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光國 李人芳
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三題
● 馮光國 李人芳
農村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雖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校本課程價值定位不準確、內容選擇隨意化、實施方式不科學、課程評價不到位。解決了這些問題,就能更好地發揮校本課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促進學校特色形成的作用。
農村學校;校本課程;問題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1]校本課程開發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亮點。校本課程有利于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富有個性的發展;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課程意識,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有利于實現學校的課程創新,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從開始認識到初見成效,校本課程的探索和實踐已經走過了11年的歷程,在這一過程中,校本課程的重要性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所認識,越來越多的校本課程被老師和同學們開發出來,越來越多的校本課程開發的經驗被總結提煉出來,校本課程的課程效益日益凸顯。但是,我們在看到校本課程開發所取得的成績的同時,還要清醒的認識到校本課程開發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在農村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還處在初級階段,還存在不少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對部分農村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調研情況,談一下農村學校校本課程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國家課程方案由校本課程、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并行構成,三者分別具有相對獨立性。其中,國家課程是國家開發的課程,集中體現了國家的意志;地方課程是省一級教育部門根據國家課程框架,根據地方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實際情況而開發的課程,體現了地方的需要;而校本課程則是學校教師個人、教師小組、教師全體以及與校外機構或個人合作,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開發的課程,體現了學校特色和學生需要。應該看到,作為課程方案中的一部分,校本課程不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延伸,不是具體學科的加減組合,更不是服務于考試與學科競賽的附屬品,而是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一樣具有獨立地位的課程。與國家課程相比,校本課程更為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而設計,關注學生的興趣與需求差異。[2]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從筆者調研的情況來看,很多農村學校對于為什么要開發校本課程、校本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處于什么地位和作用等問題并不清楚。具體表現在:一是學校沒有真正實施校本課程。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校領導只重視語、數、英等考試科目,沒有認識到校本課程的價值,校本課程只是停留在課程表上,校本課程的課時被挪用;二是校本課程缺乏獨立的課程價值。不少學校雖然開設了校本課程,但校本課程目標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課程目標混同,內容重復,缺乏課程的獨立價值。如筆者所在的濟南市歷城區就有十幾個學校都開設了《古詩文誦讀》這一校本課程,當筆者與這些學校校長交流開設這一校本課程的目的時,他們一致認為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熟讀經典,會讓學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強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校長們的回答不難發現,他們對校本課程的所特有的價值和定位還不清楚。從某種意義上講,《古詩文誦讀》更是“國本”課程,而不是“校本”課程,它并未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需要。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類課程分工明確,價值互補。我們要把校本課程開發放到學校三級課程體系中來審視,正確認識校本課程所肩荷的功能和所處的地位,科學規劃學校三級課程體系,真正發揮校本課程獨有的課程價值,使校本課程成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有益補充。
學校要在分析學校教育哲學、學生需要和學校資源的基礎上,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校本課程框架體系。校本課程內容的選擇主要基于以下兩點:一是要基于學校教育哲學。學校教育哲學是高度凝練化和抽象化的最為基礎的學校價值發展觀和方法論,直接影響到校本課程開發的范圍和類型,學校教育哲學是校本課程發展的靈魂。[3]失去了學校教育哲學對校本課程的引領,校本課程開發將迷失方向,變為“千校一面”,從而失去個性。學校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要認真梳理學校的教育哲學,并實現學校教育哲學對校本課程的引領。如江蘇錫山高中的校本課程都是緊緊圍繞其“一切為了培育站直了的現代中國人”的培養目標而開發的。二是要基于學生的需求。校本課程開發最為本源的追求就是照顧學生的發展需要和差異性的訴求。所以校本課程開發要始終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當然,這個需求并不是個別學生的需求,而是大多數學生的需求。[4]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之前,要對學生的課程需求進行認真評估,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江蘇省海安縣海陵小學交往教育校本課程正是基于對學生需要的評估而開發的。在課程開發前,學校通過對3800名城鎮兒童調研、對120節課題進行隨機觀察以及與300位家長進行座談后統計發現小學生交往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決定開發《交往教育》校本課程,以“交往”來重建教育理想。
但從調研的情況看,不少農村學校校本課程內容的選擇并沒有基于學校教育哲學和學生發展需要,呈現出隨意性和盲目性的特征。具體表現在:一是校長本位。學校開設什么樣的校本課程,校長說了算,校本課程只要能讓學校“出名”就行;二是教師本位。學校開設什么樣的校本課程,教師說了算,教師有什么特長就開設什么課程,全然不顧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三是資源本位。學校有什么資源就開發什么課程,全然不顧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學生需要。如筆者所在的濟南市歷城區有所學校,校內有一座建于唐朝的反應佛教文化的龍泉寺,于是學校充分利用這一資源,開發了《龍泉文化》校本課程,但這一課程與學校的辦學理念“一切為了學生健康和諧發展”并沒有多大關聯;四是盲目模仿。別的學校開什么樣的校本課程就開設什么課程,全然不顧學校的特色和個性;五是越多越好。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越多越好,只顧數量,不顧質量。
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要放到學校教育哲學和學生需要面前來審視。只有體現學校教育哲學,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校本課程,才是學校真正需要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不是開發得越多越好,也不是開發得越少越好,而是要科學合理,突出個性。
由于教材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以至于人們常常誤認為教材就是惟一的課程資源,甚至是課程本身,所以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存在亂編、亂印、亂發教材的現象。這一現象在農村學校表現更為突出。開發校本課程并不是一定要開發校本教材,教師應該把精力重點放在《校本課程綱要》的編寫上。《校本課程綱要》主要包括主講教師、教學材料、課程類型、授課時間、授課對象、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要重點明確,按從易到難排序;涉及選擇什么內容,怎樣組織這些內容,或安排什么活動。)、課程實施建議(包括方法、組織形式、課時安排、場地、設備、班的規模等)、課程評價建議(主要是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分,涉及評定方式、記分方式、成績來源等)等。在調研中發現,不少農村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單一,缺乏整合,致使校本課程開發效益低下。在校本課程開發中,至少可以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整合,從而實現校本課程開發效益的最大化。一是與地方課程整合。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具有鮮明的地方性或地域性,兩者的有機整合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校本課程與地方課程可以在課程資源、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方面實現有機整合。二是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整合。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都需要校本開發,所以二者存在整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很多學校校本課程是隨著綜合實踐主題活動內容的不斷豐富完善而生成的。如濟南市歷城區洪家樓小學開發了“走進電影”這一綜合實踐活動主題,隨著這一主題活動的不斷深入,課題成果的不斷豐富,他們對這一主題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從而形成了學校的校本課程,并通過了市級有關部門的審批。三是與學校的傳統活動有機整合。將學校的傳統活動從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方面進行系統規劃、深入開發,使之成為校本課程。如濟南市歷城區王舍人鎮張馬屯小學,學校是航模傳統學校,同學們都喜歡航海模型,學校每年都舉辦學校的航海模型比賽,于是學校對這一傳統活動進行課程規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四是與學校文化有機整合。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學校文化,學校文化建設涉及觀念的更新、制度的建設、行為的改變等多方面的內容,這與校本課程實踐存在著方向上的一致性和內容上的關聯性,可以說,校本課程實踐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5]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就是學校文化重建的過程。要將校本課程開發和學校文化建設有機整合,讓校本課程成為學校的特色“名片”。
[1]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75.76.
[2]崔允漷.“叢林之旅”:校本課程十年——校本課程的回顧、省思與展望[J].基礎教育課程,2010,(1-2):143-144.
[3]樊亞嶠.學校教育哲學:校本課程發展的靈魂[J].現代教育管理,2009,(7):20-23.
[4]周先進.再論校本課程開發的問題與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11,(12):9.
[5]唐江澎.回望與思考:如何建設高品位的校本課程[J].基礎教育課程,2010,(1-2):159.
馮光國/濟南市歷城區教學研究室 李人芳/歷城三中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