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劍云,何俊陽
(湖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基于創新教育的宏觀經濟學本科教學思考①
曾劍云,何俊陽
(湖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宏觀經濟學課程內容抽象龐雜、實踐性強、分析方法多和數學化等特點使初學者學習困難。針對本科教學中的問題,必須貫徹創新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教學中應合理運用數學工具,加大經濟學思維和方法的力度。
宏觀經濟學;本科教學;創新教育
目前世界高等教育趨于發展創新教育,創新教育是指在培育人的綜合素質過程中,秉承知識創造本位的教學理念,以培養人的創造能力為核心,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觀念和創新態度的教育。作為面向全體學生較高層次的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尊重學生個性,力求對學生進行智力和非智力融合的全面教育,重視教育活動的過程超過結果。變革知識傳承本位的傳統教學模式是實施創新教育的核心。
大蕭條使失業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非自愿性失業的存在宣告新古典經濟學倡導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神話的破滅,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從有效需求的角度闡述政府全面直接干預經濟的必然性。這些因素導致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西方的“滯脹”使宏觀經濟學的內容發生劇烈的變化。宏觀經濟學以成熟的市場經濟為前提,形成了假設、核心概念和分析方法的研究范式,與我國市場經濟完善程度、計劃經濟思維習慣和國情存在顯著的差異。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下,眾多的假設與現實不一致,容易被大學生誤認為宏觀經濟學脫離實際,導致課堂參與程度低和被動學習。從大量宏觀數據中發現的基本原理經過高度濃縮、抽象,使大多數學生學習困難甚至出現畏懼和厭學情緒。對低年級的本科生大量運用數學工具,導致課堂教學枯燥、教師講授吃力和學生學習痛苦。因此從創新教育角度,根據宏觀經濟學本科課程的特點,總結分析本科教學中的問題并提出對策,能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目的。
1.邏輯嚴密的框架體系與抽象龐雜的內容。宏觀經濟學研究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為及其后果,遵循理論基礎-理論-理論應用的分析順序,國內本科的教學立足點是封閉條件的宏觀經濟,主要內容因而可概括為一個總量(GDP)、三大模型(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IS-LM模型和AD-AS模型)和四個問題(失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在一系列假設的基礎上,西方學者運用抽象分析方法,將大量在現實中存在而不影響主要結論的因素去掉,圍繞資源利用的主題,以國民收入為主線,構建四部分框架體系。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的循序漸進的邏輯即逐漸放松與現實不一致的假設,考慮更多的經濟變量安排不同部分的次序與內容。第一部分除導論外,主要介紹國民收入的幾個重要變量和核算方法,引出國民收入核算的投資-儲蓄恒等式,奠定宏觀經濟理論經驗研究基礎。三大模型構成短期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運用這些理論解釋失業和通脹,結合菲利普斯曲線選擇治理這兩類問題的宏觀經濟政策。這些內容構成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由長期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和相應的政策選擇組成,國民收入趨勢的研究構成增長理論,而經濟周期理論側重研究國民收入的實際波動。有關政府宏觀調控對實際國民收入影響的分歧構成第四部分,主要介紹凱恩斯主流學派和古典主義代表性學派的基本理論、理論基礎和政策主張。
2.較強的實踐性和眾多的經濟思想流派。宏觀經濟學是西方發達市場經濟運行的理論總結和政府干預經濟的依據,現實經濟生活出現的經濟問題是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源泉。宏觀經濟學的發展基本上經歷“新的經濟問題-新的政策主張-新的經濟理論或新的經濟思想”三部曲。沒有20世紀20年代英國的長期慢性蕭條和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就不可能有宏觀經濟學;沒有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的高通脹和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滯脹、美國生產率增長速度的下降,就不可能有新的通貨膨脹理論,也不會有貨幣主義、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的興起和新古典綜合派統治地位的動搖;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新經濟帶來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繁榮。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機為眾多宏觀經濟學流派的整合發展再次提供戰略機遇。就理論到結論的一致性而言,與微觀經濟學理論不同,宏觀經濟理論分歧與爭論非常明顯。隸屬于不同經濟思想流派的學者對宏觀經濟問題的研究結論存在顯著的差異甚至對立,對政府是否干預經濟和如何干預的爭議非常大。由于經濟問題的復雜性和多因素性與人的有限理性,學者通過抽象分析選擇有限的決定性因素研究經濟問題。由于對經濟問題中同一因素的重要性認識不同,西方學者對問題中的決定因素選擇不一樣,導致研究的假設存在差異,經過邏輯推理、計量檢驗的結論、相應的政策自然不同。
3.大量特色鮮明的分析方法。宏觀經濟學以問題為導向,按照前提假設-邏輯推理-檢驗結論-政策建議的步驟進行研究,除沿用微觀經濟學的均衡分析、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短期分析與長期分析、實證分析等方法外,還創立總量分析、存量分析與流量分析、事前分析與事后分析等方法。這些方法反映在宏觀經濟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宏觀經濟學的定義、研究范圍、理論假設、基本原理及政策都滲透其方法論的思想。
4.數學工具的廣泛運用。建立在經濟現實基礎上的數學工具可嚴密精確地確定經濟變量之間的邏輯關系,科學地解釋宏觀經濟現象和研究宏觀經濟問題。在邏輯推理階段,宏觀經濟學的分析實質是建立理論函數的過程;在假設和邏輯推理的基礎上,分析進入結論檢驗階段,即將理論假說構造成數學模型,利用統計數據資料通過計量分析以證明或推翻理論假說,一旦證偽并重新進入假設階段。因此在宏觀經濟學教材和教學中,圖形、表格、數學公式和模型大量運用,數學工具普及到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任一問題。
1.知識點繁多且抽象,學生普遍感覺不易理解。作為研究發達市場經濟制度下稀缺資源利用的社會科學,宏觀經濟學建立在一系列假設基礎上,理論體系隨著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實踐而日趨龐大,授課內容覆蓋面廣,涉及國民收入的核算與決定、失業、通貨膨脹和宏觀經濟政策諸多方面,要求學生具備微觀經濟學基礎和一定的數學應用能力。盡管宏觀經濟術語在日常生活和新聞媒體中頻繁出現,由于國情和歷史背景的差異,要理解這些術語的內涵或實質并不容易。對只有微觀經濟學基礎、社會閱歷簡單和社會實踐不足的低年級本科生,宏觀經濟學知識尤為抽象和難于理解。
2.理論講授過多,而宏觀經濟學的思維和方法訓練不足。“經濟學不是教條,只是一種心靈的容器,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凱恩斯的這些話表明,對學生而言,掌握宏觀經濟學的思維和方法比理論知識更重要。由于授課對象通常為大一或大二的學生還未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樂于聽課和考前背誦,受生源素質、課堂人數較多、課時和考試制度等因素的影響,教師習慣于按部就班地傳授教材各章節知識,很少交代理論或模型的來龍去脈,忽視知識點背后的思維和方法。
3.理論聯系實際不夠。宏觀經濟學的本科教學,有的沿用以歐美發達國家為背景的國外教材,有的選擇國內學者著作。前者案例雖多,學生卻因發達國家與我國的宏觀經濟運行出入大而對案例中涉及的經濟熱點明顯缺乏感性認識;后者側重于概念和原理的闡述與歸納,適合國內學生的思維習慣,但案例極少。因此本科教材與我國宏觀經濟的實際運行結合不盡人意。將宏觀經濟理論與現實密切聯系,既要求學生留意宏觀經濟現象,具有一定的微觀經濟知識和較高的數學應用能力,也要求教師具備“對專業中的一點懂得一切,對專業外的一切懂得一點”的素質。大多數教師因而對采用案例教學或討論式教學等聯系實際的教學模式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采用也限于形式。如案例教學雖納入教學內容,案例教學只能發揮舉例講解和印證宏觀講解學知識的作用,作為彌補講授教學模式的手段而已,理由是選擇“知識點多,而綜合性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的少;國外的多,中國的少;過去的多,現在的少;一般化的多,典型性的少”的案例,案例教學淺嘗輒止。
4.學生對數學工具在宏觀經濟學中的應用普遍感到不適應。隨著宏觀經濟學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內容利用數學推導和數學模型進行分析和驗證。在教材和課堂教學中,數學基礎薄弱的低年級學生,面對大量復雜多變的圖形表格、數學公式、數學證明和數學模型普遍不適應,即使教師告訴學生數學工具的宏觀經濟涵義也不理解,更難把它們與文字描述有機地結合起來。
1.革新教育理念,發揮教師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傳統教育理念輕視知識創造,認為知識儲備的增加是提升個人能力的最有效途徑,從而教學中側重于灌輸知識。宏觀經濟學發展到現在,理論知識的積累已經浩如煙海,課堂教學只能傳授極小部分。在傳統教學活動中,大部分學生只能掌握零散的宏觀經濟學知識,面對現實的問題束手無策。創新教育秉承以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核心的知識創造本位理念,認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通過科學的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夠把已有的知識作為工具與手段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即“授人漁而不授人魚”。認同創新教育的教師應教會學生掌握學習宏觀經濟學的方法,并適時指導并監督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從而發揮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
宏觀經濟學的學習方法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要求學生掌握“課前預習、課堂認真聽講,勇于提問,主動問答問題,獨立完成作業”的基本方法,并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學生付諸實施。二是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框架,通過框架引領學習,帶動學生理解基本原理間的內在邏輯和運行思路,掌握宏觀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和思維趨勢。第一次課就應告訴學生宏觀經濟學體系框架,結合教材目錄進行解釋,使學生了解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后講述具體章節時,反復提醒并細化,借助框架說明在宏觀經濟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學生明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三是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學習。一方面,與微觀經濟學比較,利用已有的微觀基礎,加深對宏觀經濟學知識的理解。如通過中心理論、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主要內容的比較可深化對宏觀經濟學術語的認識;將形狀類似的長期PC曲線與微觀經濟學中的土地供給曲線背后原因進行對比分析,可加深對通貨膨脹中適應性預期作用的理解。另一方面,對容易混淆的宏觀理論進行對比,可幫助理解與記憶。講授完永久收入消費理論后,我們引導學生,從假設、結論與稅收政策效應的角度與生命周期消費理論進行對比,并將二者與兩類人聯系起來,增強了學生對比分析的效果。后者適合于可準確預期一生收入的人,為實現終生消費效用最大化而穩定均勻消費,前者則符合可部分確定一生收入即永久收入的人,消費主要有當時的穩定收入決定,只有暫時收入影響到永久收入時才會到帶來消費的明顯變化。
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現在的大學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學生的素質和學習的自覺性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并針對宏觀經濟學授課對象對低年級大學生,可從三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反復講解學習宏觀經濟學的重要性,及時鼓勵積極的學習行為。宏觀經濟學既是經管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大多數文科專業考研和出國留學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好宏觀經濟學,既能增強人的思維能力而提升就業競爭力,又可帶來較強的宏觀經濟分析水平而優化組織效率和管理績效。對于課堂上敢于提出問題或主動問答問題的學生,及時予以表揚并采取多種激勵措施,以增加這些學生的自豪感。第二,教學時為宏觀理論尋找支點,利用這些支點使理論變得通俗易懂。支點具備2個特征:源于生活,比理論形象生動;貼近理論,與理論有關聯。比如,在講授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時,我們發現學生對“投資與利率的變動無關”假設很反感,認為其嚴重脫離現實,迅速指出假設是模型創立者對經濟因素的選擇權利。在均衡的國民收入中,創立者從直覺出發認定消費的作用大于投資。接著我們講了《長沙晚報》記者從兼5份職帶弟弟讀大學的角度報道向日葵女孩的感人事跡,體現記者的角度選擇權,這一角度是記者認為體現何平堅強品質的最佳角度。通過兩種權利的比較,同學開始認可模型的投資假設。最后我們順便提及后面的學習將逐漸放松脫離現實的假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三,推薦學生課外閱讀宏觀經濟學讀物,引導學生瀏覽經濟權威網站,擴展學生視野。
3.結合實際靈活選擇教學方法,促進師生互動。目前宏觀經濟學本科教學的主要方法有講授法、案例教學法、研討式教學法、練習法、數學分析法等。根據專業類型、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授課內容等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力求不同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以實現師生互動。相對于經濟類專業,管理類教學側重宏觀經濟理論在組織管理中的應用,比如宏觀經濟政策的教學,經濟類側重政策效果的分析,管理類主要分析政策對組織績效的影響研究。數學基礎普遍弱于經濟類學生,進而案例教學運用更多,數學分析法較小使用。在基本概念與原理教學時,一般以講授法為主,可輔之以練習法或研討式教學法,也可探索與案例教學法的結合,選擇例證式案例。通過強化學生的主體精神,提高學生的參與性,以加深理解。一章或幾章介紹后,可采取綜合案例教學法或研討式教學法為主,訓練學生運用理論分析較復雜現實經濟問題能力,進行智力與非智力的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4.合理使用數學,加大宏觀經濟學思維與方法的教學力度。概念是宏觀經濟學思維的依據和手段,基本原理是西方發達國家宏觀經濟實踐證實的探索經濟現象的規律,掌握概念與基本原理是形成宏觀經濟學思維的前提。為避免數學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利用圖形或數學公式講授時,一般不進行數學推導,而盡可能結合經濟現象,運用通俗形象的語言闡述其背后的經濟涵義,使學生對概念和基本原理有較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學的重點是以經濟問題為中心的分析。同一個經濟問題,不同的宏觀經濟學派運用相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甚至對立的結論和政策主張。正確看待這些差異,有助于形成多樣性思維和發散思維,掌握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如凱恩斯主義與古典主義的AS曲線具有不同的形狀,運用短期的總供求均衡分析方法得出對政府干預效果截然不同的結果。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二者的假定前提和對西方經濟發展階段的解釋力進行探究,并通過宏觀經濟學流派之爭引導學生認識到對同一經濟問題的研究與治理,不可能存在標準答案和唯一選擇,任一學派的解釋最多是局部解釋和相對有效的治理,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多樣性思維,掌握和運用宏觀經濟學分析方法。
[1]周巧蘭.論創新教育[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218-221.
[2]張蘭英.高校創新教育述評[J].中國成人教育,2007 (10):7-8.
[4]嚴 飛.西方經濟學課程特點與教學方法探究[J].長春學院學報,2011(7):91-92.
[5]歐陽強.宏觀經濟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86-89.
[6]方福前.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大學教育,2005(9):13-15.
[7]王蘊翠.淺談支點法教學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J].成人高教月刊,2009(4):63-64.
[8]陳銀娥,劉 健.關于宏觀經濟學案例教學的幾點思考[J].理論月刊,2009(12):80-83.
[9]張 慧.宏觀經濟學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J].長春大學學報,2012(1):119-111.
(責任編校 晏小敏)
G424
A
1674-5884(2012)06-0085-03
2012-05-0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0YJC790011);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0YBB136);湖南省教育廳項目(G20928)和湖南科技大學博士啟動基金(E50938)
曾劍云(1970-),男,湖南衡陽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旅游經濟管理的教學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