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德民
在我國依法實施的九年義務教育,經過長期以強制適齡人口入學、調整學校布局、大規模改善辦學條件、推動教師學歷達標為重點的處延式發展,已經在辦學條件、師資配備、入學機會等方面,明顯地縮小了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差距。在此基礎上,如何加強農村學校、薄弱學校的“軟實力”建設,使之盡快在內涵發展方面縮小同優質學校的差距,為廣大學子提供大體均等的成功機會,是新形勢下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緊迫的任務。泰安市泰山區教育部門審時度勢,抓住貫徹實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有利時機,大力推進以薄弱學?!败泴嵙Α苯ㄔO為重點的教育內涵均衡發展。
為薄弱學校選拔優秀校長,要重在品德、能力和業績,特別是要具備敬業愛崗的品格和創新管理的意識及能力。要通過選拔優秀的校長和整合優化校級班子來實現管理的新突破。
專門制定薄弱學校校長培養規劃。全面分析當前薄弱學校校長培養的現狀及面臨的形勢,根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要求,研究制定培養規劃,促進城區薄弱學校和農村中小學校長的總量、結構、素質同教育協調發展相適應。
著力提高薄弱學校校長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積極探索建立開放式、多渠道的培訓路子,堅持“走進來”與“派出去”相結合,有計劃、有組織地優先選派薄弱學校校長到先進學校掛職鍛煉。不斷研究面對學校實際,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的方式方法,把理論提高與實踐鍛煉緊密結合起來,把學習知識與培養能力緊密結合起來,引導薄弱學校校長在實踐中提高自己。
對薄弱學校校長的評價,應立足于所在學校的實際,重點看其在現有基礎上工作推進情況,而不可籠統地與其他學校橫向比較。只有這樣才能客觀全面地反映校長的業績,準確地兌現獎勵和懲戒,激勵校長不斷進取和創新。要確保各個學校的領軍人物在學校發展中真正能夠起到先鋒作用,就要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與校長負責制相配套的中小學校長管理制度,創造校長成長的良好制度環境,使優秀校長脫穎而出。
試行校長職級制,調動校長辦學積極性,促進校長素質的全面提高和校長隊伍的科學、規范管理,實行區域內各學段校長定期交流,逐步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校長隊伍動態管理機制,才能使校長得到可持續性激勵,形成奮發有為的良性發展局面。
在加強薄弱學校建設,促進均衡發展的過程中,教師隊伍建設尤為突出。優秀的師資,是吸引生源、提高教學水平,使學校不斷發展壯大的基本保證。
由于近年來,城鄉教師工資差別呈逐漸縮小的態勢,農村教師往外走的欲望不再向過去那樣強烈,再加上農村優秀教師的不斷外流,造成了部分農村中小學的辦學困難,所以,自2005年始,泰山區停止了多年來實行的農村教師考選進城措施,代之而采取城鄉教師交流的措施。
區里制定一系列文件,鼓勵和支持薄弱學校教師進修提高,鼓勵組織本區優秀教師定期到薄弱學校支教、幫教,鼓勵城區及農村優秀教師到基礎薄弱學校兼職。對于每年補充的新教師,堅持高標準、高起點的原則,優先滿足農村中小學的需要。切實加強農村教師的施教水平,增強農村師資力量,減少或停止薄弱學校優秀教師向重點學校的逆向流動。
以薄弱學校的教師培訓、培養為重點開展活動,積極為薄弱學校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創造機會,提供便利,并在培訓經費上予以減免或照顧,相關學校也要積極創造條件和提供便利,支持本校教師參與各類培訓。
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本行政區域內長期穩定的“校對?!睂谥гP系,鼓勵和支持城市辦學質量比較高的中小學與農村學校建立辦學共同體。在已經建立起“手拉手”制度并開展活動的基礎上,今后,要更加扎實持久地開展活動,杜絕形式主義,走過場,提高活動的實效。
學校特色是學校發展之源。努力辦出學校的特色,以特色辦學之長,彌補經費投入之短,也不失為薄弱學校在提升學校綜合競爭力方面的明智之舉。
特色課程(這里指校本課程)是學校根據自身特點、時代要求以及學生需要,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課程,是為張揚學生個性、為學生自身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服務的。如果一門課程只是為學校少數人服務,那不能算學校的校本課程,也不能成為學校的特色課程。作為學校的特色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必須有廣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各校應結合實際,開發學校教學資源,形成本校特色。
泰安十三中,地處偏遠的農村,該校因地制宜,依照科學化、興趣化、實效化、多樣化的原則開發了蕩繩,獨木橋,走木樁,板羽球,輪滑,跳皮筋,抽陀螺,滾鐵環等多項體育特色課程,使所有的孩子在校園里都嘗到了體育鍛煉的快樂和快樂體育的樂趣。
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就必須改變憑經驗進行管理的習慣,逐步實現學校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現代化。學校管理首先要規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能。管理的實質在于控制,就是把影響教育質量的各相關因素和環節,如教師、學生、教材等因素,備課、授課、作業、考核等等環節,控制在最佳狀念,實行最佳結合,從而達到最佳效能。學校管理的創新在于辦出特色。
特色管理不是空中樓閣,特色管理的根基是常規管理。特色管理要以人為本,缺少人文關懷的管理成不了特色,不能發揮教師主動性的管理也不會長遠。
教育教學模式是辦學特色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對學校特色的概括,是特色學校的一面旗幟。一所學校有了自己的特色,如果沒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教學模式,那么,就缺乏穩定性和發展性。具有某種特色的學校,只有以某種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論做指導,抓住本校的基本特色,選準關鍵詞,用理論性的、簡化的形式表達出來,構成本校特有的教育教學模式,才能實現學校的特色化,成為名副其實的特色學校。同時,學校的特色化決定了教育教學模式不可能是單一的、教條的;而應該是豐富多樣的、立足實際又服務于實際的。
省莊二中的一幫莊戶教師、一群農村娃,在李明尚校長的帶領下,執著地進行“精彩主持”教學改革,他們的課堂,有意模糊了兩大主體(教師、學生)之間的界限,課堂空間不再被人為地分割,學生的學習活動占據了整個空間,成為一種教師主動放手,學生踴躍輪流擔當課堂主持,主體地位得到高度落實,展示平臺得以充分利用,教與學關系高度融洽的新型課堂自主學習模式,在齊魯大地上掀起了“課堂教學改革的前沿風暴”
特色校園的創建,包括校園建筑、花木、布局,校風、校訓,文化氛圍及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等等。濃郁的文化氛圍,優美的育人環境,體現了一個學校的文化積淀。它不僅對師生的學習、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而且對規范師生的行為習慣,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學生全面發展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特色校園的創建應以生活于校園中的全體師生為營造的主體,充分發揮他們在特色校園創建中的主人翁意識和積極性、創造性,使與他們朝夕相伴的校園真正體現出特色,真正在他們的成長中成為潛移默化的土壤和宜居的精神家園。
如徐家樓泮河中學從實際情況出發,利用農村廣闊的天地、獨特的文化資源、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等優勢,解放思想,大膽探索,確定了培養合格+特長學生的宗旨,以創建綠色校園為目標,培養農村學生熱愛家鄉、熱愛校園、熱愛讀書的意識,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
構建城鄉聯動的教育科研共同體,是合作管理、合作教研的有效方式,是迅速提高薄弱學校師資水平的有效載體,是泰山區在夯實薄弱學校業務根基,以合作聯動方式增強薄弱學校教科研活力的一項舉措。
城鄉聯動指城區和鄉村的教師共同行動,互助、交流、學習、合作。
教育科研共同體,是指以促進每一位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為出發點與歸宿,由教科研人員、城區教師和農村教師共同構成的團體。通過成員開展教育科研活動進行溝通,分享各種學習資源,交流彼此的體驗和觀念,共同完成一定的教學研究任務,通過多樣化的合作,在成員之間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系,實現教師自身業務素質的提升和團隊教育科研力量的增強而形成的教師聯合體。
通過資源共享、基地輻射、活動統籌、典型示范、文化陶冶、媒體交流六大策略,以促進每一位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為出發點與歸宿,通過城區教科研人員、教師和農村教師共同開展教育科研活動,分享資源,交流情感,通過多渠道、多樣化的合作,在成員之間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系,提高薄弱學校師資水平和教學水平。
資源共享策略:出臺泰山區“名師共享制度”,設立“名師工作室”,建立教育教學資源庫,組建城鄉學校師資協作聯合體,使優質教育資源利用率最大化。
基地輻射策略:發揮省、市、區教學示范校的作用,開展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的觀摩活動,提高全區特別是農村學校教學管理水平;定期組織示范校優秀教師深入農村教學第一線,通過聽、評課和專題講座等形式具體指導農村教師的教學;加強教師培訓基地建設,加大對農村學校教師的培養。
活動統籌策略:學科活動、教科研沙龍、專業技能培訓、城鄉教師交流等活動,由區教研科研中心統籌安排,優先傾斜農村學校。
典型示范策略:通過先進學校、先進教師及外地區先進經驗示范引領,著力培養、打造農村學校和農村教師典型。
文化陶冶策略:依托學校文化,通過環境烘托、制度保障、領導示范、人人參與,形成問題牽動——學習引領——實踐跟進——反思提升的教研文化氛圍。
媒體交流策略:利用《泰山教育》雜志、《泰山課改》報和泰山教育信息網以及國家遠程教育網、教育博客等廣泛開展城鄉教育教學學習交流活動。
教育科研共同體,要求區教科研人員、城區教師與農村教師結成伙伴關系,在城鄉學校建立基礎教育研究基地,進行項目合作研究,開展研討活動,走出去,請進來,共同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師專業化研究,全面提高農村教師的業務素質。
通過各項要素有機整合,打破束縛薄弱學校的業務壁壘,借助外力“輸血”及自身“造血功能”的增強,才能有效地提高薄弱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