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憲文
高校特色專業建設的動因與驅動模式分析
● 曾憲文
高等學校的特色專業建設是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直接動因主要來自外部引領和行政驅動,這種模式容易造成原動力匱乏和主體意識弱化。需要改變社會壓力傳導機制,形成開放、競爭的人才培養環境,變外部引領、行政驅動為內部激發、市場驅動,以增強特色專業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扭轉單純項目申報、立項至上的功利化傾向。
高校;專業建設;特色專業;動因;驅動模式
為了加強對“十二五”特色專業建設的管理,創新體制機制,有必要認真總結前期的工作,研究探討特色專業的源動力,深入分析特色專業的驅動模式,闡幽顯微,彰往察來,以改進管理工作,提高項目建設對人才培養的綜合效益。
高校特色專業建設是高等教育體系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部環境的變遷是特色的外驅力,它促使高校專業建設走特色化發展之路,內部行政引領是特色的內驅力,它引導高校發揮自身優勢,實行特色發展戰略。細較之,驅動特色專業建設的原因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從行政管理層面來看,高等學校專業設置機制僵化、單一,專業辦學特色不鮮明。就本科專業來說,執行的是98年修訂的專業目錄,專業種類由以前的504種縮減為249種,方案設計的初衷是解決學生專業面過窄的問題,培養目標定位在“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該目錄對未來學科的快速發展估計不足,對社會需求多樣性、多變性適應力不夠,和經濟社會發展動態銜接的專業凝練、生成機制沒有形成。為了確保高等教育的平穩、有序發展,教育行政部門對專業管理采取了審慎的備案、審批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校專業發展的自由裁量權、辦學自主權,也抑制了專業的多樣化、特色化發展。由于專業種類偏少,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大,使相同專業大量布點,造成專業同質、無特色的現象。
(二)從學校辦學主體層面來看,專業發展理念偏頗。高校大規模擴招,在校生數量驟增,刺激了高校增設專業的積極性,但對專業設置往往缺乏深入的調研、縝密的論證、科學的規劃。在專業結構上,貪大求全,布局松散,盲目跨越學??祁悺⑾蚨嘣较虬l展,專業間缺乏內在的有機聯系。在專業價值取向上,迎合考生的志愿趣向,爭上社會熱門專業。在專業辦學效益上,采取低成本策略,那些投入少、見效快,對辦學條件標準要求不高的文科、商管等類專業成為專業設置的首選。這就造成了某些專業的扎堆現象??傊?,在專業發展理念上重外延、輕內涵,重數量、輕質量,重多元、輕內聯,重形態、輕功能,特色意識薄弱,專業低水平重復建設。
(三)從專業辦學主體層面來看,專業辦學模式雷同。由于新上專業多,新專業師資力量薄弱,辦學經驗積累不足,抄襲、模仿現象嚴重。在教學內容上,采用現成的教材,課程無特色,內容無創新;在課程體系、教學計劃上,采取拿來主義,“小抄大”,“新抄老”,“一般抄重點”,公共課、基礎課、專業課,甚至實驗環節都直接拷貝;在管理制度上,互相復制;在資源配置上,相互看齊。專業培養目標一致,人才培養模式雷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無差異,造成“千校一面”。結果,相同專業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差別小、無特色,替代性高,缺乏競爭優勢。
(四)從高教系統內部層面來看,專業辦學機制不活,同類專業間缺乏競爭,特色發展的源動力不強。計劃經濟體制和長期的賣方市場地位,造成了高校辦學體制僵化、機制不活,官本位突出,行政化現象嚴重,品牌意識、特色意識、競爭意識薄弱,危機意識淡漠。盡管生源萎縮對部分高校帶來了生存壓力,促進了高校間的競爭,但這種競爭僅限于營銷宣傳、生源攫取等淺表層面,遠遠沒有深入到特色專業、特色課程、特色資源等深層次。加之社會評價體系不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學校和學生之間信息不對稱,使得高校之間缺乏競爭平臺和競爭環境,特色發展的源動力不足。
(五)從教育的外部適應性層面來看,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培養的人才社會適應性差。一方面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大批適用性人才,另一方面,高等學校培養的大量人才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就業存在結構性矛盾。供需齟齬、不相匹配的狀況,迫切需要改進高校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建設特色專業、培養特色人才。要做好這項工作,需要解決好四個方面的矛盾。一要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變遷,構建適應新型工業化體系的專業結構,建立專業與產業的聯動機制,以產業帶專業,以專業促產業,解決專業滯后于產業發展的矛盾。二是突出特色,多樣化發展,解決經濟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多變性和高校人才培養的相對穩定性、滯后性之間的矛盾。三是實行特色培養,定制人才培養方案,解決企業、行業、社會組織單元或群組對人才需求的特殊性、特定性與高校人才培養的一般性、通用性之間的矛盾。四是優化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解決特定工作崗位所涉及的專業廣泛性、學科交叉性與學校人才培養的專門性、單一性之間的矛盾。
根據上述對于特色專業建設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特色專業建設的動因主要來自外部引領和行政驅動。這種模式歸根結底是一種外部行政驅動模式。事實上,這一驅動模式正是當前政府實施社會管理的方式、方法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個縮影和體現,說到底它是一種教育行政驅動模式。
行政驅動模式的根源來自社會壓力傳導、應對機制。就高等教育而言,這種壓力傳導、應對機制的傳遞、反饋途徑是:畢業生群體就業壓力——激發社會矛盾的可能性——引致各級政府干預——出臺應對政策——部門單位貫徹落實。矛盾化解的方式是慣常的行政運作、短期的政策命令,而不是依靠長期的制度、機制和長效的法律法規。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問題明晰、策略針對、行政勢能高、社會影響大。但它在本質上是防御式、被動的、臨時性的,同時還存在著傳導鏈條長、壓力衰減快、反應速度慢、機制欠靈活,以及容易造成主體缺位、職能錯位、源動力匱乏和責任意識弱化等弊端。
外部引領、行政驅動的管理模式反映在特色專業建設上,所產生的群眾性、廣泛性、先導性、示范性、帶動性等優點和效果自不待言。缺點在于,行政驅動模式使人們的興奮點、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項目的申報、經費的申請、發展的愿景等外顯性因素,對方案的實施、過程的管理、目標的達成用功不夠。容易造成錦標運動,形成重立項輕落實、重申報輕研究、重名譽輕實效、重目標輕過程、重包裝輕內涵、重數量輕質量、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而且這種模式主要通過立項結果、評估檢查傳遞激勵信號,一旦外部行政壓力解除,思想立刻麻痹松懈,教學改革的源動力、質量提高的內驅力、項目的長效性嚴重不足。
展望十二五期間的特色專業建設,在制度和機制構建上,首先要改變壓力傳導機制,建立有序、開放、動態的專業設置和調整機制,形成開放、競爭的人才培養環境。深入披露專業辦學狀況,公開專業辦學信息,擴大公眾的知情權和考生的專業選擇權,提高社會對專業辦學的認知能力,將人才培養工作置于全社會的監督之下,實行陽光辦學,專業辦學水平的高低最終由社會各界來評價。同時,逐步拆除行政防火墻,把社會壓力直接傳導給各個人才培養單元,將社會管理壓力變成教育主體的辦學壓力,進而轉化成辦學動力。
在驅動模式上,變外部引領為內部激發,變行政驅動為人才市場和社會需求驅動,變被動防御為主動進取,變要我改、要我建為我要改、我要建,增強專業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理性和前瞻性,強化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危機意識、憂患意識,實現外鑠驅動向內源發展的徹底轉變。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在項目申報和建設過程中的短期行為和功利化傾向,從而為特色專業建設提供長久的、持續的、不竭的動力。
曾憲文/山東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