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檢成,王壽俊
(中山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院,廣東廣州510275)
蘇霍姆林斯基的美育特色及其現代啟示
曾檢成,王壽俊
(中山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院,廣東廣州510275)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將美育視為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條件,積極探求美育的實踐途徑和有意識地建構美育實施環境,重視學生審美情感與審美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完滿人性與品格的形成。這對現代學校美育的啟示有重視美育的情感作用,促使人的全面發展;優化美育的實踐過程,回歸美育人本內涵;凈化美育的實施環境,創設“美”的育人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美育;現代啟示
美育,即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與實踐家,在其教育理論體系與學校教育實踐中,蘊含著豐富而極具特色的美育思想,這對于我們發展現代學校美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的基礎之上,繼承了馬卡連柯的教育經驗和理論財富,創造出了頗具特色的美育思想。
蘇霍姆林斯基將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標,認為美育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必要途徑。
(1)美育在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過程中構成學校各育的重要一環。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全面和諧的發展意味著勞動與人在各類活動中的豐富精神的統一,意味著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關系上的道德純潔,意味著體魄的完美、審美需求和趣味的豐富及社會和個人興趣的多樣。”[1]學校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就要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使這幾方面的教育呈現出一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1]因此,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是具有全面的素質、豐富的精神生活的人。而學校教育要完成這一目標,就必須重視各種教育手段,發揮其整體效用。在學校各育中,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美育。認為缺乏美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因為真正的教育應該要使學生精神生活豐富而充實,使他們在智力、健康、思維、情感、興趣、勞動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而缺乏美育是不可能實現的。
(2)美育能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善于感受、理解、珍惜和創造美,促進學生各種美好品質的形成。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建構學生豐富的精神世界,認為“人的豐富的內心世界是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標志”。而“人的精神世界的形成既同他的智力、體力的成長密切相關,又同他的道德的和審美的發展有密切關系”[2]4-5。“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1]。可見,學生精神世界的形成又與美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通過美育,能使學生切身感受和領會大自然之美和社會之美,達到確立自身之美,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情感。這也是審美教育的基礎和關鍵,是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核心。因此,無論是人的腦力和體力勞動,還是人的友誼和愛情等情感活動,或者是處理各種社會關系的活動,都要將珍惜與愛護美的思想貫穿其中,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去有感受與體驗美,豐富美的情感,塑造美的品質。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美是人性的深刻體現”[3],我們每個人只有通過感受、領悟、創造美,沉浸于美的世界當中,心靈才會開出高尚美麗的“花朵”,才會形成美好的品質。
蘇霍姆林斯基將美育置于學校各育的首位,認為“沒有審美教育就不會有任何教育”[4]150。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以及勞動教育既相互獨立,又構成統一的有機整體,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1)美育是促進學校各育發展的有效手段。首先,美育能夠促進德育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1]美育能夠凈化學生的靈魂,提高學生的文明素養,培養學生的道德尊嚴、道德信念,形成學生高尚的道德行為。其次,美育能夠促進智育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正確安排美育教育,……可以使他們的智力得到發展”[2],通過繪畫、音樂能夠喚起學生的想象力,活躍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大自然的美對于促進智育有著獨特作用,他認為“大自然的美能使知覺更敏銳,能激發創作思想,能使語言充滿親身體驗”[5]。再次,美育能夠促進身體的和諧發展。霍姆林斯基提出,“人不僅應當健康,而且應當俊美;而美又與健康、與機體的和諧不可分。”[5]因此,美育與體育有密切的聯系。最后,美育能夠促進勞動教育發展。勞動教育與美育是交織在一起的。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是最偉大的美,同時也是最艱巨的事業。”[3]為創造美而勞動,能使年幼的心靈高尚起來,能事先防止冷漠情緒。孩子們在創造大地上的美的過程中,自己也就變得更美好,更純潔和更可愛。
(2)學校各育是增強美育功能的有效途徑。相反,將美育滲透在學校各育當中也是增強美育功能的有效途徑。如在自然科學教學中滲透著美育,“自然科目教學具有明確的美學目的,這在確立唯物主義信念中起著很大作用。”[1]因此,在進行其他教育的同時,又將美學作為它們的目的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樣又能夠達到美育的目的。
突出教育的政治要求,強調教育的共產主義性質是蘇聯教育的傳統。而蘇霍姆林斯基的美育思想突出強調了其激發學生政治情感的作用。
(1)美育能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對祖國的義務的深刻意識,是共產主義道德的開端和源泉。”[6]因此,他非常重視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他認為帶領孩子欣賞祖國的自然美是培養愛國主義情操的重要手段。山峰、河流、樹林、田野……甚至那些無名的、偏僻的角落,是它們獨特的美構成了祖國的美。“我們拄著棍棒,背著行囊,到家鄉各地去旅行。這些旅行跟閱讀好書一樣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青少年時期在家鄉土地上走過幾百公里旅行的學生,他才能對祖國產生深厚的感情,才能體會到祖國的美,對祖國懷有眷戀之情。”[7]總之,“對故土之美的贊賞——這是愛祖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情感源泉。”[5]
(2)美育能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情感,堅定共產主義信念。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體現出一個共產主義建設者道德風貌種種特征的人,就好象是由各種品質煉成的優質合金。這些品質是:高度的共產主義原則性、道德上的純潔性、誠摯的感情、高尚的品德以及體、美方面的高度完善。”[8]同時,他還說:“對于男女青年來說,共產主義思想本身是一種崇高的美。”[4]可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也有“美”的方面要求。如果缺少了這種“美”的要素,就像是合金體中摻入了雜質一樣,他的精神世界就會出現瑕疵與缺陷。因此,美育成為了培養學生共產主義信念所不可缺少的手段。而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情感,堅定共產主義信念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美育的重要任務。
蘇霍姆林斯基堅持唯物主義的美學觀,認為“美學是以美的客觀性為出發點的”[1]。而認識和確定美的活動就是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需要情感與理智的結合,需要有多方面的途徑與手段。
(1)環境育美。蘇霍姆林斯基說:“環境這個概念涵義很廣,方面很多。它既包括學生周圍的事物也包括成人的行為和教師的榜樣,還包括學校集體生活的道德氣氛(即關心人的思想是怎樣表現的),以及人與人的相互關心、以誠相待等等。”[7]通過環境進行美感教育,就是要通過美的環境給學生以美的熏陶。首先,自然美是進行美育的天然手段。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曾是,而且永遠是大自然之子。”[5]12-13大自然與人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血肉聯系。蘇霍姆林斯基經常帶學生到大自然界中去,讓學生去觀察、欣賞與感受自然界的美。其次,創造美的環境是進行美育的最根本的手段。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環境的美觀是由于天然的和人造的景物的和諧而造成的,這種和諧喚起了人們歡樂的情感。”[1]他十分重視通過美化校園環境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而且為此傾注了畢生的心血。此外,蘇霍姆林斯基還重視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使學生感受人際關系美;重視服飾的樸素雅致,使學生感受到儀表美。這些也都構成了學校環境的一部分。
(2)勞動育美。勞動是最偉大的美,也是一項艱巨的事業。首先,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既蘊含在勞動過程中,也蘊含在勞動成果中。“一個人不從事創造性活動,就不可能成為有教養的人。”[9]勞動特別是創造性勞動的過程也是創造美、體驗美感的過程。當勞動主體帶著某種高尚情感投入到勞動過程中時,他就能夠感受到勞動的樂趣,享受做人的自豪感與尊嚴感,使心靈高尚起來。“追求完美,對勞動成果的高標準要求,也是精神生活的某種因素。”[2]就是說在追求勞動成果高標準的過程中也能得到情感礪練與升華。其次,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通過勞動,“美”才會對人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美只是在創造美的那種勞動因崇高的道德動機而人道化的時候、首先是充滿對人的尊重的時候,才能起培養道德純潔性和人性的作用。”[5]304-305因為,勞動既創造了美,也創造了勞動主體的審美能力,從勞動中培養起來的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要更全面、細膩、敏銳。這樣也才能使“美”的影響滲透人性,完善德性。
(3)藝術育美。藝術以美為本質特征,是人對現實審美關系的最高形式。因此,藝術欣賞與創造是美育的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對藝術的欣賞是很重視的。他在他的著作中,廣泛而又詳盡地談到了各種藝術門類的欣賞規律和它們對孩子們身心發展的影響問題。包括音樂——“音樂是審美教育的有力手段。音樂——這是情感、感受和心緒細微變化的語言。”[1]47;繪畫——能夠反映人及其復雜和多方面的精神世界,特別是那些反映道德美的繪畫是美育的首選;童話、游戲和幻想——“這是兒童思維活動、高尚情操和志向的生機勃勃的源泉。”[5]此外,小說、詩、舞蹈、戲劇、電影等都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有效手段。
美育思想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強調將美育與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相結合,積極探討美育實踐途徑和有意識地建構美育實踐環境,強調學生對于“美”的情感體驗,鍛煉學生的欣賞美、體驗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完滿人性與完善人格的形成。這些對于我們促進現代學校美育的發展,積極開展學校德育工作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情感是人個性的表現和創造活動極其重要的因素。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10]117人的情感需要是由人的社會性本質所決定,也是構成人的本質的重要部分。而美具有鮮明的情感性。博克指出:“我們所謂的美,是指物體中能夠引起愛或類似情感的某一性質或某些性質。”[11]118所以,美的這一特點就要求美育把事物具體形象訴諸于審美情感,用美的形象來激起人的情感的共鳴,打開欣賞者心靈的大門。因此,滿足人的情感需要既是對美育的要求,也是美育本身所具有的作用。而現代社會,人的普遍異化、個性缺乏、感性壓抑的情況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同樣,在學校教育發展過程中,只重視教師的知識理論傳授與灌輸以及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而漠視學生主動性與積極性,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及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情況也并不少見。這不但使學校教育偏離了正確方向,而且也造成了學生情感淡漠、個性壓抑、片面發展的狀況。因此,學校要重新重視教育中的情感因素,積極發展學校美育,使現代學校美育走審美情感教育的“正途”[12]。換言之,就是要使學校美育發展立足于現代文化境遇和現代人性發展的需要,抓住“人本”中心,尋求真、善、美內在結合的實踐途徑,積極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與審美能力,建構學生的完整的人性與人格,使學生擺脫片面發展、畸形發展的困境,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
美育理論向實踐轉化的關鍵在于弄清其理論出發點。對此,古往今來的學者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看法。首先,關于學校美育本身,存在著重理智、認識的物本傾向美育觀和重感性、情感的人本傾向美育觀之間的分歧。前者強調美育知識、理論的傳授,熱衷于美育的本質的探討,注重美育的社會性價值。而后者則側重于審美情感的陶冶,以及人的情感、意志、直覺、想象等感性方面的發展,注重于人生境界與人生體驗之創生。其次,關于學校美育同其他各育之間的關系存在著“自然論”與“從屬論”的爭議。“自然論”者認為美育獨成一體,有其自身發展的形式與規律,發揮著自己獨特的作用。而“從屬論”者則認為美育只是實現學校德育、智育、體育的手段與方式,其價值只能內涵在其他各育之中。而對比不同的看法,現代美育實踐應該以人本美育觀為指導,回歸學生的本性,讓學生自由體驗,自由發展。具體說來學校美育要重視與發揮藝術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把握藝術的人文精神,突出藝術教育的人本內涵。同時又要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找準美育與其他課程的內在價值的契合點,使美育融入到其他課程教學中去,使學生驚詫于知識與科技之美。此外,學校美育還要不斷地研究和抓住其實施對象——學生的現實特點與實際需要,開發出適合于現代學生與時代特征的美育課程與藝術活動,積極發掘現實當中的各種美學資源,拓展學生欣賞、體驗、感悟“美”的渠道。
首先,創設“美”的物質環境。校園物質環境即學校的硬件設施,包括校園建筑、名人雕塑雕刻、宣傳條幅以及各色展板等。校園物質環境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天然的精神聯系,校園審美文化建設應夯實物質文化基礎,在校園環境的布局上緊扣審美文化建設這個主題,以創建和諧校園為起點,創設舒適高雅、立意深遠、內涵豐富的審美環境。其次,創設“美”的精神環境。校園精神環境是學校環境的核心與靈魂,它是一所學校獨特的精神文化氛圍的外化。包括由校園的制度環境、人際環境、輿論環境、網絡環境、文化環境等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取向、精神面貌、文化氛圍、道德風尚等。“美”的精神環境應該蘊含著正確積極的價值取向、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求真務實的道德風尚和創新進取的精神內涵。再次,創設“美”的虛擬環境。虛擬環境區別于傳統的環境因素,它是隨著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出現而拓展出來的一種動態的網絡社會生活空間。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普及化,虛擬環境成為了人們學習與生活必不可少的“場所”,同時也是現代美育拓展、延伸的新的空間。為應對網絡美育新情況,在現代網絡文化背景下,審美教育要突出主導價值取向,以抵制網絡上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與影響,要積極開展網絡素質教育、網絡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普及網絡倫理知識與網絡法律知識,規范學生的網上行為,引導學生在網絡大潮中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與理性的判斷。因此,網絡既是美育的手段與載體,也是拓展美育內涵與空間的發展之維。唯有充分認識與利用網絡,才能有效地促進現代學校美育的發展。
[1]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2]蘇霍姆林斯基.學生的精神世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3]蘇霍姆林斯基.給兒子的信[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4]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5]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6]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7]蘇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長的談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8]蘇霍姆林斯基.關心孩子的成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
[9]蘇霍姆林斯基.培養集體的方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10]列寧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1]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12]周 星.傳統美育概念變遷的認識[J].新美術,2006(6).
G40
A
1674-5884(2012)02-0034-03
2011-12-07
曾檢成(1983-),男,湖南邵陽人,碩士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
(責任編校 游星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