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愛平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廣東廣州510900)
淺談職場情境在高職院校就業教育中的意義與建設策略①
覃愛平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廣東廣州510900)
高等職業院校將學生視為“準職業人”,并按照雙重身份將學生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的就業教育是學生獲取職業知識、提升職業適應能力的重要途徑,應按照密切聯系“職業世界”的原則,以職業崗位需求為出發點,在校園內努力構建具有教育意義和實踐功能的職場情境,并以此為平臺給更多的學生提供實踐和鍛煉的機會。
高職院校;就業教育;職場情境
高職院校是培養職業技能型人才的場所,必須充分重視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和在校期間的就業教育。就業教育是高職院校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學生獲取基本的職業知識、形成基本的職業能力和職業觀的重要載體,對于幫助學生未來職業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校的就業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性職業能力為目標,充分利用校園內的各種資源,讓學生有機會在職業崗位上學習,在學習環境中工作,在學習和實踐的交替中不斷獲得新的進步。
高職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基本目標,在能力目標的設計上,除了要考慮到具體工作崗位的專業性要求外,還應該關照到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職業變更和個人發展的需要,既要重視學生的專業能力的教育,又要重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就業教育是服務于高職教育培養學生的通用“職場能力”的教育,應通過完整的課程體系來實現這一教育目標。
1.就業知識理論課程體系
就業教育應通過合理的理論課程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職業規劃、擇業技術和職業形象設計等基本能力,以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性。高職院校的就業知識理論課程應至少涵蓋職業生涯規劃、就業知識與技巧指導、職業形象設計、崗前培訓等基本內容。
2.職業能力訓練課程體系
就業教育還應該通過課程化的訓練過程,充分引入訓練方法和職場要素,以達到提高學生職業實踐能力的目標。職業能力訓練課程的實施可采用活動課程的方式進行,通過對職場普遍重視的心理適應能力、團隊合作與競爭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任務執行能力等方面的訓練,達到提高學生職場綜合適應能力的目的。
3.以模擬職場活動為載體的就業教育隱性課程體系
就業教育與指導應走出傳統的課堂限制,通過在校園內打造具有“職場情境”的活動平臺和創設更接近于真實職場的活動環境,在“準職業化環境”中培養學生的核心職業能力。這種職場情境的創設可充分運用到就業教育的隱形課程體系中,通過“準職業化”的職業實踐型學生活動、模擬職場的管理制度、符合企業標準的學生崗位管理等措施,讓學生在校園內就獲得職業實踐的機會,并收獲職場的工作經歷。
4.貼近職場的校園文化熏陶
高職院校應努力營造有利于學生核心職業能力培養的管理制度和校園文化環境,充分發揮文化在教育、引導、規范和激勵學生行為方面的功能。學生工作的模式要不斷變革以適應職場對于人才的需要,通過在學生組織和學生管理過程中選擇性地引進企業管理的基本模型,用更貼近職場的舉措使學生在職場環境下熟悉企業的基本制度模式和企業文化,進而養成在職場“規則”體系之下的職場行為能力。
1.為學生提供了解職場的窗口
現代職場對人才提出了新的、具體的要求,企業不僅要求員工具有良好的專業技能,還要求員工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能融入企業的文化并適應不同的崗位,能正確的面對工作中的競爭和矛盾。現代企業所普遍重視的“合作能力”、“誠信度”、“溝通能力”、“執行力”等只有實踐中才能讓學生有更深刻的認識。校園職場情境的建設無疑為學生提供了了解職場的窗口,是高職校園內不可缺少的軟教育環境。
2.可幫助學生提前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在校園內建設職場情境,可將職場普遍的經營戰略、經營方式、管理理念等提前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過程中,進而幫助學生提前形成科學的職業認知,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3.可為學生提供職場體驗機會
職場環境是真實、具體的工作環境,通過營造職場環境,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體驗到職業道德、服務意識、工作態度這些重要要素是如何履行的,它能讓學生在實踐中主動的去發現和思考自身與組織的優勢與不足。這種體驗,會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對諸多復雜的感性認識進行不斷的總結和升華,而這正是傳統的課堂教育難以實現的。
4.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是人們在職業活動中需遵守的行為規范,是職業對人們的綜合品質和綜合素質的內在要求。職業素養應涵蓋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作風、職業態度與習慣、價值觀念、思想意志等方面的內容。就業教育應通過對活動課程的探索、對職場環境的建設,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機會、積極投身實踐,自覺關注個人職業素養的全面提高。
1.緊貼職業世界的就業教育創新
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要讓學生養成職業素質,學會專業技能。這就要求高職生的職業教育應覆蓋職業世界的所有基本要求,在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素質和能力方面發揮基礎性的作用。
從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看,就業教育既要重視對就業知識與技巧的傳授,又要關注學生個體職業能力的提高。就業教育應從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基礎知識、就業基本技巧、創業知識等方面,不斷加深學生對職業世界的認識,促進學生對職業選擇相關問題的思考。在此基礎上,還應該通過對職場所需的基本能力的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職場適應力。
從教學方法的創新來看,傳統的單一的課堂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就業教育功能的需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方式迫在眉睫,以實踐為主的體驗式教學方式應成為首要的選擇。教師應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設計,通過必要的訓練課程開發,通過職場情境的合理引入,讓學生在能力訓練的過程中充分地參與,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體驗不同的情境,以體驗和親歷來提升對職場的認知和適應能力。
2.模擬職場情境的就業教育活動創新
高職院校應在就業教育相關的學生活動領域,充分營造“模擬職場”情境的活動氛圍,通過職場化的學生活動創新,來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為使學生盡早地體驗企業的職場環境,學校可組建具有真實服務功能的模擬性公司,或建設高度仿真的模擬實訓平臺,按企業需求設置崗位,讓學生在一些模擬崗位上進行職業訓練。學校所組織的與就業教育相關的學生活動,應充分導入職場的要素,例如模擬經營比賽、創業大賽,企業模擬招聘、職場創意大賽、職場形象設計等活動,都具有非常好的營造職場氛圍的作用。
3.合作育人的校園文化建設創新
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對高職院校的就業教育也具有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其本質是人才培養要與職業世界工作崗位要求一致,要在“干中學”,達到“學中干”,這就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全過程體驗職場環境。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更加注重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和真實性,學生在參與生產性實訓、實習的過程中,逐步了解和熟悉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對生產任務有了親身體驗和明確認識。具有合作育人特色的校園文化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塑造,職業品格、職業素質的養成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尤其是將優秀的企業文化引入校園文化建設的范圍,對學生思想品德、綜合職業素養具有積極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作用。
學校應充分利用企業文化資源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的約束、規范作用,讓企業文化進入校園、扎根專業。在實施層面,可通過在校園內加大企業文化宣傳力度、實訓場所“工場化”布置、實訓崗位“職場化”管理、企業兼職教師參與教學計劃和學生活動設計等方式來實現。同時,還可巧妙的將校企合作企業的文化亮點嵌入日常的學生活動中。
4.職場化的學生管理制度創新
高職院校可充分借鑒企業的經驗,在平時的教學管理、實習管理、學生日常管理等方面制訂相應的規章制度,將企業的條理、規范或要求與學校的制度相結合,要求學生嚴格按照規章進行實踐,讓學生體會到企業的管理與運作方式。通過這種模擬職場環境的鍛煉,可以有效減少學生進入企業后的不適應感。
學校應充分考慮企業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可邀請企業管理人員、專家直接參與制訂學生管理制度、學生活動實施方案等;學校可按照“準職業人”的身份對學生進行日常管理,例如考勤、教學評價、勤工助學評價、實習評價等;學校除了開展工作紀律、團隊合作等一般性的職業道德教育外,還要分專業組織學生學習相關行業和企業的操作規程、日常管理、考核評價等方面的制度,幫助學生提前了解企業;學校還可將職場中的管理規則與制度提前滲透到學生管理的實踐中,如在學生組織的管理中引入精細管理、質量管理、標準化等思想。
[1]許陳紅.“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學生管理創新略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總第382期.
[2]蔡 炯.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思考[J].高等教育.課外閱讀.2011年11月.
[3]李衛紅.淺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途徑[J].品牌:理論月刊,2011(6).
[4]原雅娟.談良好的職業道德與職場環境[J].思想政治研究,2011(9).
[5]倪 寧,張 輝,任照富.職場環境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9).
(責任編校 游星雅)
G71
A
1674-5884(2012)06-0028-02
2012-04-09
覃愛平(1979-),女,湖北長陽人,講師,高級職業指導師,主要從事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