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華
教學流派是指一些教學主張相近、教學風格相似的教師在教學藝術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正式或非正式地結合在一起并在一定范圍內產生影響的教學派別。[1]當前,我國教學流派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絕佳發展時期,時代為教學流派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呼喚、期待并有力地推動著教學流派逐步走向繁榮。因此,對教學流派發展的時代機遇進行分析,對其發展的價值意義進行探討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教學流派春天的早日到來。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正如詩歌創作中的“建安風骨”、“盛唐氣象”一樣,教學流派也受時代的影響和制約,彰顯著時代意蘊和色彩。當前,我國教學流派的發展已從“草色遙看近卻無”的階段步入一個新的歷史性的關鍵時期,時代為教學流派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任何教育教學都是在一定歷史時期進行的,社會屬性是它的基本屬性之一,也是其發展的外部條件。教學流派與時代息息相關:不同的時代既為教學流派的發展提出新的任務和要求,同時也為教學流派的發展提供一種可能和條件。時代的腳步和人類的實踐雖然從未停止向前發展,但到了21世紀,一切變得那樣地與眾不同。這是一個正在經歷著廣泛而深刻變革的世紀,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的來臨迅速而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對我們傳統的經濟結構、通訊交流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工作和學習以及我們的思想觀念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世界各國都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在我國,改革開放至今三十余年間社會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經濟社會轉型、從中國傳統文化向中西文化交融轉換、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向的過程中高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社會生活豐富多彩。人文社會科學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指導下,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已基本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在基礎研究得到加強的同時應用對策研究顯著增強,呈現出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吨泄仓醒腙P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對完善文化改革發展的政策保障機制提出了明確要求。創新成為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精神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對創新精神的呼喚成為當今時代的最強音,創新氛圍不斷營造,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中央確立了科教興國的戰略,并通過經費支持、信息提供、政策性獎勵等制度安排為教育研究和實驗提供相對寬松的環境。這些都使教育處在一個難得的快速變革的環境中,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為教學流派的出現提供了外部機遇。
在教育內部,三十年來中國教育經歷了大變革、大發展、大跨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如今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和階段。從出臺的相關文件來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了二十字方針,其中“優先發展”是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育人為本” 是戰略目標,“提高質量、促進公平” 是達成目標的途徑,“改革創新”是完成戰略目標的保證。《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要“堅決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制度障礙,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的創造活力,通過研修培訓、學術交流、項目資助等方式,培養各類學校教育教學骨干和學術帶頭人,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這些文件和政策描繪出了今后十年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藍圖,“優先發展、提高質量、改革創新、人才培養”等關鍵詞語都與教學流派的發展密切相關。從教育教學實踐方面看,新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十余年,正逐步走向完善與成熟;對本土教學理論和實踐的重視與探求得到高度的認同和贊許;教師教學風格、教學個性的張揚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點;教育實驗和研究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多樣深入,初具一定的基礎和規模;發展新的教育流派成為教育領域內體現創新精神的應有之意。這些變化意味著教育教學將進入新一輪的快速發展階段,它們是教學流派發展的內部機遇。轉型期的中國和中國教育正期待著新的教學流派在中國本土的出現和繁榮。
沒有風格的教師是不優秀的教師,沒有流派的教壇是寂寞的教壇,各種教學流派的蓬勃興起是教育科學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教苑陣地學派林立、群星爭輝的繁榮發展景象不僅是教育教學本土化和國際化的需求,更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平臺,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推手。
教育國際化是許多國家教育發展的重要努力方向之一,它是對當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回應。國際化與本土化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二者相互依存共生。沒有教育教學的本土化就沒有其國際化的根基,沒有教育教學的國際化其本土化就失去交流對話的平臺。因此,教育教學必須立足本國、以“我”為主,在民族化本土化的基礎上達成國際化。回首望去,近百年來,各種西方教學理論與實踐在我國教育界占據主導地位,甚至出現“言必稱歐美”的不良傾向,遺忘了我們身邊本土的教學理論與實踐。這種“不良傾向”使從西方移植過來的教學之樹“水土不服”,這種“遺忘”無異于自行挖斷了我們教學生長的“根”。因此,有學者發出“守護家園”、“釋放本土教學思想生命力”的深情呼喚。[2]教學流派具有本土的品性,它來源于本土教學實踐的呼喚,匯集本土教學風格教學特色,致力于本土教學問題的探索和解決。如語文導讀派著力解決傳統教育理論在教學實踐中造成的諸如“滿堂灌、題海戰術”等弊端;“變教為誘、變學為思”的誘思教學流派是為了解決當時中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的現象。再如從歷史繼承的角度進行考察,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蘇南教學流派也一直都是繼承和顯現本土教學研究和實踐的結果:南學“清通簡要”的學風是對北學蕪雜學風的更正;蘇湖教法中“明體達用”的思想是對當時“科舉日益重,學校日益輕”思想的一種糾反;東林學派“與世為體”思想的形成是對王門后學“講求性命,切磨德義”的唯心主義學習方法的拋棄;復社“興復古學”的取向是對“經術益衰”現象做出的批判;實學派“經世致用”的思想是源于對“學風空疏”現象的不滿;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對“死讀書、讀書死”思想的撥亂反正……[3]這些思想和主張都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成就了今天蘇派教學的“清簡而豐富、靈活而扎實”的教學風格。當今其它有一定影響力的教學流派如“京派”的包容性強、扎實、嚴謹、穩健、厚重等特征,“海派”的開放而靈動、鮮活而婉約等特征,“浙派”的開放、理性、實干等特征都是本土本地教學風格的反映,情境教學流派、異步教學流派、自學輔導教學流派等也皆帶有濃厚的我國本土特色和特質。教學流派的這種扎根于本土、受本土的影響又反映本土特色的品性使其成為真正的“中國本土的”教學實踐和研究,它們創造了一種扎根于自身土壤的教學,這種教學因其土壤的適切性反過來又提升了本土教學的整體程度。如嘗試教學流派的代表作《嘗試教學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確證了“學生能在嘗試中學習”的命題,并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對如何在小學數學、語文、常識以及中學數學教學中運用提出了具體操作模式,被相繼譯成日文、英文、德文在國外雜志上發表,引起強烈反響,世界各地紛紛來信向代表人物邱學華索取資料。邱學華也曾應日本數學教育研究會邀請到日本講學,形成一定的國際影響。由此可見,教學流派的繁榮能夠從深層次促進中國的教育研究扎根于本土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實踐,從而結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之果。它不僅顯示本土的教學特性,打造本土的教育品牌,提升本土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文化輻射力,而且更顯示了中國教育教學的獨立性和民族性,取得了與國際教育進行平等對話交流的資格,進而奠定了我國教學走向世界的根基,促進其快速走向國際化的道路。所以說,教學流派的繁榮是教育教學國際化和本土化的需求。
工具性價值是指一事物為達到一定目的所起的作用。教學流派的工具性價值很多,其中為教師專業發展搭建重要平臺是其工具性價值最突出的表現。教師是教學流派的主體,是教學流派中的人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從教師的角度考察教學流派的價值,發現教學流派對教師的影響巨大,它為教師教學風格的張揚和專業成長提供了一個較高的發展平臺。
教學是公共服務中最個人化的職業之一,關起門來的獨奏教學因其遠離同事的視野必然會阻礙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想打破這種個性化的阻礙獲得更多智慧和成長,參與教師同行所組成的共同體是其路徑之一,“從同事那里我們可以更多地了解我們自己和我們的教學”。[4]教學流派就是這樣一個致力于教育教學實踐效果提高的教師專業發展的共同體。教學流派之“流”意味著它具有群體性的特點,是眾多教師的集合體,他們有共同的學術主張和興趣所在,在教學流派形成和完善過程中會開展一系列諸如教學實例評點與賞析、教學理論學習與深化、學術觀點商榷與爭鳴等教學實踐與研究的活動。如情境教學歷經18個春秋的教學實驗與研究;愉快教育教學流派的改革實驗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首批實驗的上海一師附小等七所學校進行實踐;異步教學流派歷經十六個春秋的艱苦探索……這些艱苦的探索反映的是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成長過程,是無數次集體的學習、討論、研究和實驗的結果。外顯的是流派的完善,內隱的是教師共同體的實踐智慧。教學流派的這種完善過程對于流派中的教師具有更新專業知識、探索專業智慧和促進專業創新等專業發展價值。教學流派之“派”意味著它具有獨特性的特點,“派” 內教學主張相近、教學風格相似而“派”與“派”之間明顯不同。教師對自身教學風格的認識和培養,對教學流派的定位與追求反映的是教師在對教育理想信念的認可和對自身專業發展高度關注基礎上的迫切提升的渴望,它使教師積極深入地參與鮮活的教育生活,反思教育實踐,尋求自身教學風格和發展的突破口,并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創新的意識和創造的品性??梢哉f,教學流派使教師產生一種歸屬感和方向感,而這是不斷前進的內在動力,它改變了教師的生存方式和實踐行為,彰顯的是教師自我教學風格,使得教育生活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個性和智慧的光澤。教學流派成就的不僅是專業的成長,更是生命的成長,精神的成長。斯霞、李吉林、魏書生、王蘭、于永正、邱學華、張興華等教師作為眾多流派的創始人或代表人,代表的是無數該流派教師的教學實踐與探索,展現的是無數教師在流派的發展過程中逐步走向專業發展更高處的過程。因此,教學流派能夠幫助教師實現教學理想和價值追求,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平臺。
教學流派是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推手,這是教學流派的本然性價值,是其自身本應具有的價值。課堂教學是教育改革的主戰場和主渠道。課改十年,當走過初期的觀望與期待、中期的急躁與冒進,進入到如今的理性思考與修正前進的階段,人們發現過于重視國外的理論、對教學實踐關注不夠、嚴重脫離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是其癥結之一。要想踏踏實實地推進變革,必須基于當下活生生的中國課程與教學實踐,必須浸潤于“鮮活的教學實踐中,才能得以滋養無窮的生命活力,才得以向縱深處扎根,進而枝繁葉茂”。[5]教學流派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教學實踐主張,是實踐中存在的各種相似的教學模式、教學風格的結合,它產生、形成于實踐并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完善,是當今活生生的教學實踐的真實寫照。以我國目前影響較大的嘗試教學流派的發展軌跡為例,可以從中管窺各種教學流派“活生生的教學”的強烈實踐關注以及其具體的實踐過程:嘗試教學流派的產生源于對當時“教師講得多、學生學得少”的教學困境的反思,其創始人物邱學華基于現實的觀察和思索,提出“學生能夠嘗試學習”的設想并帶領本校小學數學教師進行“讓學生先做題,然后教師再講”的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隨后在全國各地展開實驗活動,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相對具體的操作模式,在國內外形成一定的影響。接著,嘗試教學理論被列入“八五”規劃全國教育科學重點研究課題,結題時主報告“嘗試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及其子課題的研究論文《嘗試成功發展》匯集出版。在此基礎上,邱學華進一步提出“嘗試與創新”的研究主題,在全國1000多個實驗基地學校展開新一輪的實驗研究,創建嘗試創新教學模式,提出“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的新觀點。[6]從嘗試教學流派的整個發展過程來看,它扎根于當時的教學實際情況,力求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困惑與問題,在個人和集體的努力和探索下,逐步形成鮮明的教學主張,產生一定的影響,成長為當今獨樹一幟的教學流派之一。這些成功的教學流派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教學實際情況展開的歷史,它們對某種教學方法、教學風格、教學模式進行深化研究,不斷探索在各種教學條件下出現的新特點、存在的問題、發生的本質聯系,擴充原有的教學認識深廣度,引導研究者揭示更深層的普遍規律,從而推動教學實踐和理論水平的飛躍。教學流派伴隨著教學改革實驗而產生,并因其健康發展反過來推進了課程教學改革。教學流派這種實踐取向的腳踏實地的做法和精神正是深化課程改革所必須的,它將以往“風干了的、去掉了一切偶然的、個別的因素之后的典型的、抽象的、超越了具體時空的教學”變為實實在在活生生的教學研究和實踐,[7]能將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真正落實到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之中,為新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之間搭建一個溝通的平臺,從而成為深化課程改革的推手。因此,繁榮教學流派的繁榮與否對我國教學改革和實驗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路徑。教學流派的“研究與新發展,將會推動課程改革以至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8]可以想象,未來教學流派的“滿園春色關不住”的繁榮景象映照下的中國課程改革將會是何等的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1]李如密.教學風格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9.
[2][6]楊啟亮.釋放本土教學思想的生命力[J].課程·教材·教法,2011,(2).
[3]蘇南小學教學流派研究課題組.蘇南教學流派的精神氣質和教學風格[J].江蘇教育,2010,(5).
[4][美]帕克·帕爾默著,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M].吳國珍,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98.
[5]李彥軍,李洪珍.中國當代教學流派[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7]郭華.靜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學生活的社會建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
[8]成尚榮.當下教學改革發展的態勢與教學流派產生的可能[J].教育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