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曉娟
讓語文課“語”味無窮
● 張曉娟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用新課標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卻存在一些與新課程“貌合神離”的“非語文現象”,這些現象脫離了語文學科的特點,使得語文課缺少了語文味。
新課程標準的制定,新教材的推行,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可是,為了追求片面的課堂教學的熱烈氣氛,有的語文課竟然上成了信息技術科、主題班會課、科學課……失去了語文學科的味道。
信息技術為語文學習提供了技術支持,它突破了單一時空的限制,成為學習方式變革的“功臣”,在不少優質課評選時甚至將不使用信息技術的課一票否決。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很多老師在備課時,不是優先考慮學生和文本,而是首先考慮信息技術的運用,導致教學活動本末倒置,課堂上教師只顧忙著點擊課件,而無暇顧及課堂的變化和學生生成的問題。
《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一文中,有一段對王熙鳳衣著和外貌的描寫,這段描寫凸顯了王熙鳳個性張揚、不拘小節,漂亮富貴中藏著威嚴的性格特點,表現了她在賈府中的特殊地位。這段精彩的描寫,給了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由想象自己心目中的“王熙鳳”到底是什么樣。可有位教師在執教這一課時,先是讓學生觀看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的片段,然后讓學生通過電視劇中王熙鳳的特寫鏡頭,來理解文中的衣著和外貌描寫,語文課上成了影視欣賞課,大大削弱了學生對藝術的再創造,也喪失了對文字的感悟能力,想象能力。
《語文標準》基本理念提出要“注重跨學科的學習”,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因此,學科整合成為課程改革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教師不再單純“咀嚼”教材,而是多渠道地尋找學習資源,多方位地運用學習手段。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不少語文教師打著“學科整合”的旗號,脫離了語言文字的學習,或孤立地加入畫、演、唱、舞等藝術表現手段;或大量欣賞影像和圖片;或盲目拓展、介紹其它學科的知識;或不明主題地自由討論……珍貴的課堂時間大量浪費在與語文學習無關的活動上,讓語文課成為了漫無目標的大雜燴。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感悟,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于是,部分教師把引導學生“有所感,有所悟”作為教學的唯一目的,一節課下來,學生或者聽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析,或者就文中的觀點侃侃而談,學生在課堂上成為只動口不動手的 “君子”。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似乎懂得了好多東西,也似乎學會了做人,但是一讀起課文來,卻磕磕絆絆;一拿起筆來,卻錯字連篇,有許多教師甚至把學生對文本主旨的曲解當成是對文本的獨特感受,遠離了文本的價值取向。
朱自清的名篇《匆匆》是九義教材第十二冊新入選的課文,課文通過作者對日子的一去不復返,逝去如飛的感慨,給我們以珍惜時間,在有限時間里多做有意義事情的啟示。有位老師在執教這一課時,讓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有位學生回答:“我們不能像朱自清那樣整日無所事事,讓時間白白流失,我們應該珍借時間。”教師對學生曲解文本的現象不但未加否定,反而大加夸獎:“你是個善于思考的孩子,你讀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殊不知,學生的理解雖然“獨特”,但早已脫離了文章的主旨。
導致語文課語文味缺失的現象絕非僅此三種,這些“非語文”和“假語文”現象普遍缺乏對文本的深入解讀,致使語文教學離語文的要求越來越遠,違背了語文課程改革的初衷。
當今語文界很多名師對“語文味”都作了精辟的論述,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說:“‘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語文味的本體是什么?是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容,即‘怎么寫的’。語文要學的就是‘這個’。語文味所指的就是‘這個味’。具體說來,語文味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上海市著名特級教師陳鐘梁老師說:“語文課是美的,它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語文課首先要上出‘語文味’來,語文課要上得樸素、自然,向學生傳遞的是語言深處的美。”
從眾多名師的論述中不難發現,充盈著“語文味”的語文課并不是一種高不可測的境界,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只要我們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恪守語文姓“語”不動搖,抓住語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積累和運用,開展具有語文特性的學習活動,就會使語文教學返璞歸真,回歸語文教學本體,使語文課充滿語文味。
萬事皆有度,唯度是藝術,多媒體的運用亦是如此。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唯一途徑和手段,更不是語文教學的目的。教學中不能為了多媒體而去使用多媒體,應針對教學內容采取與之相應的方法、方式,恰當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運用和提高,從而全面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課程整合是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的必然選擇。就語文學科的特點而言,語文學科知識存在于每篇文本之中,即使是最簡單的文本,也充斥著無數龐雜而瑣碎的知識內容,也包含著若干知識集群;特別是當今社會呈現文化多元化、知識信息化的趨勢,語文教材視野拓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語文教師對各科知識要素進行整合就顯得尤為重要。但不論哪一學科的知識,與語文學科內容發生聯系時,教師都應慎重地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選擇恰當的時機、恰當的方式,像潤物無聲的春雨,悄悄潛入學生的心田,實現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顯然,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的課堂就是洋溢著“語文味”的課堂。
書聲瑯瑯,讀出語文味。“讀是閱讀教學的永恒主題,無論何時何地,無論語文教學改到什么程度,放棄了讀,就等于放棄了一切。”教師引導學生去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讀”,在瑯瑯的書聲中,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交流,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瑯瑯書聲中,學生不僅能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還能體驗語言的節奏、音韻感。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朗讀、默讀、自由讀、指名讀、范讀、快速讀、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出畫面、讀出情感、讀出見解、讀出方法。
咬文嚼字,品出語文味。語文課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課堂教學難免因缺少對關鍵點的開掘與深挖而顯得淺薄,語文的味道就會因此被沖淡和稀釋,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的精妙之處進行深入推敲和潛心體悟。
如《望天門山》這首古詩,在教學前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時,老師引導學生品味比較把第一句中的 “出”換成 “立”好不好,通過比較使學生認識到一個“出”字,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舟行過程中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詩人的喜悅之感。教師在組織學生品味文字、品味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中,在品味作者的表達方法和表達效果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了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暢所欲言,說出語文味。人類交流思想、表達感情、傳遞信息都要依靠說話,說話訓練與讀寫訓練具有密切關系,它不僅能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有效提高和思維的健康發展,更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課,引導學生學完“峰頂殺敵”的內容后,教師設計 “面對鄉親們,我想說:____”的環節,融口語交際訓練于閱讀教學之中,學生們就會把自己與文中的五壯士進行角色置換,發出發自肺腑的吶喊。
隨時動筆,寫出語文味。“不動筆墨不讀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課堂上,教師應該讓學生拿起筆,或邊讀邊思,在重點詞、句、段上隨時圈點批注;或摘抄文中的優美句段,為寫好作文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或寫出文章的要點、框架、故事梗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或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下來,這樣,既能抒發自己的情感,又能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只要我們把語文課堂立足于學習語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細細地讀,靜靜地想,慢慢地寫,變講堂為學堂,“語文味”就會洋溢在課堂的每個角落,洋溢在每個學生的身上。
張曉娟/山東省鄒平縣第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劉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