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雪霏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現狀、問題及對策
——以江西省為例
● 廖雪霏
為了能夠提高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有效性,以江西省五所高校為例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而深入地分析了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現狀,分析了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高校青年志愿者;現狀;對策
高校青年志愿者是通過高校和社會之間的聯系建立起來,通過志愿者活動能夠有效地促進青年的精神文明建設。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提高青年的自我滿足感,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社會各屆極為關注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給予極大的支持。高校青年志愿者是我國青年志愿者的主力軍,在所有志愿者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在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不斷發展的今天,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所以,有必要深入地研究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發展的現狀,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為了解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發展現狀,我們以江西省五所高校(南昌大學、江西財經大學、華東交通大學、井岡山大學、東華理工大學)850名高校青年為例進行了問卷調查。
本次問卷調查主要發放了85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805份,無效問卷有45份。調查對象主要選自江西省上述五所高校的在校生,其中本科生有750人,研究生有55人,男生共450人,占55.9%;女生有355人,占44.1%。被調查的對象中有過參加青年志愿者的人數比例占60.3%。
在被調查的高校青年中,83.5%的高校青年有參加志愿者活動的想法,僅僅有12.4%的高校青年經常參加志愿者活動,58.7%的高校青年偶爾參加自愿者活動,28.9%的高校青年沒有參加過青年志愿者活動。
被調查對象中參加過青年志愿者的青年從年級構成上看,大一學生占32.5%;大二學生占39.5%;大三學生占15.2%;大四學生占11.5%,研究生占1.3%。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對志愿者活動參與積極性比較高,但是志愿者主要集中在低年級的學生,高年級的學生由于考研和就業等壓力,參與的熱情大大降低。
在參與志愿活動的時間角度上,有76.4%的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的時間通常在3個小時左右,一方面,高校規定了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的有效時間為2小時以上;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不愿意花費過多的時間參與志愿者活動。
關于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認知問題:75.4%的被調查者的想法是 “對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比較了解,而且給予關注”,19.5%的被調查者認為“對高校青年志愿者有一定的了解,并不是很關注”,5.1%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對青年志愿者活動不夠了解,平時也沒有關注過”。
在對于參加志愿者是否應該支付報酬上,有45.8%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志愿者活動應該是無償的,有13.6%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志愿者活動應該得到適當的報酬,24.7%的被調查對象認為應該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報酬。15.9%的被調查對象表示對這個問題沒有什么意見。
只有44.9%的大學生認為參加志愿者活動應該是無償提供服務,14.6%的大學生認為應該得到適當的報酬,26.9%的大學生認為只有在個人財力無法負擔時才接受一定的報酬,11.2%的大學生說不清。
對于高校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看法上,問卷調查的結果為:13.8%的被調查對象認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流于形式,沒有實質性的內容;56.4%的被調查對象認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有實際的作用,能夠為社會服務;29.8%的被調查對象認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能夠提高自身的思想修養,提升自身的能力。
假設p=[p1,p2,…,pN]T,q=[q1,q2,…,qN]T中的元素是均值為0、方差分別為和的、相互獨立的復高斯隨機變量,根據Lindeberg-Levy中心極限定理[14],可知在N→時是均值為0、方差為的復高斯隨機變量.式(40)最后一個等號右邊第4項中,滿足此定理條件,因此N→時的極限值為其中(0,η1kσ2).這樣式(40)最后一個等號右邊第4項的功率值為由式(39)可知,該值為0.
從以上數據可知,高校青年缺少志愿服務的基本常識,嚴重地制約了高校青年志愿活動的發展。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高校青年參與志愿者活動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能夠使日常生活更加充實和飽滿(48%);具有為社會服務的責任(43.1%);提高社會閱歷(42%);結交更多的朋友,增加交往范圍(38.4%);有利于未來的發展(26.8%);可以獲得較大的滿足和成就感(8.9%);為了能夠滿足學校的要求被迫參加(3.6%)。
對于一些高校為什么不參加志愿者活動的問卷調查結果如下:不知道通過什么方式或者參加什么組織參加志愿者活動(38.3%)。時間有限以及經濟條件不佳無法參加志愿者活動(33.6%)。由于志愿者活動僅僅是搞形式沒有實質上的作用不愿意去參加(17.5%)。在參加志愿者活動的過程中無法保障自身的權益(10.6%)。
從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高校青年大多數都是自愿參加志愿者活動的,極少數的被調查者是被動地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在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之前,高校青年必須弄清楚參與的動機,才能做出明智的決定,從而提高青年志愿者活動的有效性。
從問卷調查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對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服務內容,高校青年更愿意參加那些可以提高自身社會實踐閱歷的志愿者活動,持有這種觀點的被調查對象占55.3%,希望參與公益性的志愿者活動的被調查對象占25.8%,希望參與與所學專業一致的調查對象占13%,希望參與其他形式志愿者活動的調查對象占5.9%。在實際的志愿者活動中,江西省的五所高校盡可能地針對高校青年的實際需求來組織各種志愿者活動。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內容和形式比較多,但有些志愿者活動還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一些志愿者活動技術含量不高,無法有效地發揮高校青年的自身優勢,長此以往,將嚴重地降低高校青年參與志愿者活動的積極性。
通過問卷調查可知,有52.6%的高校青年志愿者認為在志愿者活動中會遇到較大的阻力,主要阻力有以下幾種因素: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管理機制不完善(43.7%);高校青年對志愿者活動的了解較少,存有不正確地認識 (31.8%);志愿者活動的效率較差(26.9%);高校不關注志愿者活動(17%);志愿者活動的經費比較匱乏(16.2%)、志愿者活動的獎懲機制缺失(1.6%)。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應該克服重重阻礙,促進這項活動的順利發展。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主要以低年級學生為主,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經費主要來源于高校的學生活動經費,一些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經費依靠參與者通過自酬資金的方式來解決,由于經濟和管理上的限制,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較大的困難。在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沒有健全的管理機構,缺少相關的專業人員,日常的管理工作受到局限。
目前,高校和社會機構聯系比較少,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志愿者活動的形式比較單一,有些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僅僅是表面上的東西,各個學校相互效仿,沒有創新的活動形式,社會化的障礙現象比較普遍。由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成員一旦進入高年級,便離開了志愿者的隊伍,導致志愿者的新老交替周期比較短。一些志愿者活動僅僅流于形式,不關注內涵的發展,無法促進這項活動的深入開展。
一些高校青年志愿者盡管希望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志愿者,但是在真正付諸行動時,在各種困難面前,一些人動搖退縮,嚴重地限制了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水平的提高。
高校青年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激勵機制的缺乏。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首先,建立穩定的、可評價的、可執行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制度,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可以為高校青年志愿者提供完善的崗前培訓,建立相應的考核制度、志愿者檔案管理制度、志愿者評價制度以及服務質量監督管理制度等。其次,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激勵方式應該與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緊密地聯系起來,在學生選拔入黨、學生評優、學生綜合測評等工作與學生是否參與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掛鉤。再次,應該積極地給予高校青年志愿者精神鼓勵,堅持獎勵和處罰相結合的管理原則。對于僅僅流于形式而沒有實際效果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給予批評教育,對于一些表現突出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給予獎勵。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社會化是目前發展的主要趨勢,這就要求高校加強同各類社會服務團體的聯系,構建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服務網絡,積極地開展各種形式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使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形象在社會上得到樹立,使社會對高校青年志愿者的關注度得到提高。高校應該不斷創新,探索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新鮮途徑和方法,從而獲得社會的廣泛支持。
高校青年在校時間通常是3-5年,而參與青年志愿者活動的時間僅有l-2年,主要原因在于高年級學生由于時間和精力上的限制無法參與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因此,應該建立有效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管理機制,從而促進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可以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數據庫,為參加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學生建立相應檔案,將高校青年志愿者的詳細信息記錄下來,主要包括志愿者的專業、興趣、特長、課余時間等。這些管理機制能夠有效地提高青年參與志愿者活動的積極性。
在開展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以前,必須對該次志愿者活動的可行性進行深入地探討,一些形式上的東西盡可能地減少,提高志愿者活動的實效性。應該對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進行合理的宣傳。目前,校園網發展速度比較快,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可以通過校園網進行宣傳,將志愿者活動的相關信息通過網絡宣傳出來,在網絡上提供活動的現場視頻和圖片、活動的中心思想以及活動的心得體會等內容,從而促進不同高校青年志愿者組織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相互取長補短,促進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不斷發展。
[1]張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專業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0,(02).
[2]邱曉飛,王文杰,楊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高校志愿服務的雙贏發展[J].中國電力教育,2009,(14).
[3]黃壟華.青年志愿者行動的德育意義探索[J].中國職業教育,2008,(02).
[4]高菲.志愿服務工作搭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臺[J].繼續教育研究,2009,(08).
廖雪霏/江西青年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青少年教育和心理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