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 舟
生態文明不僅是人類社會文明的歷史延續,也是承載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重要議題,這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理念的重要升華,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體布局的科學完善,對我國未來的城市發展也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廣州正在全面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打造嶺南生態之都品牌既是新型城市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又是一種全新的實踐和探索,需要我們以新型城市化發展作為總抓手,用全新的理念、思路和措施,找準廣州建設生態城市的坐標系,理清打造嶺南生態之都品牌的路線圖,排出可持續發展相關具體工作的時間表,一步一個腳印地把打造以“花城綠城水城”為特色的嶺南生態之都推向前進。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建成一個“森林圍城、珠水繞城、綠道穿城、綠意滿城、四季花城”的“具有嶺南特色和品牌的生態城市”呢。
廣州建設宜居生態城市、打造嶺南生態之都品牌,在學術上可以從多角度、多層次加以論證和闡述,但在這里還是更強調廣州的實踐和探索,更強調研究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如我們要使廣州成為“森林圍城、綠道穿城、綠意滿城”的生態城市,不僅可以通過相關法律條例的規定,確保綠化面積的不斷增加,而且還可以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揮人們最大的綠色想象,將城市的空間填滿綠色,可在廣州全面實施“屋頂立體綠化”工程,結合街景改造大規模建設空中綠色連廊,并逐步形成步行、自行車等立體慢行交通網絡;同時盡可能采用透水性材料對地面慢行道路進行改造等,并將公共停車場地改造成鏤空路面,這樣可以起到不過分依賴地下排水管道、最大限度利用綠地“鎖住”雨水的作用,還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水浸街”的老問題。再如我們要按照城市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要求,動員全社會力量做好垃圾分類,科學處理固體廢棄物,就要全面破解“垃圾圍城”的困局,一方面加強每個人的“垃圾處理意識與素養”,讓垃圾分類成為市民自覺的生活習慣,努力做到“能賣拿去賣、有毒單獨放、干濕要分開”,還可推廣“環保酵素”等方法減少餐廚垃圾;另一方面則需合理規劃,加快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完善固體廢棄物處理設施,通過把規矩定得更完善、把工作做得更細致、把監督做得更到位,這樣廣州城市垃圾的綜合處理水平就能不斷提高。
廣州建設宜居生態城市、打造嶺南生態之都品牌也是廣州走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的魅力所在,更是現代城市的共同追求和廣大市民的共同祈盼。我們要進一步落實“天更藍、水更清、路更暢、房更靚、城更美”的要求,以“低碳、生態、綠色”為理念,以建設“花城、綠城、水城”為重點,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將廣州建設成為具有嶺南特色的“環境優良、生態安全的品質之都,低碳高效、循環再生的活力之都,自然融洽、健康文明的和諧之都”,進而實現自然、城市與人的有機融合和互惠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