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月云
物理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質疑與探究
● 王月云
提出問題是一種創造,是思維活躍的表現,是獨立思考的開始。學習物理的首要環節就是提出問題。因此,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誘發出來時,教師只有通過精心“設疑”,引導學生質疑、探究,才能激活學生思維,讓課堂充滿創新活力。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如何引導?南宋哲學家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因此,物理教學要善于將教學內容問題化,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主線,圍繞教學目標,按照設疑、激疑、質疑、解疑這一線索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思考,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到達未知的彼岸。例如,在講授《熱力學第一定律》時,我們可以不按教材的順序授課,而是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按照“情景激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行教學,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請舉例說明,一個物體,如果它跟外界不發生熱交換,那么外界對它做功與物體對外做功,會引起物體內能怎樣的變化?一個物體,如果外界與物體之間沒有做功,那么物體吸熱與放熱會引起物體內能怎樣的變化?如果物體跟外界同時發生做功和熱傳遞的過程,△U的變化應如何確定?根據已有的知識儲備,自主完成下列問題。
問題一:一個系統,如果外界既沒有對系統做功,系統也沒有對外界做功,那么:
①如果系統吸收熱量85J,它的內能如何變化?變化了多少?
②如果系統放出熱量85J,它的內能如何變化?變化了多少?
問題二:一個系統,它既沒有吸收熱量也沒有放出熱量,那么:
①如果外界對系統做的功為135J,則它的內能如何變化?變化了多少?
②如果系統對外界做的功為135J,則它的內能如何變化?變化了多少?
問題三:一個系統,如果外界對它做的功是135J,
①如果系統同時放出熱量85J,它的內能如何變化?變化了多少?
②如果系統同時吸收熱量85J,它的內能如何變化?變化了多少?
根據問題三,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試著解答你提出的問題。
學生很興奮,思維很活躍,都在嘗試著提出并解答屬于自己的問題。
問題l:一個系統,如果它對外界做功是135J,同時放出熱量85J,它的內能如何變化?變化了多少?
問題2:一個系統,如果它對外界做功是135J,同時吸收熱量85J,它的內能如何變化?變化了多少?
分析上述三個問題以及你提出的問題及解答,你從中發現了什么?
學生情緒高漲,自行設計了以下表格(表格1),對上述三個問題以及自己提出的問題及解答進行了對比分析,得出了“我”的熱力學第一定律:如果系統在跟外界同時發生做功和熱傳遞的過程中,內能的變化△U與熱量Q及做的功W之間的關系是△U=Q+W,進一步思考發現了△U、Q、W幾個量取正、負的意義(見表格2),在此基礎上,把“我”的熱力學第一定律與課本上的語言表述進行對比,修正完善形成了“課本上的”熱力學第一定律,完成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表格1 內能的變化△U與熱量Q及做的功W之間的關系
新課程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注重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從理論上說,這兩者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任何目標和它的實現方式都是不可分離的。很難設想單純傳授知識型的教學方式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因此,探究式教學是實現三維目標的必然要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質疑走向探究,通過探究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的積極態度,激發起探索、創新的欲望,使智力從“常態”躍遷到“激發態”,由此迸發出創造性的思維火花。
探究式教學包括理論探究和實驗探究。在實驗探究中,教師除了要預設好教學流程外,還應做到:給學生操作時間,給學生思考時間,給學生發問時間,給學生批判時間。總之,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做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做,凡是學生能夠自己想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去想。
例如,在講授《電阻定律》時,筆者就是按照“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驗探究——交流結果——總結規律”這一教學流程設計探究活動的,每一環節都進行適度而巧妙的啟發和調控,整個課堂充滿著生命活力,閃爍著智慧之光,用自己的智慧開啟了學生的智慧。
師:本節課的核心問題就是解決導體的電阻與長度、橫截面積、材料有怎樣的定量關系。如果用實驗來探究電阻與這幾個因素的定量關系,該用什么方法來研究?
生:控制變量法。
引導學生具體的說明控制變量的思路,然后總結得出,實驗需要測R、L、S這三個量。
師:應該采用什么方法來測R、L、S這三個量?
生:伏安法測電阻R,纏繞法測直徑D(算出橫截面積S),用刻度尺測長度L。
師:以上方法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是并不是最簡單的方法,能否不測這些量,而是利用變量的倍數關系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引導學生得出,通過長度和橫截面積的兩倍變化來看電壓的比值,從而確定電路。
師:請你分別獨立設計“探究電阻R與長度L之間的關系”、“探究電阻R與橫截面積S間的關系”、“探究電阻R與材料的關系”的實驗方案。
引導學生借助以下問題的思考與探究,完成上述三個實驗方案的設計,然后小組交流實驗方案,進行智慧碰撞。
①應選擇哪幾根電阻絲進行實驗?
A.L=0.5m 鐵線 B.L=0.5m 鐵鉻線
C.L=0.5m 鎳鉻線 D.L=Im 鎳鉻線
E.S=0.16mm2錳銅線 F.S=0.08mm2錳銅線
②應如何連接電路?
③應記錄哪些數據?請設計自己的數據記錄表。
④分析數據可得:電阻R與長度L、電阻R與橫截面積S、電阻與材料的關系。
根據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小組實驗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各組將測得的實驗數據進行展示,并討論由實驗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
總結實驗,得出結論——在誤差范圍內,導體的電阻與長度成正比,與橫截面積成反比,電阻與材料有關系。
師:這一實驗結論是否經得起理論的推敲呢?能否從理論上對這一結果加以說明?
引導學生深入理論探究,交流展示,教師點評,同時出示兩根長度相同的導體,先將兩根首尾順次連接,引導學生得出長度與電阻都變成了兩倍;然后,將兩根電阻絲兩端對齊,并在一起,學生就得出了橫截面積變成了兩倍,而電阻成了二分之一的結論。
最后,總結得出,上述實驗結論是可靠的,電阻與長度成正比,與橫截面積成反比。順勢引入電阻率概念,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建立電阻定律。
當然,在探究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實現主導與主體的有機結合,并把好四個度:一是“設境要設得新”。所謂“新”,就是有新意,有吸引力。即要求教師在深研教材,熟悉學生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使呈現出的問題情境和矛盾事件能真正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二是“啟發要啟得巧”。所謂“巧”,就是要求教師能運用恰當的言語和態勢,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既要啟而有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興趣,又要開而弗達,不直接提供現成的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方法。三是“導撥要有法”。所謂“法”,就是要求教師把握時機。什么時候該導,什么時候不該導,什么學生該用什么導法等等,都要精心設計。四是“調控要控得穩”。所謂“穩”,一是調控好學生的探索方向;二是調控好學生的探索進程。既要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有所得,又要提高單位時間的效率。
王月云/山東省諸城市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劉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