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陸亭
高等學校定位不清、特色不明、盲目升格、模式趨同現象一直影響和制約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因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道路。而國家高等教育的強盛又是以地方高等教育的蓬勃多樣為基礎的,因此建立合理有序的省屬高等學校分類體系顯得日趨重要。由宋伯寧、宋旭紅新著的《山東省高等學校分類研究》一書在省屬高校分類研究中填補了國內研究的空白,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本書的主要特點有:
本書對國內外高等學校的分類實踐和理論分類進行了系統分析,提出了高等學校分類的依據、對象、原則、方法和思路。如對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高等學校的辦學實踐和類別現狀進行了詳實的介紹,對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的高等教育機構分類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三級教育分類法、歐洲高等教育機構分類法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對我國高等學校的行政分類演變、十余名專家學者的分類研究方案進行了學理的探討,有很強的學術價值。
作者接著把研究集中于省級區域,剖析了美國加州高等教育體系的結構和運行,研究了我國地方院校與應用型本科教育、山東省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基礎上,從國外經驗、理論基礎、發展現實三個層面為山東高等學校分類研究奠定了基石。更有價值的是作者以山東省133所普通高等學校為現實依據和分類對象,運用類型學和分類學范式,構建了山東省地方本科院校綜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山東省地方本科院校分類標準、以及不同類型高校綜合水平的評價指標,建立了合理有序的、科學的山東高等學校分類體系。
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辦學類型,在辦學定位、教育模式、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都有鮮明的特色,不宜使用所謂的“研究型”大學標準來評價“地方”高校。作者針對應用型大學在培養人才、科技研發、服務社會等方面的特點,根據山東高校的實際,從“應用”的角度出發,盡可能多地收集了代表山東高校行為特征的數據,設計了山東省普通本科院校綜合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
在分類評價指標的設計依據上作者抓住了以下四點:一是突出和強化學校為地域和行業應用發展的特色;二是體現社會對學校的認同度;三是反映學校對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四是體現社會、企業和個人對學校的支持。在評價指標設計的思想上,作者關注和強調了培養人才的應用性、科學研究的實用性、服務社會的地方性,提出并堅持了分類的4個促進原則:促進山東高等教育系統實現良性競爭、健康有序地發展,促進山東高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山東高校社會職能有效發揮,促進高校科學發展。以上,具有很強的應用和推廣價值。
本書對分類方法和評價方法的研究,比較有創意,學術貢獻與實踐意義也比較突出。作者致力于省屬地方高校的現實分類,目標是提出論證科學、設計合理的可操作方案,服務于管理決策的需要,從而增強了分類研究的現實針對性,突破了僅以學位高低或科研規模大小劃分高校層次高低的思維,改變了純學術研究的分類模式。
在分類方法上,首先運用類型學范式,確定山東省地方高校基本類型的名稱,基本大類的名稱采用研究型、應用基礎型、應用型、技能型4個類型;其次運用分類學范式,選擇山東高校的分類維度,以培養人才為根本,統籌高等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協調發展,以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為分類的基本維度,以衡量山東高校對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能力和服務能力為基本目標,選用能夠描述山東高校行為特征的數據和指標對高校分類;最后,設計了高校綜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通過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建立了山東省地方本科院校綜合水平評價模型,確立了定量分類標準,得到了分類結果,從而實現了分類方法和技術、分類思想的綜合,及其方法論上的互補。
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評價,在方法上采用了“指標體系法”,并進行了具體的指標設計和實際測算。本書對于山東省屬本科院校的評價,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功能來構建評價的一級指標,進一步延伸以本科生培養、研究生培養、人才培養基礎條件,研究基地、科研項目、科研水平,科技服務、教育服務來構建評價的二級指標,并根據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特征和山東高校的實際,提出了相應的詳細的三級指標。在指標數量上,改變了以往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方式,增加了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評價的權重,以更真實地反映學校狀況。
首先,本書重視實證數據和實踐過程的緊密結合。作者以山東省教育廳和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提供的2010年山東高等學校發展的實際數據為數據采集的主要渠道,這種數據基礎,使研究突破了僅在理論、思辨層面的高等學校分類進行研究和探討,突破了研究結論多靠研究者自己的思考與推論,突破了分類過程中由于數據不全、數據不真、數據來源不統一等原因而造成的分類結果不可信、不權威等問題,使山東省高等學校分類方案更具科學性、更有說服力、更易于為各方接受。
其次,以數據分析為基礎,重視研究成果與政策實施的結合。為加強對高等學校的分類指導,強化內涵和特色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發揮名校帶動作用,增強高等教育服務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2011年12月,山東省教育廳和財政廳共同下發《關于山東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設工程實施意見》,計劃利用2011年到2015年的五年時間,分別從地方高校中遴選一批應用基礎型、應用型和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進行重點建設,旨在引導山東高等學校堅持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以特色求發展、以特色構筑核心競爭力,鼓勵各高校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里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在不同類型上建設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學。作者將分類研究成果有效地運用到了山東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設工程組織與實施、評價與評審的過程,從政策層面落實和實現了山東高等學校分類建設、分類管理。
本書重視在制度層面落實高等學校分類政策,重視政策管理與運行機制的結合。一是關注山東省特色高校建設。明確界定了山東高等學校分類的體系,以及分類建設、分類管理的方向。二是提出建立同一類型的高校聯盟,以利于同類高校辦出特色和實現不同類型高校間的貫通。如建立和發揮山東高等學校的協調機構在學位授予、招生、轉學、升學、課程、師資、資料等資源上的協調作用;通過政府的協調和高校的努力,在普通高校與職業院校之間形成相互銜接人才培養體系和機制,推進山東教育一體化的進程等。三是強化校地合作,增強山東高校與所處區域內的地市級政府的合作,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通過整合院校與地方政府優勢資源,實現高等教育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共建雙贏,進而優化區域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結構調整,提升高等教育質量。
總之,實施分類指導、分類管理的前提是對高校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的到來和進一步發展,學校的數量和人才培養的規模持續增長,研究高等學校分類依據,設計高等學校的分類標準,建立分類體系,實行分類建設、分類管理、分類評價,是教育行政部門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作用,引導高等學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的需要,更是高等學校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增強為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服務能力的現實需要。通過該研究,有助于增強省級政府統籌高等教育的能力,完善以省級政府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體制,引導高等教育資源實現合理的配置和流動,“因校制宜”地研制各類院校政策,推進促進高等學校之間的有序競爭和可持續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高等教育資源的效益,增強為山東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提升山東高等教育在國內外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本研究實現了上述目的,對形成類型層次清晰、學科專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山東高等學校體系有直接的推動作用,對全國高等學校分類研究、對其它省市的高等學校體系建設有較強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