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北京 100142)
加強財政管理基礎工作和基層建設的“雙基”建設,以及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雙化”管理是財政管理的重要內容,但在理論上沒有系統的說法,各地的實踐尚屬自行摸索。需要注意的是,對新推出的財政績效管理與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關系,學術界也沒有明確的闡述??冃Ч芾硎墙Y果導向管理,而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強調的是過程管理。強調過程與強調結果是不同的理念,如何統一兩者,也是財政理論與實踐必須面對的問題,這些都說明在財政管理實踐中,理論指導滯后、缺失。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分清微觀管理和宏觀管理,混淆了微觀和宏觀的不同作用?,F在的財政管理仍然是計劃經濟模式的“統一領導,分級管理”體制,類似小農經濟模式,實際上還停留在微觀管理水平上。而對任何問題,從微觀角度看與從宏觀角度看,效果顯然不同。小農經濟自給自足,很少交換,所以個體之間是獨立的。市場經濟是高度分工的發達社會,各個體(各個局部、各個要素)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僅停留于把個體事情管好顯然不夠。然而理論的缺失,導致管理空白,從而產生許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從基本概念入手,重新認識財政宏觀管理。
1.個體與整體。若干個體組成一個整體,無疑整體和個體之間存在區別,這是從兩個層面、兩個角度觀察得出的結果。西方理論更多地從個體來觀察問題,而國內現在對財政運行分析,也是借助西方理論,從微觀上看問題,習慣于把整體拆分來分析個體,而不是從整體上看問題,這也是西方文化的缺陷。只有從整體上觀察問題,才不至于陷入“一葉遮目”的認識盲區。兩種不同的分析方法反映的是兩種不同的思維,兩種不同的思維反映的是兩種不同的哲學。中國古代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強調的是和諧,而西方認為人與自然是分離的,人要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宰。西方微觀經濟學就是從個體出發思考問題,直到1929年出現嚴重的經濟危機,才出現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
2.個體相加不等于整體。個體相加如果等于整體,微觀管理就可以替代宏觀管理,而事實上,個體偏好加起來不等于整體想法,西方經濟學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比如美國經濟學家阿羅的“不可能定理”就證明個體偏好相加不等于社會的總體偏好,也就是說,1+1>2,而系統論進一步證明了1+1>2。面對當前的復雜局面,更需要系統觀點來指導財政管理,否則容易陷入誤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尤其是作為一級領導者,如不能把握整體,形成全局觀念,就會大量地陷入具體事務,導致單位或地區發展沒有戰略可言。
3.理念不同,思維不同。從個體出發看待問題還是從整體出發看待問題,其結果是不同的。以宏觀管理為例,如果從個體出發來觀察,則會認為宏觀管理是中央的職能范圍,但實際上每級政府都存在宏觀。宏觀調控是中央政府的職責,但宏觀與宏觀調控是不同的概念,鄉財政也有宏觀管理的問題,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也需要系統觀和整體觀?;鶎迂斦扔形⒂^問題,也有宏觀問題。比如現在給農民的補貼項目越來越多,比較分散,但如果整合起來,效果就會不同,給農民的補貼就會發揮更大的作用。這里就存在對宏觀與微觀的科學認識問題。
4.微觀≠小,宏觀≠大。宏觀管理是整體管理,微觀管理是個體管理,但微觀與宏觀不是大與小的關系,大與小彼此是相對的,而宏觀與微觀則是觀察問題的兩個不同視角,有本質的區別。宏觀與微觀的區別是從整體出發考慮還是從個體出發考慮的問題,與地域大小、人口多少、行政層級的高低沒有關系。簡而言之,微觀管理是基于個體的、要素的管理,而宏觀管理是基于整體的、系統的管理。
1.管理的本質是風險控制。傳統的管理是針對人、財、物,其實這只是一種表象,就本質來講,管理是因不確定性及其引致的風險而產生的。如果沒有不確定性、沒有風險,管理就是多余的了。這就像一個樂隊,若它能自動地演奏出優美的旋律,樂隊指揮就是多余的。風險來自不確定性,所以管理就是風險管理,沒有風險就不存在管理。也正是因為存在不確定性,從而需要領導者決策,將不確定性變為確定性,所以說管理就是管理不確定性。規律性的事物容易把握,比如自然現象的周期往往很漫長,相對于人的壽命來說,它具有完全的確定性。但經濟社會事務的變化快,而且這種變化的頻率在加快,不確定性大,而且越來越大。我國財政近十年來的變化大于過去幾十年的變化,現在一年的財政收入規模相當于過去50年(1949-1999年)的總和。變化快,就具有許多不確定性。作為管理者就是要防范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通過管理增加確定性,從而降低風險。在這個意義上,管理的本質即風險控制。
2.微觀管理是針對個體風險,宏觀管理是針對公共風險。個體風險是獨立風險,而公共風險是系統風險。獨立風險影響有限,具有一定的確定性;而系統風險影響難以評估,從而具有很大不確定性。財政一旦發生風險,就是公共風險,所有人都要面對,無人能幸免,而一個單位出現風險,只是這個單位的人受連累。現實生活中,公共風險越來越多,既來自于自然災害,也來自人類社會本身。所以,財政宏觀管理更多的不應是應急,而是管理風險,通過制度建設來避免風險,否則就會疲于奔命,處處被動。某種意義上講,財政是消防隊,是整個社會最后的防火墻,最后的買單者。為防止個體風險蔓延為公共風險,財政就必須介入。
3.公共風險不是個體風險的相加。公共風險是指所有社會成員都會被危及的風險,而不是簡單的個體風險相加。但是個體風險處理不及時或處理不當,也存在演化為公共風險的可能。對于財政來說,具有風險意識就是要在預算安排上考慮到風險點。從根本意義上講,財政資金分配取決于公共風險所在,比如義務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重大突發事件等。這些問題或是關系到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就業保障,即便是個體出現問題,也容易演化為群體事件,或是關系到每個社會成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引起社會恐慌。在這種背景下,財政管理如果僅關注財政資金不出問題,仍然是處于微觀管理水平,所以有必要形成宏觀管理意識,樹立風險導向的財政資金安排理念。只有風險導向的預算安排和資金分配,才能起到防范和化解公共風險的作用。
4.公共風險產生于要素組合、結構變化中的不確定性。整體來自于若干個體的組合,從而公共風險也產生于要素組合、結構變化中的不確定性,也正是這個原因。公共風險具有以下三個特征:一是關聯性。就社會整體運行來說,某個環節或節點上出現問題就會影響整體,比如通訊網絡事故、傳染病等就屬于公共風險,所以對艾滋病防控的重要性遠大于對癌癥的防控。二是不可分割性。公共風險一旦發生,其關聯性會影響全局,對每個人造成危害的概率是一樣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于外。三是隱蔽性。相對于個體風險來說,公共風險發生與否更加難以預測,危害程度也難以預料,而對多數人來說,大都缺乏公共風險意識,從而很難防范。從這一意義上講,試圖通過微觀管理來達到公共目的很難做到,以確定性思維管理不確定性,也很難管好?,F象背后隱藏的是風險,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防范風險。以債務為例,企業責任簡單,法律邊界清晰,所以其債務確定性大,而政府責任邊際模糊不清,既有法律層面的,也有道義層面的,從而政府債務不確定性大,所以用管理企業債務的思維去管理政府債務很難行得通。對財政來說,管理公共風險,促使公共風險最小化,就是財政管理目標。
1.誰來管。宏觀管理框架構成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責任主體的具體、明晰。從政府運行機理來看,預算主體是政府,財政資金管理主體是包括財政在內的各個政府部門,財政把資金撥付到哪個部門,哪個部門必須對這筆資金的績效負責,因此它們都是宏觀管理主體。
2.怎么管。宏觀管理既可以通過控制過程來實施,也可以通過控制結果來實施。但是,從過程出發或是從結果出發會設計出不同的機制。形象地講,過程控制是“我要你怎么做”,結果控制是“你想怎么做”,從而不同的機制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過程控制需要被管理的客體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即假定被管理對象具有相當的確定性,從動機到行為都能自行遵循規則和程序,但被管理對象是人,而人的不確定性很大,現實中“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現象比比皆是,所以過程管理常常難以奏效。結果導向能產生激勵效應,通過自我承諾形成對被管理對象的有效約束,會起到更好的效果。但現實中績效評價過于理想化,有些想法看起來不錯,但實際上難以操作,效果也往往不理想。如何設計宏觀管理機制,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重要問題。
3.管什么。宏觀管理管的是風險源頭,或者說管風險點,否則就是盲目管理。改善財政管理,就是要管以能引發公共風險的源頭為重點,而不是傳統的人、錢、物。只有這樣,才能制定相應對策,避免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問題。人都有弱點,這些弱點也恰恰是人具有不確定性的原因,單純靠道德約束來避免風險,在實際中難以行得通。現在的管理一定程度上陷入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怪圈,見效快,但治標不治本。只有找到風險點,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問題的發生。也就是說,通過發現風險點,才能預測風險,防患于未然之中,而不是一事一議。
財政宏觀管理的內容很多,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財政資源。過去對財政資源的管理大多是預算管理,而對大量公共資源的管理是盲區。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財政資源都產生了大量收益,但管理都不到位。在市場經濟中,大量公共資源產生效益,但財政沒有得到,只是名義上的所有者。財政視野中看到的只有流量,沒有存量。公有制本來是平抑貧富差距的,相反現在卻成了貧富差距擴大的加速器,根源就在于財政宏觀管理缺失導致公共資源收益大量流失。公共資源收益大量流失是宏觀管理的悲劇,也是廣大民眾不滿的根源之一?,F在財政強調抓非稅收入,但大量的公共資源收益卻沒有得到重視。
2.財政信息?,F實的狀況是信息成了單位(部門)所有制,彼此互不共享,從而財政信息不完整,不完整就不透明,不透明就難以監督,無法實施宏觀管理。目前的財政信息是碎片化的,缺乏完整、系統的總體信息,從而財政績效管理某種程度上流于形式,難以落到實處。
3.財政資金。管理財政資金就是確保宏觀分配的合理性。從個體看,也許資金分配合理,但從宏觀看,很可能是不合理。
4.財政績效評價。需要注意的是,宏觀績效與微觀績效根本不同?,F在流行的績效評價是項目評價,屬于個體評價,即微觀績效,與過去相比有一定進步,但微觀績效不等于宏觀績效,一個項目本身績效較好。但從整體上看,也許這個項目根本就不應該建,從而這個項目從宏觀看就是失敗的。
5.赤字與債務。目前政府債務管理缺乏宏觀的、長期的考慮,而是變成了宏觀調控工具,容易走向它的反面,與初衷相悖。雖說中央明令地方債務地方管,中央債務中央管,但如何保證地方債務不傳導到中央,不波及到其他地區,卻是一個現實的難題。為了政績,地方政府相互競爭,導致融資成本攀升,潛在的地方債務風險也在不斷被擴大。
6.財政應急。現實情況下,中央不可能讓地方政府破產,只能為地方買單。這樣的機制比現在的投融資平臺機制更糟。在投資、建設沒有一體化,不同部門權力較量,利益糾結糾纏不清的情況下,財政很容易陷入應急“陷阱”。
7.財政合法性。這里所說的財政合法性不是指財政是否符合規章制度,而是指人民群眾是否滿意。無論財政支出具有多少理論和制度依據,但如果人民群眾不認可,財政的合法性就容易遭到質疑,所以對財政的合法性不僅要從規章制度層面去考慮,還要兼顧社會輿情。
8.財政空間。目前財政空間、話語權越來越小,急劇萎縮,這表明財政能力在急劇下降,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政策問題,而是宏觀管理問題。政策會隨時間、空間、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調整,但管理一旦建立起來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雖然有一定彈性,但總體保持穩定。由此可以看出,管理和政策具有不同的特性,其作用也有區別。以領導講話、紅頭文件或出臺政策替代管理的結果是文件泛濫,彼此沖突,失去公信力。所以,不能以政策替代管理。
9.財政監督。目前的財政監督尚屬微觀監督,缺乏整體把握,這也是一種宏觀管理缺位,而宏觀管理的缺位容易導致公共風險擴散。
宏觀管理缺位的最嚴重后果就是公共風險擴散,因為財政作為政策工具同樣具有負面作用,如果條件發生了變化而財政政策沒有變,此時的財政政策就可能產生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導致公共風險擴大,其后果在經濟、自然、政治、社會領域都會顯現。在經濟領域,會導致經濟效率損失。在自然領域,會導致環境狀況惡化,資源束縛更加嚴重。在政治領域,會導致信任缺失。在社會領域,會導致信心喪失。所以財政宏觀管理一是要系統地看待問題;二是要從過去的經驗看問題改變為風險導向看問題。二者缺一不可,否則管理就會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