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明德
基于管理者視角的區域城市品牌結構研究
——以廣東為例
◎ 祁明德
同一區域內的城市之間既存在廣泛的競爭,也天然要求彼此間的合作發展。城市品牌日益成為城市間競爭的首選工具。城市品牌的發展既需要廣泛的營銷推廣,更需要扎實的品牌基礎建設工作。本文從城市管理者的視角出發,以廣東省21個地級以上城市為例,構建了城市品牌建設綜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區域內不同層級的城市品牌結構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城市間良好競合發展格局的城市品牌發展戰略對策。
城市營銷 城市品牌 品牌結構 區域發展
城市品牌理論一誕生就引起了學者和城市管理者的極大興趣,國內外的城市相繼開展各種品牌營銷活動,以求最大程度地提升一個城市的吸引力和價值。通過城市營銷,產生了一批塑造城市品牌的典型案例,例如迪拜通過快速而獨特的城市建設方式和富有吸引力的產業經濟政策,迅速將一個落后的沙漠漁港成功轉型為現代化的世界著名的旅游、度假購物中心和區域性經濟金融中心。古老的倫敦也從傳統保守的霧都形象成功轉變為充滿活力和創意的現代都市,我國云南的麗江小城,通過成功的品牌營銷,一舉成為了令世人向往的著名旅游勝地,等等。這些案例的成功使城市管理者充分認識到了城市品牌的價值,就像企業之間的競爭一樣,城市品牌已成為一個城市贏得受眾和獲得競爭優勢的最有效工具。
科特勒認為,城市營銷的目的就是吸引投資、旅游和產業,他提出了完整的城市營銷理論分析框架[1],并提出和分析了作為品牌的國家、地方和城市營銷戰略[2]。凱勒也認為,地理位置或空間區域也像產品一樣成為品牌,并通過品牌的力量來讓人們了解和知道這個地方[3]。
基于城市營銷的目的,城市品牌的建設和推廣,其意義當然也在于吸引投資者、旅游者以及外來的人才,提升居民的幸福滿意度,從而為城市的發展不斷吸引各種優質資源,進而再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因而,對城市品牌的研究,至少可以有多個不同的視角,例如城市管理者、城市居民、投資者、旅游者、潛在的移民等。基于投資者、旅游者和居民視角的品牌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讓受眾迅速、有效地感知城市,形成對這個城市的良好知覺,進而達到城市迅速吸引受眾的目的。
但是,在城市營銷的實踐中,我國對城市品牌營銷存在很多問題或誤解。城市管理者往往認為城市品牌可以通過密集的營銷推廣而迅速發展。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城市和區域品牌不是靠宣傳創造的,而是通過城市自身的努力贏來的[3]。實際上,品牌是一個城市通過長期建設發展而形成的,是這個城市長期努力而實現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成果,營銷規劃和推廣只能建立在扎實的城市綜合實力發展基礎上。離開城市品牌內涵的建設發展,城市品牌就是蒼白無力的,其影響力只能是曇花一現,對城市持久競爭力的形成與發展沒有太大的意義。城市建設的主體是管理者,自然,城市管理者也就是城市品牌建設和塑造的重要主體之一,雖然很多研究強調從受眾角度研究城市品牌的意義[4-7],但是,從管理者的視角出發,探索研究城市品牌的建設是城市品牌營銷的基礎。
我國城市在不同區域甚至在同一區域都存在較大發展差距,因為特別重視自身的發展而導致城市之間廣泛甚至過度的競爭,因此,通過構筑區域內城市品牌結構體系,實現城市間有序、差異化的營銷競合格局,對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8]。本文以廣東省為區域范圍,以其21個地級以上城市為例,從城市管理者視角研究城市品牌的發展建設。基本研究思路是,首先界定城市品牌的內涵與結構,再從城市品牌內涵的綜合性和復雜性特點出發,選取能夠綜合反映城市品牌建設與發展的各項客觀指標,形成城市品牌建設指標體系,采用現代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分析廣東省城市品牌結構的特征及其意義。
從營銷學的角度講,城市品牌一方面是一個城市長期努力進行社會經濟建設的成就,另一方面是這些發展成果在城市受眾心目中引起注意、并逐漸內化為對城市形象的綜合評判。前者是城市管理者取得的客觀成就,后者是城市建設成就對受眾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是緩慢的,也需要一個長期的形成過程。但是,通過現代營銷手段,可以加速這種影響力的快速傳播,從而達到快速引起受眾注意、識別、記憶乃至喜愛的城市營銷目的,因而也是城市管理者營銷推廣的成果。基于此,本文認為,從品牌建設和品牌推廣兩個角度來分析,城市品牌有四種類型構成,這種構成可被稱為內涵結構(圖1)。

圖1 城市品牌類型
城市建設成就可以分為高低兩個維度,其高低要通過一系列具體指標來衡量,本文主要探討這些指標的構成及其意義;營銷推廣主要指通過各種營銷手段對城市形象的宣傳推廣力度,分為強弱兩個維度,其強弱主要通過城市營銷推廣的一系列支出和城市受眾的感知來衡量(該部分指標很多為主觀指標,將另文研究)。
從城市管理的角度講,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由于各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管理存在差異,必然會導致各城市品牌建設成就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這種區域發展和城市品牌建設差異又會形成不同的城市品牌的區域類型,從而形成城市品牌的區域結構。
關于城市品牌指標體系的研究尚不多見。西蒙·安浩認為城市品牌屬性包括知曉程度、發展潛力、市民素質、先天優勢、城市活力和地緣面貌等六個維度,并以六維度模型構建了相關指標體系來測量城市品牌[9],范小軍[10]提出了有三個子系統組成的城市品牌價值評估模型,共有73個具體指標構成。上述指標有近三分之一以上為主觀賦值,由于主觀賦值的不可控性容易造成較大偏差,許峰等[8]舍棄了主觀評價指標,從城市品牌支撐、維護和實現等品牌發展階段為依據,提出了63項反映城市品牌屬性的指標體系。
從上述研究和城市管理的實踐出發,可以看出,城市品牌建設的內涵十分豐富,涉及城市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的發展過程。通常人們以城市化水平或城市規模來衡量、甚至表達一個城市品牌的發展,但是單一的城市化或城市規模指標只反映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和發展的數量過程,雖然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城市的吸引力,但并沒有涵蓋城市作為一個品牌應具有的豐富內涵。城市品牌建設與發展的核心應該是一個城市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而持續的發展變化結果,代表一個區域最新的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基于提升一個城市的投資價值、旅游價值和人居價值的目的,城市品牌建設的內涵至少包括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公共服務能力、居民生活質量、生態環境水平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等等。
本文在借鑒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從管理者視角出發,以實現城市營銷的主要目的——提升投資、旅游和居住價值為依據,設置了四大類54項反映城市品牌建設成就的指標體系(見表1)。
1.人才和居住吸引力指標,它反映城市發展對居民和外來人才的吸引力,主要包括城市生活質量、城市基礎設施以及城市社會發展程度等指標,共計16項具體指標。
2.旅游吸引力指標,這些指標主要反映城市發展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主要以相關城市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數等4項指標構成。
3.投資吸引力指標,這些指標主要反映相關城市對現有或潛在投資者的吸引力,主要包括能反映外來投資、企業數量以及城市創新能力的17項指標構成。

表1 城市品牌建設指標體系
4.綜合吸引力指標,這些指標不單單反映一個城市對其公眾的某一方面吸引力,而是綜合反映城市發展對居民、旅游者、投資者等城市公眾的吸引力,不能將其單獨列入前面三類指標中的某一類。主要由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城市生態建設、城市規模與知名度等19項指標構成。
本體系所選指標全部為客觀指標,內涵豐富,指標全部為2010年的數據,絕大部分來源于城市統計年鑒和廣東省統計年鑒,大部分指標均為市區指標,只有個別指標為全市指標,指標具有較好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可比性。每一項指標的權重由數據自身確定,事先不做主觀權重賦值。上述四個方面的指標既有明確的界限,又相互聯系,能夠比較全面準確地反映城市品牌建設的綜合水平。
研究城市品牌建設與發展水平的目的是為了認識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城市品牌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為制定科學的城市管理政策和發展戰略提供依據。因此,城市品牌研究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意義。當前大多數的研究是定性研究,比較缺乏定量化的實證研究。本文采用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以定量分析為基礎,研究區域城市品牌的發展現狀與特點;另一方面,結合定性分析,深化城市品牌的研究,通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結合,使復雜的多維問題的城市品牌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比較準確地把握區域城市發展的特點。因此,通過各個城市的指標表現,管理者就可以比較全面的跟蹤監控城市品牌的建設進程,同時可以判斷分析城市品牌結構的區域類型和特征,進而對相關城市品牌進行有效評價。
限于篇幅,本文略去具體指標數據表。因為我們是對城市品牌進行結構分析,所以本文采用聚類分析來研究品牌結構。聚類分析能夠將一批樣本數據根據其諸多特征,按照在性質上的親疏程度在沒有先驗知識的情況下進行自動分類,產生多個分類結果。類內部個體特征具有相似性,不同類間個體特征的差異性較大。這里應用SPSS系統聚類Q型聚類對廣東省21個地級城市品牌進行分類分析。其中,個體距離采用使用較廣泛的平方歐氏距離,類間距離采用Ward法,即離差平方和法。離差平方和法聚類的基本原則是:聚類過程中使小類內離差平方和增加最小的兩小類首先合并為一類。聚類的基本過程為:首先各個體自成一類,然后逐漸凝聚為小類。隨著小類的不斷凝聚,類內的離差平方和必然不斷增大。應選擇使類內離差平方和增加最小的兩類凝聚,直到所有個體合并為一類。同時,由于52項指標數據存在數量級上的差異,因而首先對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本文采用z值標準化。經過運算,最終形成的聚類分析樹圖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江門、清遠、汕頭的相似性較高,較早聚成了一類;汕尾、云浮、茂名的相似性較高,較早聚成了一類;韶關、肇慶、河源的相似性較高,較早聚成了一類;湛江、梅州的相似性較高,較早聚成了一類;陽江、潮州、揭陽的相似性較高,較早聚成了一類;惠州、中山、珠海的相似性較高,較早聚成了一類;東莞、廣州、佛山、深圳各成一類。當然,這樣的結果分類太多,為了清晰、精煉地看出各城市品牌類型,我們確定城市品牌類型為4類,則分類結果(見表2)為:廣州、深圳各自成為一類;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5個城市為一類;其余14個城市為一類。
由上述分析結果可看出,廣州和深圳作為副省級城市,各自形成獨立的一類城市,品牌實力明顯,是珠三角地區的重要核心城市,這也與人們傳統上對廣深雙核心城市地位的認知相符。進一步,如果將分類數目擴大為5,則東莞又可以成為獨立一類城市,說明東莞的城市品牌發展也已取得重要的區域地位,其品牌實力已經逐漸接近廣州、深圳,已成為廣東省重要的核心城市之一,可以說,廣莞深城市帶已具有強大的品牌實力,區域核心城市帶地位十分明顯。佛山、珠海、中山、惠州作為一類獨立的城市,其品牌實力也在不斷提升,其余14個城市品牌實力較弱。

圖2 廣東省城市品牌結構樹圖

表2 城市品牌分類結果

圖3 廣東區域城市品牌結構圖
通過系統樹圖分析,廣東省城市品牌區域結構十分明顯(圖3)。可以概括為:廣深為區域一線城市,品牌實力雄厚;佛山、中山、東莞、珠海、惠州為區域二線城市,品牌實力較強,其余為區域三線城市,品牌實力偏弱。通過分析城市空間分布,可以發現以廣州和深圳為中心,城市品牌實力向外延逐步減弱,直至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地帶最弱,這也與廣東省區域發展非均衡的特點完全吻合。珠三角地區已逐步形成以廣(州)—(東)莞—深(圳)為核心的“A”字形城市帶,其品牌實力最強。即以廣州、東莞、深圳為東部節點,以廣州、佛山、中山、珠海為西部節點,東部以107國道、廣深高速公路和廣深鐵路為主軸,西部主要沿珠江西岸,以105國道、廣珠高速公路和廣珠輕軌鐵路為主軸,形成的珠三角核心區域城市帶。這個城市帶向南延伸還有香港和澳門兩個城市節點。由此也可以發現,廣東省由原來早期的廣深雙核城市發展結構已逐步演變為呈A字形的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協同發展的城市帶發展結構。其中,東部廣莞深城市帶發展較為成熟,城市群的空間銜接比較密切,其城市品牌實力也強于西部城市帶。其余14個城市中,12個城市分別屬于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地帶,其品牌實力最弱,其內部各自之間的差異也比較均衡。這也說明了廣東省區域發展的差距更是城市發展的差距。這些城市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具有引領、帶動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地帶發展的重要使命,增強其發展實力對縮小省內區域發展差距具有重要意義。另外,作為珠三角城市,江門和肇慶被歸入了品牌實力最弱的一類,與其他珠三角城市形成了明顯差距;汕頭作為四大經濟特區之一,其品牌實力也偏弱。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廣東省已明確地形成了珠三角經濟圈、東西兩翼兩個經濟帶和北部山區經濟帶的經濟發展格局。區域內發展差異明顯,界限分明。形成這種區域發展格局的外部原因不外乎各地區和城市享有的政策資源不同、地理區位條件不同、自然地理環境不同以及發展歷史不同造成的。其內部原因是在區域發展的本位主義思想影響下,各城市和地區之間各自為戰、相互競爭有限的資源和市場,城市之間、區域之間過度關注本地區的發展而缺乏相互協作機制而導致的。這種區域內城市之間的競爭主要表現在為提升城市地位尤其經濟地位的競爭、為了更多利用外資的競爭、為確立區域中心城市地位的競爭等等,其結果是產業和經濟資源逐漸向區位和政策資源優越的城市集聚,競爭成為了促進城市發展的強大動力機制。
競爭固然是促進城市發展的基本動力機制之一,但區域之間、城市之間天然存在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內在要求,而且這種合作實際上也一直在進行,只是以前這種合作不是一種主動選擇,很多時候是被動、甚至被迫合作,因而在區域和城市之間的合作中總是摩擦和矛盾不斷,甚至會經常出現一些人為的障礙和阻力,這種矛盾尤其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表現得比較突出。
一個區域內城市之間的協作發展實際是城市發展的天然要求,特別是在基礎設施、環境治理、信息共享、旅游資源、人力資源環境和產業分工發展等方面存在廣泛的合作基礎和內在要求。因此,區域和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念,確立區域內城市之間健康有序的競合關系,促進城市間資源和市場共享基礎上的競爭,從而增強城市發展實力,提升城市的品牌影響力。同時,在一省范圍內,由于具備相互協作的強大行政資源,因而具有更加優越和內在的合作基礎。基于此,提出如下幾點廣東省城市品牌發展與提升的策略。
(一)立足國內、面向國際,充分發揮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引領、聚散的品牌效應
2009年《珠江三角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頒布實施,從國家層面明確了廣州“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廣州正式擁有了“國家中心城市”的品牌形象。要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的品牌效應,立足國內,廣州必須要具備在全國范圍內的輻射、集散功能,從國家層面的高度引領社會經濟發展;面向國際,廣州必須要更加積極深入參與和融合到國際社會經濟發展中,使廣州成為重要的社會、經濟、文化國際交流中心。因此,廣州只有具備了“引領、聚散”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功能,才會真正具有國家中心城市的品牌效應。
首先,廣州要重新明確城市職能。從承擔的職能來講,廣州不僅僅是珠三角或南中國發展的核心城市,廣州的城市職能必須從國家層面的高度來確立,這是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定位的內在要求。從國家發展層面看,珠三角更多承擔的是接軌世界、探索世界的任務,是進行局部制度創新的先驅,珠三角今后的發展還要繼續為改革開放不斷積累經驗[11]。因此,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在國家發展戰略格局中,面向世界,廣州應該是綜合性門戶城市,是國際性區域經濟中心,是國家對外交流的窗口;面向國內,廣州應該是改革開放的前沿,是我國重要的制度創新和推廣中心。
其次,不斷優化和拓展城市空間結構。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必須具備面向全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必將承擔更多的城市職能,這就要求廣州必須有足夠的城市發展空間和經濟總量。在全國省會以上城市中,廣州的人均GDP一直處于首位,但其市區土地面積一直比較靠后,到2010年,其城區面積在全國省會以上城市中依然比較靠后,位于第11名。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是廣州確立國家中心城市品牌定位的必然要求。2001年廣州提出了“南拓、北優、東進、西聯”發展戰略,2010年,響應國家中心城市定位,廣州又確立了“從拓展到優化提升”的城市空間戰略。廣州城市空間戰略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城市空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廣州具有了更強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品牌的影響力,逐步扭轉了曾經因其周邊珠三角城市迅速崛起而被邊緣化的尷尬地位。因此,廣州要托起“國家中心城市”這個大品牌,就必須以更加開放、進取的姿態,充分發揮極化效應和涓滴效應,一方面,不斷接受周邊城鄉的融入,拓展優化空間結構;同時,其產業發展要逐漸向周邊區域滲透,影響和帶動周邊區域和城市發展。值得強調的是,在優化拓展城市空間資源中,尤其要重視南沙區的發展。南沙是珠三角的地理中心,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為廣州現代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全新的空間資源,要充分認識到南沙的戰略價值,充分有效利用其空間資源。
第三,加強腹地城市間的合作。腹地是廣州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影響力的地理空間資源[12]。廣州的城市發展腹地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核心腹地珠三角九市;第二層次是作為省會城市的直接腹地廣東省二十一市,第三層次是戰略腹地“泛珠三角”經濟區,第四層次是東盟自由貿易區海外腹地。廣闊的腹地城市跨越了我國東中西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梯和東南亞地區,經濟互補性強,產業垂直分工的特征鮮明[13]。腹地城市間的合作既有利于促進中西部的發展,也十分有利于廣州和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和升級,更加有利于拓寬、夯實廣州在腹地城市中的中心地位,不斷提升城市品牌影響力,鞏固國家中心城市的品牌定位。
第四,加強城市協同,構筑現代產業發展增長極。經過多年的城市空間資源優化調整和實施產業轉移政策,廣州為大力發展現代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廣州必須成為現代產業發展增長極。廣州產業發展的方向已經比較明確,主要有兩個:一是大力發展高端新型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支撐工業發展的新增長點;二是發展包括金融、教育、科研等現代高端服務業。目前的主要問題是要處理好城市間產業發展關系。發展現代產業是廣東省既定的產業發展政策,各市在產業發展中不免會爭資源、爭政策,產業發展容易出現城市之間的交叉和重復,因此,處理好產業在城市間的發展關系,實現城市間協同發展是有效促進戰略性新型產業的關鍵之一。另一方面,在高端服務業發展中,廣州面臨近鄰香港的巨大競爭壓力,香港在金融業、總部經濟、教育等高端服務業方面已成為了重要的發展集聚地,面臨香港的競爭,在吸引和發展高端服務業上廣州的品牌影響力偏弱;同時,廣州還必須面對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的競爭。因此,廣州要立足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有效應對外部競爭,通過細化現代服務業,以現代服務業的城市分工合作為切入口來吸引、壯大現代服務業。同時,面對外部壓力,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在現代服務業發展中創造條件、積累資源,逐步發展壯大現代服務業。
第五,強化科技與創新,構筑現代都市文化中心。廣州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近代以來又一直是新思潮、新文化誕生和傳播的中心之一,是當代改革開放的前沿,因此廣州既具有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內涵,又富有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廣州集傳統嶺南文化、海洋文化、亞運文化于一身,具有良好的發展為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潛質,但從全國,甚至珠三角范圍看,其科教和創新能力略顯不足,廣州尤其缺乏類似深圳華為這樣的創新型企業。文化影響力是城市品牌的核心價值,廣州要發揮國家中心城市的品牌效應,必須大力培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開放包容為特點、具有國際視野高度的現代都市文化,使廣州具有獨特的現代都市文化魅力,成為面向世界的、特色鮮明的現代都市文化中心,從而從精神和文化的高度引領區域發展。
(二)立足城市品牌協同發展,打造世界級的珠三角城市群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珠三角經濟區九城市已經形成了三個城市經濟圈,即“廣佛肇”城市圈、“深莞惠”城市圈和“珠中江”城市圈。不斷強化三個城市圈內的一體化進程,在此基礎上各城市圈適度分工,各具特色,加強城鄉一體化,促進城市化發展,最終實現珠三角城市發展的一體化,形成世界級特大城市群應有的城市品牌效應。
在這三個城市經濟圈中,“廣佛肇”三市分屬不同的城市類型,其發展的階梯性十分明顯,因而城市圈內的互補性很強。這個城市圈內還分布有三水、高要、順德一大批衛星城市,因而形成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這樣一個結構比較完整合理的城市圈層結構。這個城市圈以廣州為核心城市,提升整體品牌實力的關鍵點是實現廣佛同城化,隨著廣佛同城化的逐步實現,可以對肇慶的發展產生強烈的輻射作用,極大地提升肇慶的城市實力和影響力,從而十分有利于提升廣州國家中心城市的品牌實力。但是這個城市圈中的廣大區域內部,有相當大的區域是農村,因此,強化區域內協調發展,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區域內城市化進程是提升廣佛肇城市圈整體品牌實力的必然要求。
“深莞惠”城市圈中以深圳為核心城市,城市發展也具有明顯的階梯性,其城市品牌實力自深圳、東莞、惠州依次遞減,但東莞與惠州為大致相同類型的城市,其品牌實力差距相對廣佛肇之間的差距略小。這個城市圈中的深圳是我國重要的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經濟和產業發展實力雄厚,城市創新能力強,具有極強的城市品牌輻射能力,東莞的品牌實力也僅次于廣州和深圳,且東莞市的各建制鎮經濟發展實力強,產業特色鮮明,同時,由于交通等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惠州的地理區位條件也比較優越,惠州接受深圳、東莞輻射的能力日益增強。因此,通過“深莞惠”城市圈的區域一體化進程,以深圳為核心城市,加快提升東莞的城市化水平,發展一批小城市,同時以東莞和深圳的發展帶動惠州,會相對比較快速的提升三市整體城市品牌實力。
“珠中江”城市圈在珠三角三個城市圈中品牌實力最弱,江門雖處珠三角經濟圈,但其品牌實力僅在廣東三線城市之列,并且這個城市圈缺乏一個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發展輻射能力的核心城市。沒有核心城市,缺少了區域發展的引領者,不利于區域內主導城市品牌的產生和發展,容易導致各城市為爭奪區域發展極點而產生過度競爭,破壞彼此間的廣泛而深入的合作。在珠三角三個城市圈中,“珠中江”城市圈還沒有形成有序的競合發展格局,城市結構有待優化。因而,促進核心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優化城市圈結構,是提升“珠中江”城市圈整體品牌實力的關鍵點。本文的觀點是強化珠海中山一體化,大力促進珠海成為這個城市圈的核心城市。雖然從經濟總量、人口數量以及地理面積等方面珠海都遠遠小于中山,但珠海作為國家級的經濟發展特區,依然具有較強的城市品牌效應,且珠海在近三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比較雄厚的優良的生態環境資源,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有較高的認知度,已成為珠海強有力的品牌形象之一。這個形象非常切合當今和未來城市發展趨勢和主流發展價值觀,無論從居住還是投資、旅游的角度看,都具有很強的品牌吸引力和示范效應。同時,將來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將會極大改善珠海的區位條件,大幅度改善與香港的地理交通條件,其區位條件大致上也會接近深圳,將會獲得與深圳發展大致一樣的區位優勢。因此,珠海具有非常好的成為區域發展核心城市的潛質和條件。只要做好產業分工,正確把握現代產業發展趨勢,增強城市創新發展能力,強化中珠一體化,珠海是可以發展為重要的珠三角地區核心城市之一的。
(三)立足品牌特色,強化三線城市品牌實力
廣東三線品牌的城市中12個位于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地帶。三線品牌城市由于遠離區域發展中心,受制于較差的區位條件,其品牌影響力較弱,不能像珠三角區域的城市一樣能夠獲得對投資、旅游、居住等方面綜合性的品牌吸引力,因此,三線城市通過識別自己在區域城市品牌結構中所處的位置,積極響應核心區域和周邊經濟區域的發展,選擇和培育最有潛力的城市品牌要素,在某一個方面獲得突破性或顯著的發展,形成強有力的特色品牌,最終以品牌特色提升城市整體品牌效應。
云浮、清遠兩市緊鄰珠三角經濟區,隨著通道建設的完善,珠三角地區2小時生活圈的形成將更進一步拉近兩市與珠三角城市間的距離,云浮與清遠要充分利用珠三角經濟區的輻射效應,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優勢,發揮珠三角“后花園”效應,爭取積極全面融入珠三角經濟區以提升城市品牌實力。
湛江、陽江、茂名處于西部沿海地帶,其西面是我國與東盟國家之間開展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橋梁和基地——北部灣經濟區,東部為珠三角經濟區。湛江等三市正好位于連接珠三角和北部灣經濟區的樞紐地帶。因此,湛江、陽江、茂名三市要立足自身的發展基礎,一方面要緊密聯系珠三角經濟區,另一方面要積極響應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湛江等三市可以通過充分利用兩大經濟區的輻射效應,與兩大經濟區形成良好的互動合作來提升城市品牌實力。
揭陽、潮州、汕頭、汕尾等城市地處東翼地帶,成為了連接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樞紐。但是,東翼城市除汕尾外,其余三市離珠三角地區較遠,與海峽西岸經濟區接近,其中,汕頭本身就是“海西區”的中心城市之一。因此,積極響應海西區的發展,加強與海西區的合作與交流,有效開展相互間的產業整合,實現結構互補和產業鏈的相互延伸,在產業轉移、引進資本和技術等方面實現有效對接等等應該是東翼城市的重要發展策略。因而,東翼城市既要有效利用省內發展力量,又要充分利用外部資源,積極參與區域共建,以此來逐步提升自身競爭力,逐步實現城市品牌實力的提升。
韶關、河源、梅州三市位于北部山區,是連接泛珠三角合作區的樞紐地帶,地處珠江水系上游,其生態地位至關重要,對整個泛珠三角區域都具有重要的生態環境價值。這三個城市的品牌特色應該集中體現在對北部山區地帶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上,因而,三市應把形成特色鮮明的生態環保品牌形象作為提升城市品牌實力的突破口,主要措施有兩方面,一是加強與珠三角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的合作,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形成有效、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機制;二是著力于山區特點,大力發展包括旅游業在內的生態環保產業。
注釋:
[1]菲利普科特勒.地方營銷:城市、區域和國家如何吸引投資、產業和旅游[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8.
[2] Kotler Philip and Gertner David. Country as Brand, product, and Beyond: A Place Marketing and Br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2002, 9(4-5):249-261.
[3]西蒙·安霍特.如何打造區域品牌[M].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0.
[4]郝勝宇,白長虹.顧客視角城市品牌概念模型探析[J].城市問題,2008(5):16-22.
[5]郝勝宇,白長虹.從顧客視角建設城市品牌[J].城市發展研究,2008(1):60-68.
[6]張瑋,伍青生.長三角城市品牌定位研究——以吸引旅游為例[J].上海管理科學,2008(3):92-97.
[7]張瑋,伍青生.長三角城市品牌定位研究——以吸引投資為例[J].經濟管理,2008(10):53-59.
[8]許峰,賀震,秦曉楠.區域城市品牌結構識別與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5):82-88.
[9]西蒙·安浩.鑄造國家、城市和地區品牌:競爭優勢識別系統[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55-59.
[10]范小軍,城市品牌塑造機理——成就卓越城市品牌的原理和方法[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11]楊保軍,彭曉雷,趙群毅,張菁.國家視野下的廣州城市定位[J].城市規劃,2010(3):25-31.
[12]左正.廣州定位國家中心城市及拓展戰略腹地的構想[J].城市觀察,2009(2):33-48.
[13]孔凡娥,周春山.廣州城市腹地劃分及變化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6(4):7-12.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Urban Branding Structure from the Administrator’s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
Qi Mingde
There exist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on and justified cooperation among cities in the same region. Urban brand gradually becomes the preference for intercity competitions. Its development needs extensive marketing and soli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rom the administrator’s perspective and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21 prefectur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paper sets up an appraisal index system of urban construction to analyze the branding structure of cities on different hierarchy within the region. The author also suggests strategies for benign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city marketing; city branding; branding structure; regional development
book=144,ebook=146
F299.23
10.3969/j.issn.1674-7178.2012.06.014
祁明德,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城市營銷,區域發展管理。
(責任編輯:盧小文)
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廣州城市品牌研究:理論構建與應用對策”(課題編號:11Y3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