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地處熱帶,光溫資源充足,是我國冬季自然環境下可以大規模進行種子生產的唯一地區。在2012年2月11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博鰲農業科技創新論壇上,與會專家紛紛把關注的眼光投向了南繁育種,建議把南繁育制種基地建設成為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
論壇期間,有不少專家關注南繁育種,他們提出,南繁有著與硅谷同樣的開放、聚集的工作模式,人才流動和信息交流的環境。但存在管理結構松散和缺乏有效產業政策支撐等問題。因此,專家們建議:推動南繁產業立法,加快南繁產業發展,比如制定南繁組織機構代碼登記管理辦法、南繁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南繁育制種生態安全保護條例、南繁種子種苗進島出島管理條例、南繁種子種苗檢驗檢疫條例、南繁動植物品種權商務交易鼓勵辦法等等;支持南繁科研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奠定南繁種業產業科研基礎;建議構建省部共建的體制,創新南繁事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出臺推進海南國家南繁基地建設發展的相關意見,將南繁基地作為農業科研和種業產業化的試驗特區。
(來源:海南日報)
調查青島本土的蔬菜種植,可以發現“洋種子”成了當家人,一方面國產種子在質量、產量等方面與國外種子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科研機構研發的國產蔬菜新品種,只能在很小的范圍內種植,無法得到大范圍推廣。新品種為何無法跨越從科研機構到農田的“最后一公里”?
“網破、線斷 、人散”,這是國內許多專家對我國基層農村科技推廣體系現狀的形象描述,作為國內一個重要的蔬菜種植基地,青島自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這樣的問題。“現在我們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薄弱。”青島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的站長王軍強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道。
出現這些問題如何應對?2012年2月1日,國務院發布了 2012年“一號文件”,這份名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的文件主題是“農業科技創新”,提出要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決心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而其中一些舉措也將矛頭指向目前普遍存在的農業科技無法跨越“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來源:食品產業網)
近日,山東濟南被曝出現以假充真的有機蔬菜,化學農藥和化肥仍在生產源頭使用。媒體報道后,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專家表示,國內市場有機蔬菜真實“身份”有待考證。那么,泉州市場上是否銷售有機蔬菜呢?泉州是否擁有有機蔬菜生產基地呢?
無公害蘿卜貴四倍。記者走訪了泉州市區幾家大型生鮮超市后,并沒有看到嚴格意義上的有機蔬菜,只見標有“無公害產品”的蔬菜。這些無公害蔬菜的價格與普通蔬菜價格相比,起碼貴了一倍。無公害蘿卜的價格是普通蘿卜價格的四倍。部分有機農產品的價格甚至是普通農產品的10倍,比如有機大米。
泉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站長、泉州市綠色食品辦公室副主任陳欽地表示,有機蔬菜生產的高效益是國內仿冒有機蔬菜頻現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國內生產的有機蔬菜多銷往國外。現在,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國內市場比國外市場有著更好的前景,甚至要從國外進口有機蔬菜。
沒有配送有機蔬菜。泉州市蔬菜公司副總經理沈勁濤告訴記者,蔬菜公司并沒有向泉州市場配送有機蔬菜。如果消費者在市場上看到有機蔬菜,那可能是生產企業直接配送的。
那么,泉州市場上到底有沒有有機蔬菜呢?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有機蔬菜需要經過專業認證機構的認證。如果沒有認證標志,那就不可能是有機蔬菜。市場上,可能有商家在蔬菜外包裝上印了“有機”二字,但真相如何不得而知。
(來源:泉州網)
在東北大平原中部的吉林省梨樹縣,初春的氣溫還在-20℃左右。在一棟溫室大棚中,20多個婦女在專心致志地表演著“魔術”,經過她們的巧手嫁接出來的南瓜秧上將會長出甜瓜。大棚的主人聶劍英說,“現在的農活不光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力氣活,更需要精細化專業化的操作,粗活細作正成為農業的新趨勢。”
高華介紹,在高家村成立的蔬菜農民合作社共有550個蔬菜大棚,320個溫室,地膜瓜菜150 hm2。一個大棚年收入達4.5萬~5萬元,人均收入2萬元以上。高華指著地上的一條條藍線說,“這就是地表加熱線,通過供電給地表加熱到15℃以上,保證冬天夜間大棚的溫度。”
合作社理事聶劍英帶著記者走進一棟甜瓜嫁接溫室。20多個農婦都在低頭忙碌著,每個人熟練地將南瓜苗的根部和甜瓜苗的頂部割下來,再用小夾子夾到一起,聶劍英說,她們手中的農活決定了這一年的收成。用南瓜和甜瓜嫁接,具有抗病毒的功能,從而提高甜瓜的產量。
和高家村的情況一樣,梨樹鎮北老壕村也在悄然進行著變革,村委會主任于新軍整理著膜下滴灌用的水管,這些都是他今年帶頭致富的 “本錢”,2011年,他與吉林省農科院簽約,引進甜玉米進行種植,專門為肯德基、麥當勞供貨。“一開始,村里的其他人都將信將疑,怕這種甜玉米不能賺錢,所以不太敢嘗試。”于新軍介紹說,“但是供給快餐店比普通玉米的價格要高,甜玉米連葉帶穗可以賣到1.4元/kg,每667 m2地多收8 000元。”看到實惠后,不少村民都加入進來,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還有穩定的銷路。于新軍表示,他希望通過示范效應帶領村民一起致富。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