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華亮
低碳轉型: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發展路徑
——以長株潭城市群建設為例
◎ 徐華亮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關系到資源和環境約束下的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低碳化發展為推動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本文以長株潭城市群為例,通過介紹生態文明建設與“低碳轉型”的關系,并闡述長株潭城市群低碳轉型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及其路徑。
生態文明建設 長株潭城市群 低碳轉型
我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帶動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過鄉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過50%。這標志著中國數千年來以農村人口為主的城鄉人口結構發生了逆轉。然而,由于我國城市化發展速度較快,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情況越來越嚴重,忽視了城市環境問題和生態建設,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因此,我國城市的發展模式必須轉變,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我國許多城市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目標。湖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重大決定。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應該發揮好試驗區這個重要平臺優勢,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探索路徑、積累經驗。
(一)“生態文明建設”與“低碳轉型”目標的統一性
生態文明建設體現了堅持科學發展主題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的有機統一。它強調的是又好又快發展,凸現的是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倡導的是資源節約、綠色健康的生產方式。因而,這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戰略,是加快發展的戰略,也是轉型發展的戰略。“低碳轉型”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能源消費與碳排放的比重不斷下降,即能源結構的清潔化,資源稟賦存在著決定性因素;二是單位產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斷下降,即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因此,生態文明建設與“低碳轉型”的基本任務是相輔相成的。
(二)“低碳轉型”為生態文明建設要素提供支撐
生態文明建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文明經濟,二是文明社會。也就是說,一方面,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另一方面,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經濟社會在向低碳轉型過程中,必須要推行可持續的低碳生產和消費方式。不僅包括發展新能源經濟,著眼于制造業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還包括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如何向節能減排的目標轉變。這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旨不謀而合。
(三)“生態文明建設”為“低碳轉型”提供決策導向
有關“低碳轉型”的概念仍然不是很明確,而且在不斷地更新發展。其實低碳轉型重要的是要保障人文發展目標的實現。人文發展意味著在經濟能力、健康、教育、生態保護、社會公平等人文尺度上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生態文明戰略為“低碳轉型”的具體實施提供導向性作用。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長株潭城市群優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30多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長期以來以土地換資金、以空間求發展、以環境為代價的傳統粗放式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地荒、電荒、水荒、油荒、民工荒預示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挑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綜改區的獲批,意味著湖南肩負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提供示范,為后發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探索新路的重大使命。生態文明建設從長株潭的客觀實際出發,以“兩型社會”建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目標和方向,著眼于提高發展質量,以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節能環保、民生改善和制度建設為著力點,強調經濟結構要由不合理不協調向協調發展轉變,經濟增長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資源利用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城鄉發展由一元結構向一體化發展轉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倡導的是綠色健康、節約資源的生活理念,破解了傳統發展的困局和難題,是一條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長株潭城市群綠色發展的應有之義
發展綠色經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有效途徑。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切實加強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的顯著特征。綠色發展,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特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當今時代,綠色是最具競爭力的品牌。實現綠色發展,就要下決心發展綠色工業。堅持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堅持抓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同時,堅決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產能,減少污染排放。實現綠色發展,就要下決心發展綠色農業。把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有機食品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產業化生產,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實現綠色發展,就要下決心建設綠色城鎮。以創建生態城市和園林城市為目標,大力實施“藍天、碧水、青山、綠城”工程,努力實現城市建筑與自然景觀相互輝映、城市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
(三)生態文明建設是長株潭城市群人本發展的可為之選
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但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并沒有成為一種自覺,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不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忽視人民生活水平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動態調整,不僅導致經濟發展資源供求矛盾尖銳,并且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惡化、生活質量下降。人本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取向。生態文明建設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突出位置,以人的本質需求為導向,不僅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還要滿足人們安全、享受和發展的需要;不僅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還要不斷改善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讓人們呼吸新鮮空氣、食用綠色放心食品、飲用無污染干凈水。這是落實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彰顯了科學發展的人性光芒。
(一)觀念先行,引導低碳消費
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又是再生產新的需求起點。低碳消費通過現實消費需求引導低碳生產的方向,是構建低碳城市的重要環節。首先,樹立低碳消費理念。低碳消費并不是降低人們的消費水平與消費質量,而是為了更好地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生活質量不僅包括消費水平,還包括精神文化生活和生存環境質量,若環境惡化,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會最終下降。通過培養低碳生活方式,在全社會形成低碳消費氛圍。其次,建設低碳消費的引導促進機制。制定低碳消費原則與標準,提出健康、能耗、環境、社會四個低碳消費參考標準。建立包括政府補貼、綠色采購等多種形式的低碳消費促進機制,降低低碳產品生產成本和消費成本。出臺政策和法規,以稅費優惠等形式鼓勵企業擴大節能環保產品和技術的使用與消費。最后,完善低碳消費監管體系。針對具體的消費內容逐步完成以重點家電產品的能耗(或電耗)限額,住房消費的建筑節能標準,日常生活消費中煤氣、天然氣使用標準,交通出行消費的能源使用標準等標準體系的建設,完善相應的低碳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加大對低碳消費品在能耗指標上的監管力度。制定政府辦公耗能管理制度,推進能源合同管理。
(二)拓寬渠道,大力發展低碳金融
低碳經濟為金融機構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低碳金融是金融體系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機制創新,低碳金融是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主要包括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資、低碳項目開發的投融資以及其他相關的金融中介活動。就長株潭來說,一是要完善財稅金融政策,加大對低碳產業的扶持力度。落實財稅激勵約束政策,建立綠色信貸長效機制,開設綠色上市融資通道。二是要創新金融工具,培育低碳金融市場交易體系。建立碳風險投資機制,發展綠色碳基金,開發以碳排放為特征的衍生交易。三是要建設服務平臺,發展多元化低碳金融融資渠道。設立區域資源環境交易中心,加快資本市場建設,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積極引進境內外資金,建立“森林碳匯”交易平臺。
(三)技術創新,構建低碳經濟發展引擎
低碳生態城市發展需要理念的更新,也需要技術的支持。世界各國幾十年來的探索和實踐經驗表明,綠色建筑、清潔生產、科學的規劃手段、高效的交通運營方式等先進的生產、規劃技術和管理手段的運用,對于實現低碳城市發展方式具有良好的效果。研究、引介和改進低碳城市發展的技術手段,積極推廣運用低碳技術,為長株潭低碳化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一是堅持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原則,明確低碳發展技術路線;二是增加經費投入,加強隊伍建設,確保低碳技術研發需求;三是提升科技研發平臺,加強產學研合作,完善區域低碳創新體系;四是選擇關鍵領域,合理分層推進,加強低碳技術開發運用。
(四)調整結構,促進能源低碳化
世界能源發展呈現出清潔化、低碳化、高效化的新趨勢。面對這一新形勢,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是長株潭城市群低碳化的重要任務之一。一是堅持優化能源結構,開發經濟清潔的新能源。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湖南能源資源分布情況,進一步加大對清潔低碳能源開發的支持力度。加快優質一次性能源的發展,把發展水電作為促進能源結構低碳化的重要措施。在廣大農村地區,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水生植物、家禽牲畜糞便、農產品加工后的廢棄物等,推進生物質能源的綜合利用。二是以高效清潔能源技術為核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積極引進、廣泛采用、大力推廣國內外成熟的先進主流技術和能源生產設備。利用潔凈煤技術,實行煤炭開采、加工過程的污染控制,綜合運用煤炭高效開采技術和配套裝備,以及煤炭高效燃燒、潔凈轉化、綜合利用等潔凈煤技術,減少粉塵等污染,提高煤炭綜合效率。三是以節能優先工程為突破口,完善能源管理與監控機制。積極推進十大重點節能工程的實施,形成穩定的節能能力。加強相關激勵政策和約束機制的建設。建立節能管理制度,節能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制度。實施GDP能耗公報制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克服節能新技術推廣的市場障礙,促進節能產業化。建立節能投資擔保機制。建立區域能源需求和能效變化預警指標體系,落實能源消費技術經濟目標。堅持以市場手段促進節能和提高能效。加強能源管理、能源服務、能源監測體系建設。實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節能評估和審核,進一步提高引進項目的能源效率門檻。
(五)多管齊下,推進產業低碳化
調整產業結構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長株潭城市群要盡快按照低碳經濟發展要求轉變產業發展思路,發展具有低碳特征的產業,限制高碳產業的市場準入,推進城市群產業低碳化進程。一是加速傳統產業低碳化改造。以重點項目改造為抓手,實施低碳化改造工程,通過低碳項目與現有“節能減排”項目的相互銜接,最大限度地降低高碳項目的比例,推動高碳產業低碳化改造。二是以園區為依托推動低碳產業集群發展。瞄準產業發展前沿,選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容量大、附加值高的低碳產業,建設專業性的低碳經濟園區,引導低碳產業聚集發展,通過資產整合運營與系統集成推動低碳產業的規模發展,提升低碳產品的競爭能力,最終實現低碳產業從“自發發展”向“品牌發展”、“規模發展”、“集群發展”轉變。三是完善促進低碳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環境。探索建立增加低碳技術研發、低碳產品生產和推廣投入的長效機制。通過財稅、信貸等政策,支持節能環保、軌道交通設備制造、風電設備制造、電子信息、太陽能光伏產業、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低碳或降碳產業發展。不斷健全和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強化企業碳排放管理,探索創新碳排放目標責任機制和市場交易機制。
參考文獻:
[1]寧燭.“四化兩型”湖南科學發展的新引擎.新湘評論[J].2011,(6),18-20.
[2]李迅等.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戰略.城市發展研究[J].2010,(1)32-45.
[3]張萍.長株潭城市發展報告(2011)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4]湖南長株潭兩型辦.湖南“兩型社會”建設的認識與實踐[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Low-carbon Transition: The Development Path for Ecological and Humane Urban Construction
Xu Hualiang
Ecological and humane urban construction is critical to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with low-carbon development being its orientation.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agglomeration,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and humane construction and low-carbon transition, and explores the necessity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latter.
ecological and humane constructio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agglomeration; low-carbon transition
book=76,ebook=78
F290
10.3969/j.issn.1674-7178.2012.06.006
徐華亮,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湖南社會科學報》總編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為城市經濟與區域經濟。
(責任編輯:陳丁力)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項目“國際城市低碳行動比較及對長株潭城市群建設的啟示”(101122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