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傳會
論高等學校的協同創新戰略
● 薛傳會
協同創新是新時期國家實施科技創新戰略的重大選擇。面對協同創新的戰略機遇,高等學校必須深化內部體制機制改革,更新觀念,創新機制,加強平臺建設,推進跨學科研究,完善配套政策,克服自身存在的制度障礙,積極推進協同創新。
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協同創新;戰略
作為我國科研系統三大組成部分的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企業科研機構,長期以來獨立運行,自成體系。盡管近年來產學研合作有一定的發展,但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開發研究的完整鏈條并未真正形成,科技創新分散重復、效率不高的現狀沒有根本改善。尤其是高校,具有智力密集、學科綜合交叉和國際學術交流廣泛的優勢,其科技創新的成果應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2011年4月2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高校在“積極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的同時,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1]這一重要論述第一次從國家戰略高度出發對產學研協同創新提出新的要求,對我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高等學校應順勢而為,搶抓機遇,瞄準科技發展前沿,推進協同創新戰略,以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擔當更大責任。
創新一般是指人類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實踐中獲得新知識新方法的過程與結果,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原始到現代的進化歷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1912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在其德文版《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創新理論,并將創新視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因素,其后創新理論得到不斷發展。以創新行為涉及的對象為標準,創新可以分為知識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以創新行為的手段和過程作為標準,創新可以分為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協同是指元素對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現了元素在整體發展運行過程中協調與合作的性質。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哈肯(Hermann Haken)于1971年提出協同的概念,并于1976年發表《協同學導論》,系統論述了協同理論。協同理論認為,在一個系統內,若各種子系統(要素)不能很好協同,甚至互相拆臺,這樣的系統必然呈現無序狀態,發揮不了整體性功能而終至瓦解。相反,若系統中各子系統(要素)能很好配合、協同,多種力量就能集聚成一個總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總和的新功能。如“一個公司的不同部門之間如何一致動作,以改進公司的職能”[2],靠的就是協同作用。
根據協同理論,協同創新是指在科研創新系統當中,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科研機構三大科研創新主體,相互配合,相互協同,圍繞共同目標,共享資源信息,形成創新合力,推動創新產出的過程,即通常意義上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有的學者還將政府及其他機構引入協同創新概念,提出“產學研協同創新是指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研究機構)三個基本主體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務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體的協同支持下,共同進行技術開發的協同創新活動”。[3]另有學者針對同一創新主體,提出協同創新多為組織(企業)內部形成的知識(思想、專業技能、技術)分享機制,特點是參與者擁有共同目標、內在動力、直接溝通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資源平臺,進行多方位交流、多樣化協作。[4]這方面最早的定義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員彼得·葛洛提出的,即協同創新是“由自我激勵的人員所組成的網絡小組形成集體愿景,借助網絡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狀況,合作實現共同的目標”[5],這屬于微觀層面的概念,不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從19世紀末科研創新行為主體初成,到科研創新行為主體自成體系,再到產學研結合,我國科研創新系統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演進過程。協同創新因其特殊的體制機制和創新平臺,能激活創新基因,提升創新價值,提高創新效率,是科研創新體系發展的必然趨勢。高等學校作為科研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著推進協同創新的重大戰略機遇。
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深度開發人力資源,推進協同創新是國家的重要戰略選擇。我國擁有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等數量龐大的科研創新隊伍和數量豐富的科研創新資源,但是長期以來自成體系,分散重復,效率不高。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高等學校擔負著不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的重任,但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脫節等突出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作為科學研究的主力軍之一,面對國家的科技創新戰略,高等學校迫切需要以全面開放的姿態,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科研機構深度融合,積極引導不同創新主體開展深度合作,通過協同創新,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增強科學研究能力,促進教育、科技、經濟、文化的有機結合,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和人力資源強國建設。
高等教育進入開放發展階段,高等學校“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促發展”的辦學方針成為社會共識。高等學校必須通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引領四大職能的發揮,提高自己對服務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能力,在服務中求得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現階段,相對于人才培養和文化引領,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因與科技創新相關,更應該成為高校職能發揮的重點。目前,我國擁有專利成果80余萬項,但實際轉化率不足20%,包括高等學校的一大部分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閣。這意味著,高等學校的部分科技創新成果要么不符合社會需求,沒有市場,要么不被社會知曉,沒有發揮作用的渠道,不能成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協同創新戰略可以使高等學校主動回應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將高等學校教學科研人員的學術興趣和科研關注點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直接聯系起來,以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需要為創新目標,從創新的源頭上解決目前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形成了一批具有良好學術積累和國際聲譽的高等院校,也有一些高等院校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但從總體上看,我國高等教育同國際先進水平還有明顯差距,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高水平大學,是我們建設人才強國和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舉措。高等學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既是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創新成果的重要源泉。高等學校要形成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就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開展國家急需的戰略性研究、探索科學技術尖端領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國計民生重大問題的公益性研究,協同創新因此成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重要途徑。大力推進協同創新,促進科技與教育密切結合,建設重大創新平臺和創新團隊,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水平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協同創新戰略中,政府將通過制定政策、優化環境起到主導作用,鼓勵并推動高校同科研院所、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積極貢獻。作為高等學校,應充分認識到自身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未雨綢繆,從學校內部體制機制的改革入手,克服協同創新的制度障礙,積極推動協同創新戰略。
首先要樹立以需求為導向的觀念。就是要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需求,通過協同創新,重點研究和解決國家社會急需的戰略性、前瞻性和公益性問題。以需求為導向,可以將高等學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前移,并在服務社會中提高自身的科學研究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實現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更深層次的結合。其次要樹立大科學的觀念。我國科技發展現狀以及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對我國未來科技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大科學時代的到來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科學研究走進大學,科技創新成為大學新的使命。高等學校要依據大科學時代的要求,主動樹立大科學的觀念,并以此為指導推進協同創新。再次要樹立合作的觀念。實現協同創新的基礎是合作。合作,就是要轉變傳統的個體研究和單兵作戰的舊模式,大力倡導聯合攻關和兵團作戰的新觀念。協同創新既需要高等學校內部的合作,更需要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合作,高等學校的科研管理部門在其中要發揮關鍵性的組織協調作用。
三個科研子系統各自獨立運行,長期處于 “封閉”狀態,是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協同創新是破解這個困局,實現科技創新的重要機制。就目前來看,使現有的科研子系統在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共享信息,整合資源,協同創新,需要在機制上解決五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組織管理的機制問題,二是績效評價的機制問題,三是權益分配的機制問題,四是資源共享的機制問題,五是信息溝通的機制問題。[6]績效評價和權益分配又是五個問題的重中之重,因為評價系統事關價值導向,不同的績效評價將制約著協同創新的方向、協同創新的目標和協同創新的力度;同時協同創新涉及多個利益實體,權益分配問題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阻礙協同創新的健康發展。
當今許多重大科學研究幾乎都在跨學科領域展開,許多世界一流大學已經把跨學科作為一種大學理念,滲透到大學的全部活動當中。所謂跨學科研究,就是通過超越以往分門別類的研究方式,實現對問題的整合性研究,目前國際上比較有前景的新興學科大多具有跨學科性質。跨學科研究是協同創新的重要途徑,只有找到了跨學科的研究方向,才具備協同的基礎,只有跨學科,協同創新才具有實質意義。事實上,學科是人們對知識的一種人為劃分,隨著人類對自然認識的不斷深入,現有的學科體系處于不斷調整之中,為了取得更大的科研進展,必須突破學科劃分形成的限制,走向更大范圍更高境界的跨學科性的研究。高等學校通過跨學科研究推進協同創新時,要注意揚長避短,既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科優勢,又要彌補自身學科的劣勢和不足。
從形成多元融合的協同創新機制來看,加強平臺建設,構建相對獨立、集人才培養和解決重大問題為一體的協同創新平臺是協同創新的基礎,主要包括四種類型。第一種是面向科學技術前沿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與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等進行實質性合作,集聚優秀創新團隊,營造一流學術氛圍,產出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第二種是面向行業和產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共性問題,與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科研院所建立重大研發與應用平臺,為產業結構調整與行業技術進步提供技術支撐。第三種是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與所在區域內的重點企業、科研院所共建聯合研究院、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推動高校服務方式轉變。第四種是面向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迫切需要,與科研院所、政府機構等,構建多學科交叉研究平臺,探索建立文化傳承創新模式,發揮文化引領功能。高等學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可以選擇不同的平臺類型,展開重點建設。
高等學校的協同創新戰略,需要政府相關政策的配套和支持。從國際發展經驗看,實施團隊聯合攻關研究,需要在科技管理制度、教育制度、人事制度等各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并且要求這些不同方面的政策制度協調一致。就教育制度內部來說,我國正在積極推進教育體制和高等教育綜合體制改革,這為協同創新戰略提供了契機。高等學校應主動參與改革,積極探索推進協同創新的制度政策,先行試點。比如,在目前我國高校教師評價體系中,對教師的科研要求仍在實行只有主持課題才算數,科研成果重視論著輕視應用,成果署名只有第一作者才有效的管理政策。這種管理政策的簡單化,不僅不科學,而且挫傷了教師和科研人員從事合作研究的積極性,嚴重阻礙了科研的聯合攻關。[7]高等學校推進協同創新,必然首先在內部做到協同,否則就更談不上與外部的協同了。
[1]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4-25.
[2]H·哈肯.協同學導論[M].張紀岳,郭治安譯.西安:西北大學科研處,1981.
[3]嚴雄.產學研協同創新 五大問題亟待破解[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07-03-20.
[4][5]張力.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戰略意義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
[6]汪馥郁,李敬德,文曉靈.產學研結合新模式 學科集群與產業集群協同創新[J].創新科技 2008,(2).
[7]鄔大光.增強科研能力推動協同創新[N].中國教育報,2011-05-07.
薛傳會/南京師范大學改革與發展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教育法治和高教管理
(責任編輯:劉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