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浦義俊
(常熟理工學院 體育部,江蘇 常熟 215500)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體育課程作為大學基礎課程之一,不僅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chǎn)生積極影響,而且隨著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的推廣,體育課程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和社交領域拓展方面凸顯其現(xiàn)實價值。隨著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深入,無論是在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管理制度、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上都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而作為體育教學改革評價的一個重要參考,體育教學考核也在醞釀著變革,以公平、公開、公正為宗旨的體育“教考分離”模式也在不斷探索之中。
所謂教考分離是指將教學實施過程與教學效果評價過程分離進行的一種現(xiàn)代教學管理手段,它要求任課教師不參與出題、試卷評閱和成績分析等教學評價過程,其核心是公開、公平、公正、客觀[1]。然而體育教學考核不同于其他理論課程考核,它不僅包括達標等量化考試內(nèi)容,也包括學生的技術能力、進步幅度以及體育活動參與態(tài)度等定性評價指標。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實施“教考分離”更為復雜,要做到有效科學的“教考分離”更加不易,尤其是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俱樂部制體育教學背景下,“教考分離”的實施有利有弊。
體育“教考分離”之所以逐漸獲得關注并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廣,自然有其積極的一面。相對于“教考合一”而言,“教考分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對學生體育學習評價上教師一人說了算的局面,能更好地遏制和杜絕“人情分”、“感情分”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能更加客觀、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體育考試成績,提高考試成績的透明度;同時也能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責任感,有利于教師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學習。
但“教考分離”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很多弊端。第一,組織難度較大,大大增加了體育教師的工作量。隨著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招生人數(shù)的激增以及在目前高校體育教師整體缺編的背景下,學生和教師的比例日趨擴大,一方面,體育教師上課班級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課堂規(guī)模日趨擴大,再加上早鍛煉、俱樂部活動、體育選修課等,體育教師已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tài)。因此,組織大規(guī)模的“教考分離”活動,無論是時間還是人事安排上都超出了現(xiàn)實容許條件,并且對考試的秩序及效率等都很難做到穩(wěn)定和平衡。第二,“教考分離”容易造成考試的應試成分過高,不能很好地反映個體差異性。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提出,體育課程評價包括對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和課程建設等三個方面。學生的學習評價應是對學習效果和過程的評價,評價中應淡化甄別、選拔功能,強化激勵、發(fā)展功能,把學生的進步幅度納入評價內(nèi)容[2]。這就要求當前高校的體育教學評價不能簡單地以運動技能作為考核評價的唯一指標。在“教考分離”條件下,教師由于對考生的基礎不了解,只能通過考試這個平臺以學生當前的技能和素質(zhì)評定其成績,因此帶有很強的應試色彩;而且這只能體現(xiàn)對學習效果的評價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也有研究指出:近30%的學生在由非任課教師進行考核時,考試的心理壓力會更大,不容易正常發(fā)揮水平[3],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考試的效果。
體育“教考分離”作為一種新的考試形式確實能達到“教考合一”起不到的效果,但全面實施“教考分離”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顯然是不成熟的。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俱樂部教學實現(xiàn)了會員制,以單項協(xié)會為單位,不同項目的考核內(nèi)容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并且不同項目間專任教師的數(shù)量分布也不均衡,所以,“教考分離”的推廣需要考慮很多因素。“教考分離”必須和“教考合一”結(jié)合起來,實現(xiàn)“教考離合”,并明確“教考分離”和“教考合一”的比例和適用部分,并且“教考分離”不能以增加教師工作量為前提。俱樂部制體育教學的考核大致可分為平時成績、專項技能、專項素質(zhì)、一般素質(zhì)以及俱樂部活動成績等。在這些不同的組成部分中,有些部分的考試是具有純量化標準的,如一般素質(zhì)的考試,可以用秒表、皮尺等工具測量,這些考試相對爭議不大,關鍵在于教師考核嚴格與否。對這部分內(nèi)容進行“教考分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必須充分考慮教師間的排課問題,做到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而專項技能和專項素質(zhì)的考試相對專項業(yè)務能力有一定要求,因此,不太適合跨專項教師間進行考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議。平時成績的考核和俱樂部活動的考核則要求任課教師對學生比較了解,熟悉學生平時的鍛煉情況,因此應使用“教考合一”。但就目前教師工作量較重的形勢,對“教考分離”的設計應該盡量追求高效率,不能以犧牲教師工作時間為代價,而且應該根據(jù)教師上課時間和地點就近原則安排,如一般素質(zhì)的考核可以成立若干考核小組,在考試周內(nèi)分批完成。總之,“教考分離”需要循序漸進,所占比例和內(nèi)容要合理化、效率化和可操作化。要充分明確,考核不是目的,而是促進學生鍛煉的有效手段。
第一,“教考分離”要謹慎實施,應選擇部分項目作為試點開展,從而積累先期經(jīng)驗。有必要成立“教考分離”考核領導小組,以專項為單位,由相關教研室負責人或教學經(jīng)驗相對豐富的高級職稱教師擔任領導小組負責人,詳細安排考核內(nèi)容及其計劃的制定和人員分工部署,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教考分離”考核內(nèi)容所占比例不宜過大,畢竟“教考分離”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考核學生的素質(zhì)和技能,并且由于在考試重壓之下,其結(jié)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因此,“教考分離”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況,特別是學生的進步幅度等根本無法反映,換句話說,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zhì)好的學生不上體育課也可能比部分原本基礎較差的學生強,因此,“教考分離”部分如果比例過大,勢必產(chǎn)生唯素質(zhì)和技能論的爭議,并且容易產(chǎn)生班級成績分布的不合理和不均衡情況。
第三,“教考分離”的實施必須考慮公平、公開和民主性。一般應三人以上打分,可以采取去掉最低分和最高分,取中間值的方式。另外,要嚴格杜絕學生拉關系、打招呼的行為,在平時要加大在學生群體中關于“教考分離”的宣傳力度,促進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并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訓練,以免發(fā)生怯考現(xiàn)象。在考核時要嚴格檢查學生的證件,驗明身份,防止冒名頂替,弄虛作假。
第四,統(tǒng)一考核項目標準并加強對教師業(yè)務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對考核項目要充分明確考核標準,標準的制定必須統(tǒng)一、精確、沒有爭議和誤區(qū),并且可操作性強,從而保證考試的進度和效率,防止教師工作量的擴大。另外,要對教師進行一定的業(yè)務培訓,以形成較好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并最大程度地保證考核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1]馮艷麗,張強.關于大學體育課實施教考分離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3):510-504.
[2]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Z].教育部教體藝(2002)13號.
[3]趙建軍.教考分離的利與弊[J].中國學校體育,20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