于 立
(天津財經大學,天津 300222)
楊蕙馨教授等撰寫的《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產業組織研究》一書2011年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2012年3月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在篇章結構、數據資料和邏輯思路等方面代表了國內產業組織領域學術研究的前沿水平。
第一,“G-SCP”范式新在何處?經濟全球化程度較低時,產業組織理論的“SCP”范式多側重于一國經濟內部的結構、行為與績效問題。隨著全球化程度的提高,結構、行為與績效的含義自然就要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僅就市場結構而言,如果存在國際競爭,必然要從全球的角度來界定市場邊界,再據此來計算市場份額,分析市場結構。所以,產業組織理論從未把國際競爭因素排除在外。楊書的特點是突出地加入全球化因素(G),明確提出“G-SCP”范式問題,這便于更準確地把握經濟全球化對市場結構、企業行為和產業績效產生的影響。
第二,“產業結構”還是“市場結構”?產業組織理論中極為重要但常被忽略的假設是“產業=市場”,只有該假設成立時,產業結構與市場結構這兩個概念才可通用,否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市場的界定是隨時可變的,在標準的產業組織理論中,一般也不使用“產業結構”的概念。評說某個產業趨于集中,就是說該產業的市場結構趨于集中。因此,理解楊書提出的“部分產業趨于集中,寡頭壟斷趨勢明顯”的結論必須十分謹慎。因為即使原來“產業集中”比較明顯,考慮國際競爭因素后一般會更為“分散”。楊書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市場范圍的變化和進入壁壘的分析是富有新意的。
第三,競爭政策還是產業政策?按規范的定義,競爭政策大體上是產業組織政策的同義詞,而產業政策多指與競爭政策對立的行政政策。楊書對歐盟、美國以及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競爭政策的新動向和作用有所評價,對中國產業組織優化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提出多項建議。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本來較少主動制定競爭政策,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更加依賴行政為主的產業政策,功過是非目前還難以定論。
第四,國際競爭組織問題。經濟全球化之后,國家間的競爭政策必然出現日益增多的爭議甚至沖突。WTO主要是解決國家之間貿易沖突的組織,在解決反傾銷和反補貼方面有所成效,但在解決競爭政策的國際協調方面則力不從心。成立已經十年之久的國際競爭網絡(ICN)是個富有想象力的特別組織,我們也曾提出成立國際競爭組織的建議 (于立,吳緒亮,2006)。楊書對競爭政策的國際協調的研究更值得關注。中國目前對ICN的參與程度明顯不夠,應該發揮發展中大國的作用,積極倡導國際競爭組織 (ICO)。這樣,既可對競爭政策的國際協調做出貢獻,又可從中有效保護自己的利益。
第五,經濟學與法學的融合。國內研究產業組織理論或產業經濟學的一些學者有兩個誤區:一是不了解在國際經濟學界,產業組織理論與產業經濟學是一回事;二是沒有注意到產業組織理論和政策的研究與法學研究的融合,忽略了產業組織理論與法律經濟學的交叉 (于立,2011)。從楊書第10章可以看出,世界主要國家的競爭政策問題基本上歸屬于《反壟斷法》或《競爭法》范疇。產業組織的研究越來越體現出經濟學與法學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