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傳常 劉 臻
利用高校校辦企業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黃傳常 劉 臻
高校校辦企業是高校開展大學生實踐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和首選基地,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高校校辦企業具有三大優勢:學科優勢、地緣優勢、人才優勢。要發揮高校校辦企業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作用,應采取以下對策:構建一個以高校校辦企業為龍頭的全社會參與的實踐體系;全面開放校辦企業實踐場所;建立校辦企業實踐教學質量考核與評估體系;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比重;增加實踐教學經費投入;實行分類和階段式教學實習;拓寬校辦企業實踐基地功能。
高校;校辦企業;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
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實踐教學環節來完成的。高校校辦企業是高校開展大學生實踐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和首選基地,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因此,如何發揮高校校辦企業在實踐教學方面的優勢,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需要積極探索的一個迫切課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1]而實踐能力的提高必須有大量的實踐活動作保障,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實驗、實習、實訓,樹立重視實踐,強化訓練的實踐觀。目前,高校教育往往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對實踐教學的重視不夠,落實更難。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擴大,高等教育中教學與生產脫節、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日益嚴重,如何加強實踐教學,保證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已成為當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面臨的瓶頸問題。2012年初始,教育部、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和共青團中央聯合印發的《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把實踐育人工作擺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針對目前實踐教學在高校發展中的“短板效應”依然突出等薄弱環節,明確提出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深化實踐教學方法改革,力求實踐教學工作取得新突破。[2]因此,高校校辦企業作為開展大學生實踐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和首選基地,理應發揮出其自身優勢作用。
目前,雖然很多高校校辦企業在開展大學生實習實訓教學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仍然還存在著明顯不足。
首先,大學生實習沒有引起各界足夠重視。高校校辦企業一般都建有實習基地或工業訓練中心,在目前高校辦學經費不足、實踐教學條件不完善的情況下,校辦企業在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從一些高校校辦企業現狀來看,校辦企業成了大學的賺錢工具和養人機器,學生實習往往被看成例行程序,沒有上升到足夠的認識程度。在校辦企業看來,在實習教學經費不足情況下,只要基本上能夠完成實習任務就夠了;有些學生認為可以利用實習機會很好輕松一下,調劑一下緊張的學習氣氛和課外生活。因此,很難保證實習的效果和質量。
第二,實踐教學時間安排偏少且太集中。理工類專業學生實習時間大多為3周左右,文科類專業學生實習一般為2周左右。在這樣短時間內開展實習教學活動,要使學生了解掌握工程專業的生產流程和工藝,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是很難做到的。
第三,實習方式陳舊。在實習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學生是實習的主體,學生圍著師傅轉,師傅怎么說學生就怎么干,學生沒有選擇余地,只有被動的接受,只有聽話的學生才被認為是虛心的,而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實習方式方法很少,甚至沒有。
第四,實習質量考核體系不完善。高校實踐性課程設置和內容安排單一,學生實習考核形式單一。學生實習結束后,通常是提交一份實習報告即可,只要平時表現合格,實習報告能夠按照要求去做,實習成績基本上均為“通過”,忽視了過程和能力的考核,至于學生有無收獲,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是否提升,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一套完善有效的考核體系。
第五,校辦企業實習質量的考核體系不健全。由于高校沒有建立對校辦企業實習教學質量的考核體系和考核機制,有些校辦企業對學生實習只是例行公事;甚至有的校辦企業擔心接受實習任務會影響生產或學生出現安全事故等,因而不是十分情愿接受學生實習任務。
第六,校辦企業沒有對學生實習完全開放。不少高校建立分校后,由于受資金、廠房和場地等因素的影響,校辦企業不能及時跟進,新校區沒有及時建立校企合作的實習基地,實習教學場所和條件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所以,真正能夠滿足學生專業實踐教學的少,實習面小。甚至有些學校讓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自行安排實習;有的學校甚至取消了學生實習的一些教學內容。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生實習的目的已由原來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和轉變工作作風,發展到鞏固知識和改善知識結構,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高校校辦企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優勢越來越凸現出來,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高校的校辦企業絕大多數是依托學校優勢學科建立發展起來的,并形成了一整套的產學研服務體系。例如,中國石油大學現有專業55個,學科專業覆蓋石油、石化工業的各個領域,基本上在校辦企業中均有體現。石大科技和勝華化工公司擁有成龍配套的煉油化工生產裝置,可以運行和展現煉油和石化工業的許多生產工藝流程,與學校的石油主干學科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油氣儲運、儀器儀表等專業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在設備、技術、環境和運行機制等方面具有開展工程實踐教育的良好條件。
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使產、學雙方長期互利互惠,是保障實踐教學效果的前提條件。學?,F有校辦企業多數建于學校校園內部或是學校周邊地區,交通十分方便,師生去企業,企業來學校,都只需花費較短時間,學生可以在不出校門或者少出校門的情況下完成實習實訓任務,這樣,既克服了把大部分時間浪費在旅途的弊端,又節省了由此而產生的吃住行的相關費用,同時由于沒有了旅途的勞頓,學生的實習效果能得到更好地保障。
企業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之一,校辦企業中從事實踐教學的教師一般都是企業中的骨干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他們不僅掌握專業理論知識,而且具有豐富的工作實踐經驗和社會實踐經驗,彌補了學校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欠缺的不足。充分發揮校辦企業的人才優勢,一方面可以開設企業課程、指導學生實習實訓、畢業設計,特別是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選題來源于企業工程實踐,指導老師可以采用雙導師制;另一方面可以組織學校教師去企業進行培訓,參與企業生產與科研,增加教師的工程實踐背景,提升教師的現場操作經驗和管理能力。
校辦企業在培養高素質人才方面與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一致的,承擔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是大學生走向社會、接觸社會的第一塊跳板,應成為大學生實踐實習的首選基地。政府部門應當予以多方面更多的支持。從目前來看,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升問題還需要有一個由政府主導的總體性的社會實踐發展規劃,在這個規劃指導下,推動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全面發展,努力構建一個以高校校辦企業為龍頭,學生為主體,社會企事業單位為依托,全社會共同關心和參與的社會實踐體系。
我國幾乎所有高校都創建有校辦企業,很多校辦企業都擁有很好的實習實訓優勢資源,為高校實施實踐教學活動提供了豐富、良好的設備條件,如果所有校辦企業都對在校大學生開放,資源共享,物盡其用,使相關專業學生集中或分期分批在校辦企業進行鍛煉和實踐,對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必將大有裨益。
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質量考核和評估體系,是加強和規范實踐教學環節管理,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高校應根據不同的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建立相應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標準。一方面對校辦企業指導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作為評定指導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綜合考慮學生在實踐中的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嚴格考核,并將考核結果納入學生畢業必備的學分體系之中,以充分發揮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主體作用。目前,高校對校辦企業的考核側重于上繳學校利潤、上繳國家稅收、資產負債率和資產增值率等指標。應當建立校辦企業實踐教學質量考核與評估體系,實行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對于考核成績優秀的校辦企業,學校予以相應的獎勵和支持;考核不及格的,責令整改并進行相應的經濟處罰[3]。
教學計劃對教學實施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應充分聽取校辦企業的意見。理論與實踐的課時分配,既要滿足理論教學的需要,又要考慮到實踐教學的要求。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除了增加其他形式實踐教學的課時以外,重點考慮增加學生在校辦企業實習環節的周數,以保證實習效果。
教學經費是實踐教學活動得以有效開展的物質保障,沒有一定的教學經費做支撐,很多實踐教學勢必無法進行。因此,高校應高度重視,在資金的投入上給予一定傾斜政策,適當增加對校辦企業實踐教學的資金投入,使校辦企業的實踐教學有基本的資金保障。如高??梢园褔医涛瘎潛芙涃M的12.5%作為實習經費足額劃撥到校辦企業,以提高校辦企業接受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和保障實習質量。在實際中,還可采取學校投資大部分,后勤、產業等校內其他服務性單位投資小部分,以及爭取其它多方企事業單位贊助等方式,多渠道籌集實踐教學資金。
依托各高校建立的校辦企業大都與本院校的專業設置有很強的關聯性,是本院校某些專業成果的孵化器或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基地,這就為大學生的分類和階段式實踐實習提供了重要保障。如工科大學金工實習按專業特點分為機械類和非機械類。機械類專業側重于機械制造技術和設計能力的培養,應安排學生參加車、銑、刨、磨、鏜等各種常規的切削加工實習和鑄、鍛、焊與熱處理等基本的熱加工實習及反映當代先進制造技術的數控加工實習等內容環節;還應安排自主設計獨立完成產品加工的創新實踐環節,以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非機械類,如管理工程和會計類專業應側重于對各種加工方法、工藝流程的基本認識以及產品的成本控制,加強制造過程管理的訓練,要求撰寫制造過程的成本預算、決算、利潤分析及質量管理等方面的實習報告,或進行工藝流程的合理性論證等。
大學生實習應貫穿整個大學教學階段,實行四年實踐教學不斷線。在實習時段和環節上,實習內容和要求各有側重點:大一實習側重于專業知識的基本了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大二、大三實習側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實踐能力與工程能力的培養;大三、大四側重于專業知識靈活運用,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校辦企業位居大學經濟建設的最前沿,應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拓寬其功能。不僅發揮其實習教學的作用,還應在技術革新、產品開發、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發揮作用。高校目前所進行的產學研結合教育,校內校辦企業的生產實習基地和工業訓練中心是其重要場所,學生在校辦企業實踐場所課題組導師的帶領下,直接參與到企業的科研開發中,這樣既鞏固了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之,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社會的進步對人才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應與時俱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大校辦企業建設力度,充分發揮其功能和作用,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高素質人才。
[1]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Z].1999-06-13.
[2]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Z].2012-02-05.
[3]初福民,何東,孫清洲,等.改革金工實習管理和考核體系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2,(5).
黃傳常/中國石油大學中石大控股有限公司工程師,中國石油大學計算機專業碩士,主要從事企業管理與大學生實踐教育研究 劉 臻/中國石油大學教務處主任,主要從事教育管理研究與大學生實踐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孫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