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均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并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以及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目前,高等學校大量擴招,規模不斷擴大,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但教育質量怎么樣?是提高了還是下降了?這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重要話題,對高等教育質量的評價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它的主要特點是長期性與復雜性。它不同于工業產品質量等其他質量問題,因為高等教育產品是人才和科研成果,特別是人才質量的評價是非常復雜的,難度很大。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的主要問題在于:其一,評價主體問題。目前,我國大學評價的“指揮棒”仍握在政府手中,政府辦校,政府評校,存在既是評價對象又是評價主體,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現象。政府權力不愿下放,導致評價過程中的腐敗現象、造假現象屢見不鮮;而國際上盛行的第三方評價在我國受到多方面的壓制和歧視。其二,分類評價問題。我們一直堅持“分類評價、同類比較”原則,不同類型的學校應采取相應的評價方法,但目前多數大學評價均對不同類型的大學進行了綜合實力排名,未能凸顯大學學科、專業優勢,整齊劃一的綜合評價標準一方面導致社會對大學的認知模糊,另一方面抑制了學校的特色發展。其三,評價指標及權重。在目前所發布的大學評價中,高等教育質量評價主要包括人才質量評價、科學研究評價及聲譽評價,由最開始的單一評價學校科研能力,發展到教學與科研兩者并重,到現在的教學、科研、社會影響力三方面評價,評價的指標在不斷擴展,但權重的設定也愈顯復雜,評價指標與權重的科學性、系統性有待提高。其四,重數量輕質量、重成果輕人才評價的問題。在評價過程中,量化的數據往往能進行直觀的描述,并且較易獲取,因此很多評價工作過程中重視定量描述,輕視定性分析。評價是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過程,重定量、輕定性必然導致評價結果的誤差。人才質量的評價十分困難,因而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針對以上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價存在的問題,第一要解決的是評價主體的問題。評價主體多樣化而且強調第三方評價是必然趨勢,也是客觀需要。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和目的確定相對應的評價主體,政府管理部門、高校和具有獨立法人的第三方評價機構都可以成為評價主體。政府管理部門主要是行政審批評價和工作評價;為高校提高教育質量提供參考的內部評價,可由高校自行組織,并結合不同的大學評價獲取高校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推動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為學生及家長、社會用人單位提供高校信息的大學評價,要求高校信息的全面性與準確性,應由沒有利益沖突的第三方——獨立于政府管理部門和高校的法人單位對高校進行全面評價,確保評價工作的客觀、公正、公平。為了適應獨立的第三方評價機構發展需要,我們單獨注冊了“武漢金平果科教開發服務有限公司”和“中國科教評價網”,這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社會評價機構。評價主體的多樣化能夠滿足不同服務對象和目標的需求,尤其是第三方評價,能客觀地反映高校的實力,為社會提供準確、有效的信息服務;同時也為政府決策和管理科學化服務。但值得注意的是,多方參與大學評價也會相應地引起評價過程的混亂、無序。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元評價機制監督評價,以確保評價活動的規范性、評價過程的公正性與合理性以及評價結果的準確性。
第二,堅持分類評價原則,強調學科專業評價。我們評價中心進行的大學評價一直堅持分層次、分類型、分地區、分學科專業開展評價工作。我們區分重點大學、一般大學、民辦大學(含高職高專、獨立學院)三個層次,分8種類型(綜合、師范、民族、理工、農林、醫藥、文法、藝體類大學)、31個省市等地區進行評價,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這是因為不同的高校有其不同的定位,并非所有的大學都要集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于一身,而有不同的重點和特色。大學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校健康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因此,大學評價應著眼學校特點,關注學校特色發展,尊重學校自身定位,對不同類型的高校進行分類評價,對同類型大學進行比較分析。目前,有的大學評價中,將我國的大學分為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專業型大學及教學研究型大學,針對不同類型的學校制定不同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并進行分學科、分專業的教育質量評價,為社會提供學科與專業實力排名,凸顯學校優勢學科、專業。同時,結合地域性特點,分省區評價,對同一地區的大學教育質量進行評價。總的來說,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校更快、更好地發展,結合學校特點、區域特點對大學教育質量進行評價,突出學校特色。
第三,在大學評價中,評價指標體系和權重是關鍵,直接關系到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準確性,針對不同的評價目標,必須采取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高等教育質量涵蓋了教學與學術、研究與學者、教職工與學生、設施與學術環境等,教學與學術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國內不同的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各有不同,大多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作為一級指標,有的評價機構在其中加入學校的綜合聲譽作為一級指標,但所占權重比例較前兩者低,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權重比例幾乎占了“半壁江山”,它們之間的權重比相差不大。學校聲譽尤其是學校的學術聲譽能夠反映一所學校的底蘊與實力。國外的大學評價中,學術聲譽這一指標相當重要。另外,教育國際化與全球化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評價中心引進國際化指標,將中國一流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ESI論文數、ESI-TOP論文數、Science&Nature論文數等進行統計和比較分析,增強我國高等教育的交流性與開放性的同時,找尋與世界高等教育之間存在的差距,積極探索發展之路。
第四,教育質量評價是一個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有機結合的復雜過程。教育質量評價過程中,要強調質量,凡是涉及到質量的指標我們都給予了較高的權重。對于數量型數據要確保其準確性與有效性,因為數據的準確與否將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信度和效度。目前,教育評價所選取的均是較權威、客觀、準確性較高的數據庫中的數據。但很多教育數據庫中的數據更新較慢,存在滯后和不全面的問題,影響了評價的及時性。因此,教育數據庫要及時更新數據,為評價機構提供最新鮮的信息資源與評價數據。在今后的評價中,我們既要重產出也要講求效益,既要重視科硏成果也要重視培養人才的質量表現,要把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擺上突出位置予以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