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焱生
(常州工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江蘇 常州 213002)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文化建設作出了戰略部署。作為一種育人手段,文化建設提供了一種新的工作范式。因此,從文化的視角來審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現狀,以文化的方式來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難題,以大學文化建設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是當前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著力點。
十七屆六中全會認為,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這昭示著一種強烈的文化自覺。劉云山認為,“所謂文化自覺,主要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包括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可以說,文化自覺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是對文明進步的強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和先決條件。
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文化機構,大學的文化自覺表現在對文化的本質、發展規律和大學的文化職責的一種感性和理性相結合的認識,是對大學文化建設全面、系統、長遠的考慮。文化自覺是當今世界共同的時代要求。作為文化傳承創新的陣地,大學具有與生俱來、更為獨特、影響更為深遠的引領文化的社會功能。在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及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在文化大繁榮、大交融、大激蕩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手段以及以德育人工作的重要內容,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直面文化困境,加速文化覺醒,增強文化自覺,尋求文化突破,增強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創新,切實增強時代感和實效性。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臨的文化環境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臨的文化困境,概括起來,表現為四個方面。
在今天的大學校園中,普遍地存在著民族文化的失根現象。在如今的高校,走上講臺的“80后”教師和走進課堂的“90后”大學生群體當中,很多人對傳統文化存在著理解偏差,缺乏體認。而究其實,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恢宏博大的體系,往往精華與糟粕并存,陋劣與優秀糾纏,要吸收、借鑒其精華、優秀,就不能不剔除、針砭相隨伴生的糟粕、陋劣。把傳統文化視為一團糟粕而全盤否定是一種文化的偏執,不加辨析地把傳統文化一概接受下來也是一種文化的偏執。對傳統文化的糟粕喪失警覺,勢必使其滋生蔓延起來,從而導致民族虛無主義再度復萌,給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帶來新的挑戰。
在高校,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并存,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交匯,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交織,大學文化與社會文化交融,以及網絡文化、亞文化等文化形態,多姿多彩、共生共存、紛繁錯雜、各有所長,共同構成一個復雜的多元文化模式。作為文化前沿陣地,在高校這個文化高地,各種文化思想在此交流交融交匯交鋒,文化沖撞、文化沖突也時有發生,使得高校的多元文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多元文化的交流過程,也就是不同文化相互爭奪受眾和發展空間的過程。多元文化各顯神通,用文化吸引青年學生,用文化搶占思想高地,用文化爭奪思想陣地。
作為文化交流傳播陣地,大學必然會成為文化開放的前沿。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以政治和軍事為強大后盾,以其意識形態和文化力量為開路先鋒,對全球民族進行文化上的滲透和控制,極力推行以美國價值觀為核心的文化擴張和文化操控。喬治·坎南曾直言不諱地說:美國沒有文化部,中央情報局有責任填補這個空白。為達到目的,“必要的謊言”和欺騙都是允許的。大量事實證明,美國中央情報局并非單純的情報機構,確切地說是美國的中央宣傳部。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網絡對我國進行思想文化滲透,沖擊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對此,高校要保持應有的警惕。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所依靠的重要力量,大學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大學生成為西方文化滲透的主要對象。
人類是網絡文化的創造者,又是網絡文化的享受者。從文化學角度考察,網絡文化的鮮明特點是民主性、滲透性、多元性、不可控制性和國際性。裂變式發展和廣泛應用的互聯網,使大眾化、媒體化、現實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成為現實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日益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生存在日益數字化的社會環境中,網絡文化不但創造了一個覆蓋全球的“在線空間”,而且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文化生活,重塑人類的生存方式。網民分享著五彩斑斕的精神文化生活,網絡文化熱點從未間斷。可以說,網絡文化影響著人類的社會生活,“攜帶著自己特有的價值和意義滲透到人類活動的每一個場合、角落,并以非常的力量支配著人類的行為和觀念。它無所不在,無所不往,萬象紛呈,構成人間光怪陸離的迷人現象”。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知識和科技素養的青年群體,更具有文化變革的適應性,最易于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90后”大學生是伴隨網絡文化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年,網絡文化在他們身上打上了深刻烙印。無需諱言,網絡文化盛行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帶來了新的挑戰。
面對文化困境,需要文化自信。劉云山認為,“所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可以說,只有對自己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奮進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大學文化是高校師生的精神家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勇于擔當,面對文化困境,增強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創新。
面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困境及其挑戰,文化建設為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高校的文化覺醒,首先體現在準確把握大學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種文化傳播行為和文化建設活動。從文化視角來看,大學承擔著文化傳承、文化傳播、文化創新的文化功能。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通過文化傳承、文化熏陶、文化滲透、文化創新等方式表現出來,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思想道德規范、社會準則內化為師生的思想品質,外化為師生的自覺行動,豐富師生內心,凈化師生心靈,陶冶師生性情,激發師生精神,升華師生境界,實現人格的健全、穩定和提升,達到并實現教育的目標。另一方面,文化建設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種重要手段和方式。文化建設,相對于傳統灌輸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易于讓師生接受。這就為我們從文化建設的視角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提供了新視野。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大學與文化具有天然的聯系。袁貴仁指出:“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大學即文化。所謂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說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的靈魂是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高校是文化建設的示范區、先進文化的輻射源,是文化傳承、文化選擇、文化創新的主陣地。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的首要任務,就是用“興國之魂”教育師生,引領大學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成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導思想。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政治工作,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必須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引領師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必須堅持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激勵師生,報效國家、奉獻社會、服務人民;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導師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眾所周知,國家和民族的生存,以文化傳承為脈絡;國家和民族的興盛,以文化繁榮為支撐;國家和民族的力量,以文化實力為基礎;國家和民族的崛起,以文化影響為標志。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應當成為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真正崛起的標志,應當成為一個國家文化和價值觀被世界認可的標志,應當成為一個國家已經形成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標志。因此,大學要做民族文化建設的脊梁骨,做時代文化建設的領跑者。
以弘揚傳統文化促進思想政治工作。中國傳統社會歷來重視“和”,形成了一個以“和”為核心理念、以追求和實現“和”為價值目標的文化觀念體系。比如,孔子主張“和為貴”,荀子主張“和則生”“和則一”等等,其價值意蘊在于,用“和”的宇宙法則來觀照萬物,用“和”來規范人類的思想和行為,把“和”作為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心靈關系的最高原則和根本價值取向。這些傳統文化思想,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依然可資借鑒。同時,高校自身積淀的傳統文化,更是師生易于接受的文化資源,應結合校情校史教育、校園文化藝術活動載體等予以傳承弘揚。總之,充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大學精神建設促進思想政治工作。楊福家認為:大學文化體現的是一種共性,其核心與靈魂則體現于大學的精神。可以說,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支柱和靈魂,是一所大學長期積淀而成的共同的理想追求、價值觀念、思維習慣和行為準則,影響著師生的成長過程和人生軌跡;是一所大學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決定著一所大學的發展與影響力。以大學精神建設促進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積極開展校本文化建設和教育,增強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要著力推進大學精神的提煉與詮釋,增強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進而推動現代大學制度建設。
以創新文化建設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大學是一個以知識創新為使命的社會組織。創新文化有利于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有利于促進與引領社會文化的發展。“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創新文化的精髓。正如顧秉林所說:是否具有先進的、富有創造力的大學文化,已經成為當前中國大學,特別是高水平大學進一步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一個突出問題。我們要大力建設創新文化,努力造就創新人才。因此,以創新文化建設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要體現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時代精神,體現在有針對性和重實效性上,體現在靈活性和多樣化上,體現在有說服力和吸引力上。
以大眾文化建設促進思想政治工作。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現代傳媒的發展,造就了當代大眾文化的快餐化、時尚化、網絡化和娛樂化。文化娛樂化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師生尤其是大學生,是大眾文化、流行文化、網絡文化的 “粉絲”。因此,在文化娛樂化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突破傳統模式,運用流行文化、大眾文化、網絡文化的形式和元素開展工作,讓師生在娛樂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質。
總之,以文化建設為著力點,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增強其時代性、創新性和實效性,增強其說服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對于推進高校人才培養、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等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李衛華.大學校園文化創新應是大學人自覺的文化選擇[J].理論前沿,2009(5):19-21.
[2]張曉林.在現代化進程中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J].學習時報,2009-07-27(6).
[3]徐建軍,胡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思想文化建設[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5-8.
[4]姚福.深刻認識互聯網輿論傳播的特點[N/OL].(2012-07-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7/20/c_123436984.htm.
[5]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上)[J].紅旗文稿,2010(15):4-8.
[6]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下)[J].紅旗文稿,2010(17):4-9.
[7]袁貴仁.加強大學文化研究 推進大學文化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02(10):4-5.
[8]劉奔.應正視我國社會主義文化面臨的威脅[J].環球視野,2006(7):14-17.
[9]司馬云杰.文化價值哲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
[10]胡顯章.推進大學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0(18):22-24.
[11]陸巖.文化傳承創新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12-16.
[12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2-08-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
[13]郭明俊.傳統文化中“和”的價值意蘊[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