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建
“感恩”教育的實踐探索
● 王 建
感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個正直的人的起碼品德。為此,我在感恩教育中進行了探索。
感恩教育最重要的莫過于擦亮學生發現真善美的眼睛,提醒他們將他人的恩惠銘記在心。我在《教育信息報》第一版讀到一則有關“感恩作業”的評論,隨即在晨會課上提出“感恩作業”這件事情:“早上,我在報紙上了解到有一種特殊的作業——‘感恩作業’。這篇文章的開頭有三個問題:“為什么要做 ‘感恩作業’? ”“用什么來做 ‘感恩作業’”“怎么做 ‘感恩作業’?”許多同學搭上話來。“是因為有人幫助了我們!”“誰呢? ”“老師! ”“爸爸媽媽! ”“大自然! ”“小草! ”我提出:“既然值得感謝的對象這么多,那就讓我們每天至少做一個‘感恩作業’,如何?”“好!”“那么,我們可以怎樣來完成自己的那份‘感恩作業’?”學生又來勁了,似乎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一整套方案。許多同學能振振有辭地介紹了一陣子。
我之所以提出“感恩作業”,其意在于感恩啟蒙,使學生認識到身邊有許多人在幫助自己,意識到感恩的必要性以及要珍視享有的一切。這樣,學生就會有一顆感恩之心,懂得憐憫,懂得尊重,懂得負責,進而與周圍的人、事物積極互動,在跟他人交往時學會與人為善,步入大自然時能與自然為友,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具有感恩之心,只是感恩教育的第一步。將感恩之心積極付諸行動,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是最重要的,也是驗證感恩教育是否成功的主要依據。我建議班級古詩朗誦會的干部抄寫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讓全班同學朗誦。在學生反復朗誦之后,我簡要地介紹這首唐詩背后的故事:“孟郊是浙江湖州人。他出生于一個貧寒的家庭,一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在他五十歲的時候,才考中進士,得到一個溧陽縣尉的小官。《游子吟》寫的是他去溧陽上任的前一個夜晚發生的事情。同學們從詩中可以知道年老的孟郊媽媽,正在為即將遠行的兒子趕制寒衣,深怕兒子人瘦衣單,受風寒之苦。
我問:“第二天大清早,孟郊穿上母親連夜為他做的寒衣后,會有些什么表現呢?”大家說,孟郊會下跪,激動地說,離家千萬里,不忘母親養育恩。我要正直做人,認真做官,等等。“看來,詩人孟郊真是個孝子,體會到母親春天般的愛,有一顆感恩之心,有一種感恩之德。換成在座的各位同學,你們也會有這種感恩之心,感恩之德嗎?”我拋出話題,讓學生深思。一陣沉吟之后,學生們開始訴說自己如何領會父母或外公外婆對自己的愛,自己又該如何去回報。我趁勢提出任務:“同學們,你們都已長大了,要經常為愛你們的大人做一些事,幫助他們減輕一點負擔,讓他們開心一點。有關這些方面,你們有什么好點子嗎?一起來說一說。回家再去做一做!”大家七嘴八舌提了不少金點子:有的是為爺爺讀報,讓他生活不再寂寞;有的要幫助媽媽熬藥、喂豬、干家務活;有的是作業認真完成,自覺完成,不用大人催,讓大人省心,等等。
最后我倡議:“12月25日是西方國家的感恩節。既然外國朋友有感恩節,我們也該有個感恩節。大家有這么多幫助大人的好點子,別忘了去做一做!”學生們滿口應允。
在平日的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來觸動學生的心靈世界,使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提升其道德認知水平,并在生活需要或者自我需要的驅動下,把正確的道德認知外化為自身的道德行為,改變自己的人生角色,擴大自己的人生舞臺,為他人服務,對社會奉獻。這種持久的感恩行動,會不斷地強化已經產生的感恩動機,使感恩行為不僅成為一種閃現人性光輝的美德,更成為推動人與人之間友好交往、人與環境之間和諧共處。
這些親身體驗的活動,學生們從真實的感知,深深體會到父母的偉大與艱辛,從而將“感恩”內化為心靈深處的情感,并且從內心深處迸發出孝敬父母的情懷與欲望!
(責任編輯:陳培瑞)
王 建/青島市城陽區流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