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元華
藝術教育中的生態美學觀及其實現
● 苗元華
生態美學觀倡導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整體論,以此為基礎探索人與自然、社會的審美關系,并注重審美過程中的心理參與和體驗。藝術教育應當擺脫“人類中心主義”觀念的束縛,納入反映自然美與社會美的思想內容和文藝作品,引導學生欣賞自然本身豐富多元的美,感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義和價值。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當注意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心理參與和審美體驗,使生態美學觀念深入人心。
生態美學;人類中心主義;自然美;審美體驗
在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工業文明帶來工具理性的泛濫,“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日益增強。人類對自然不斷進行掠奪、征服和破壞,由此導致了生態危機、環境污染等嚴峻問題。面對現代工業文明造成的人性異化和生態危機,生態美學提供了解決問題的觀念、立場和視角。生態美學作為由生態學和美學有機結合形成的新型學科,在20世紀末期受到普遍關注而得以迅速發展。生態美學挑戰、突破了傳統哲學中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現象與本質等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顛覆了自啟蒙運動以來“人類中心主義”占據主導的思想觀念,以生態整體論探索人與自然、社會和他人的審美關系。教師若能夠將生態美學觀納入藝術教育中,則有助于革新和完善教育觀念與方法,對于培養學生將生態作為整體予以把握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生態美學體現了對人類命運和生存狀況予以關注和思考的人文精神,主張人與自然、社會平等共生、和諧統一。生態美學的產生源于人類對生態整體命運的美學關懷,將人類的存在、發展與自然的關系作為美學思考的核心問題。這種美學轉向超越了單純反對環境污染與破壞的生態保護運動,成為一種尋求價值觀念根本變革的重要社會思潮。
生態美學觀應當貫徹于藝術教育之中,使藝術教育的觀念意識、價值取向以及審美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相應地調整和完善。生態美學采用了以建立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平衡互動的關系出發思考美學問題的理論視角,對于拓展、深化藝術教育的理念和宗旨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以生態美學的價值立場貫徹于藝術教育中,能夠培養學生樹立生態審美觀,使其內化為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觀念。生態美學是當代社會背景和文化語境中深刻思考人類的存在、發展和命運的美學變革,通過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等多重話語資源的對話、互補和融匯達到解決人類現實生存困境的目的。
人類接受的美的形態具有多種類型,總體上包括藝術美、社會美和自然美。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核心,不僅可以針對藝術的規律、特點及形態進行知識傳授和作品鑒賞,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社會美和自然美的審美教育。人類自古而來的藝術創作都離不開藝術家的社會實踐和生活經歷,藝術家基于社會、人生的體驗和感悟創作完成客觀與主觀相統一的藝術作品,接受者在鑒賞作品時可以獲得對社會美的感受和把握。隨著20世紀藝術的世俗化以及大眾文化的興起,藝術與社會、生活的界限日趨模糊,乃至出現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重要現象。因此,在藝術教育中可以納入社會美的內容,這種教育理念在現今社會文化語境中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樣,自然美也應納入到藝術教育體系中來。吟詠自然之美的藝術作品占有一定比例,中國山水畫、花鳥畫和西方風景畫以及部分藝術作品中呈現的自然圖景,都給予我們自然審美的體驗和感受。當代藝術實踐中出現的大地藝術、有機建筑等創新性藝術類型,以及《帝企鵝日記》、《鳥的遷徙》等在全球范圍內影響廣泛的影視藝術作品,都體現著崇尚自然之美的生態意識。與此同時,教師也應當積極獲取倡導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論觀點和文藝作品,在理性認知和感性接受等方面增進學生對于生態整體觀的理解和把握。
生態美學建立了審美與自然、生活的聯系,有益于解決現代美學理論體系與當代藝術發展實踐相脫節的問題。生態美學“是一種包含生態維度的美學”[1],將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生態審美關系作為研究對象,以此為基礎上升至哲學層面,也就延伸到人與社會、他人以及自身的生態審美關系。生態美學將人、自然和社會作為整體系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研究的范疇既包括人與自然的生態審美關系,也包括人與社會、他人以及自身的生態審美關系,從而極大拓展了美學研究的視野和范圍。
生態美學重視建立人類與自然的審美關系,自然審美在其美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現代美學將自然視為只有在人類的主觀介入和能動改造之下才得以進入的審美范疇,即在實踐美學理論的指導下主張“自然的人化”的觀點。生態美學從存在論角度將世間萬物的存在看作是一個相互聯系和依存的整體系統,因此采用主體間性而非主體、客體二元對立的原則平等地看待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人類不僅不能再以主宰、征服和利用的態度對待自然,還應當從自工業文明以來對自然的完全“祛魅”中走出,進入對自然的部分“返魅”。也就是說,自然擁有自身的內在價值和運行規律,人類的認知能力無法對其達到全面把握,人類應當在一定程度上恢復自然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傳統的藝術教育體系中自然審美往往被忽視,即使涉及到藝術作品中有關自然界的內容,也大多從形式美的規律方面進行分析和鑒賞,或是將自然作為人的情感與意識的投射對象,缺少對自然進行獨特審美價值的發掘。藝術教育中應當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審美聯系,反映海德格爾構筑的“此在與世界”的模式中作為“此在”的人與世界融合并存的關系,“這種‘關系之美’既不是物質性的,也不是精神性的實體之美,而是人與自然生態相互關聯之時,在特定的空間與時間中的‘詩意棲居’的‘家園’之感。”[2]藝術教育應當擺脫“人類中心主義”觀念的束縛,引導學生欣賞自然本身豐富多元的美,感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義和價值,并使自然審美意識延伸至現實生活中。通過確立這種審美意識,能夠使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和捕捉隨時間變化而呈現活躍變換形態的自然形態,培養從人與自然共同組成生存系統的視角出發考慮問題的思維方式。
現代美學采取審美與生活二元分立的思維和立場,將藝術與審美有意識地從社會現實生活中排除出去。生態美學則體現了一種嶄新的存在論美學觀,思考人如何在現實存在中獲得價值、意義和審美體驗。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注重發掘審美與生活的內在聯系,強調社會現實和日常生活中的審美經驗。“審美既非通過無益的奢華,也非通過超驗的想像而從外部侵入到經驗之中,而是屬于每一個正常的完整經驗特征的清晰而強烈的發展。”[3]如果在藝術教育中能夠注重審美與生活的聯系并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將審美意識和思維運用于現實生活之中,有助于使他們明確自身的存在價值、精神需求和審美追求,以抵御社會現實中物質欲求和功利意識的侵蝕。教師應當避免空泛抽象的藝術知識介紹,積極獲取與教學內容能夠產生關聯的現實生活現象和熱點問題,圍繞相互之間的聯系予以闡釋,并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之美以及發現藝術中的生活。在關于藝術發展歷史的教學中,也需注意啟發學生以開放式視野和靈活的思維觀照歷史與現實、藝術與生活。教師以這種關注現實生存的審美意識進行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以審美的態度觀照生活,藉此獲得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和審美體驗,以應對世俗功利的現實紛擾。
席勒提出唯有通過審美的中介才能解除人的感覺遲鈍、被動等問題,使人進入能動、積極的心理狀態。康德也指出審美是溝通認識和意志的中介,藉此可通往幸福人生和完善的人性。因此,在藝術教育中,教師應當注重調動學生以情感為動力的心理參與和審美體驗,而非停留于單純機械的知識講授和信息傳遞。審美情感判斷在藝術欣賞和創造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夠使人創造性地評判審美對象的價值和意義。審美判斷令人自然而然地產生某種情感體驗和評價,在此基礎上個體產生對事物的評價和態度。審美主體的情感判斷能夠實現個體與社會、本能與道德的轉化和統一,使人從個體感性走向道德社會化。因此,教師應當重視發揮審美情感判斷的積極作用,使學生在藝術欣賞和創造的過程中獲得心理體驗和情感判斷,也只有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價值觀念引導才能夠深入人心,否則便容易演變為生硬刻板的說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合理運用教學方法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和感受。教師通過富于感染力的講授以及引入形象生動的藝術作品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產生態度和判斷,從而達到感性與理性的和諧統一。
在藝術教育中,教師一般注重引導學生調動聯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的積極參與,為了獲得自然審美體驗,還應當注意指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的介入。阿諾德·伯林特強調身體參與的“參與美學”,主張通過身體的直接感知和體驗而非審美靜觀來把握意義。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和觀念并不直接介入,是以間接塑造人們的審美感知經驗而潛在地參與審美。羅爾斯頓同樣強調身體參與必不可少,認為在此基礎上審美體驗才能得以產生和強化。在藝術教育中為了培養學生自然審美的意識和能力,教師可以創設條件使學生置身于自然環境之中,引導他們有意識地運用眼睛、耳朵、鼻子、皮膚等感覺器官參與介入審美活動,發揮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共同作用的感知功能。“我們熟悉一個地方,不光靠色彩、質地和形狀,而且靠呼吸、氣味、皮膚、肌肉運動和關節姿勢,靠風中、水中和路上的各種聲音。環境的方位、體量、容積、深度等屬性,不光被眼睛,而且被運動中的身體來感知。”[4]學生在對自然近距離的感受和深切體驗中容易產生熱愛、擁抱自然的心理意識,進而產生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愿望和理想,從而有助于建立人與自然水乳交融的審美關系。
在藝術教育中納入生態美學的審美觀念與方法,是當今社會文化語境中新型美學體系建構的要求。學生通過接受生態整體論觀點并進行相應的審美體驗,明確建立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平衡互動的審美關系。教師應當注意把握生態美學的發展現狀與理論觀點,認識到它在當代美學體系建構中不可忽視的地位和價值。同時,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和教育理念,并注意探索豐富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在藝術教育中滲透的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生態美學觀念深入人心。
[1]曾繁仁.論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的關系[J].探索與爭鳴,2008,(9).
[2]曾繁仁.生態存在論美學視野中的自然之美[J].文藝研究,2011,(6).
[3]杜威.藝術即經驗[M].高建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49.
[4][美]阿諾德·柏林特.環境美學[M].張敏等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49.
苗元華/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影視藝術研究
(責任編輯:劉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