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揚鳳,李映霞,曾 華,劉愛忠
(1.中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2.湖南工業大學,湖南 株洲 412007;3.湘潭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0;4.中南大學臨床醫學,湖南 長沙 410083)
大學生艾滋病相關知識-態度-行為及其對策
彭揚鳳1,2,李映霞1,3,曾 華4,劉愛忠1*
(1.中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2.湖南工業大學,湖南 株洲 412007;3.湘潭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0;4.中南大學臨床醫學,湖南 長沙 410083)
自從1981 年第一例艾滋病病例報告以來,艾滋病感染范圍迅速蔓延,已波及到全球的每一個角落。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聯合發布HIV/AIDS進展報告表明[1],2010年全球約有3400萬人攜帶艾滋病病毒,目前艾滋病已成為全球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問題。
中國衛生部、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對2011年中國艾滋病疫情進行了評估[2],報告中職業為學生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ˋIDS)患者數呈逐年上升趨勢,占當年病例報告總數的比例從2006年的0.96%上升至2011年1~9月的1.64%。感染HIV的學生中,經同性傳播所占比例從2006年的8%上升為2011年1~9月的55.5%;經異性傳播比例從4%上升到19.3%。以上數據表明大學生中艾滋病感染的形勢已經十分嚴峻,亟待采取積極的措施來控制這一局面。本文就大學生艾滋病相關知識-態度-行為及其對策進行綜述。
大學生對于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呈現出對某些相關知識知曉率水平較高,但是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的特點。多項調查表明大學生對于3大傳播途徑方面知曉率很高,達90%以上,但完全正確率很低,對與非傳播途徑認識較為模糊,如共用牙刷/剃須刀可以傳播HIV、蚊蟲叮咬不能傳播HIV回答正確率均較低,對于艾滋病是可以治療的知曉率低于45%。在調查[3]中發現,只有不到一半的同學認識到我國艾滋病流行現狀的嚴重性,只有 79.89%的同學知道使用避孕套可以降低性交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險性,有相當比例大學生仍然對艾滋病的認識存在誤區?!爸判小蹦J剑╧nowledge,attitude,practice)是改變人類健康相關行為的模式之一,它將人類行為的改變分為獲取知識,產生信念及形成行為3個連續過程,即知識-信念-行為。要改變一個行為,首先知(知識和學習)是基礎,只有對艾滋病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和全面的了解,才能對艾滋病及其感染者產生一種正確的態度,從而矯正自身的不良行為,所以具有針對性且全面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是根本。
目前, 在中國高校, 對婚前性行為持贊同態度和發生婚前性行為的大學生具有相當的比例。有研究[4]表明11.9%的學生贊成在校期間婚前性行為,23.9% 的學生對此抱無所謂態度。有相當比例的大學生對于貞操觀念意識逐漸淡薄,認為只要雙方愿意就可以有性關系。并且在王佐卿等調查的1020名大學生中,43.6%和30.2%的學生對婚前性行為和一個人擁有多個性伴持無所謂態度,而且教育后對這些問題的態度無明顯改變。說明現代大學生的性觀念已相當開放。
大部分的大學生能夠正確對待艾滋病,但仍存在恐“艾”及歧視心理和缺乏憂患意識。有研究[3]表明大學生在對待感染HIV的朋友態度方面,有相當部分的學生表示會躲避、避免接觸,甚至斷絕關系,對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的歧視態度存在。朱傳桂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0.4%的大學生認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值得同情,7.1%的大學生認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自作自受不值得同情。這說明大學生沒能完全端正對待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態度,對艾滋病的無知是產生歧視和錯誤態度的根源之一。
季成葉[5]的調查結果表明,3305名有性行為的大學生中,有17.9%報告首次性行為發生在14歲以前,并且首次性行為發生年齡越早,發生多性伴侶的概率越高。胡珍等的調查結果顯示,11.3%的大學生有性行為。在有性行為的大學生中,發生過性關系而未采用避孕措施的大學生約為50%, 這一狀況不容忽視。李愛蘭調查顯示,只有9.1%的大學生首次性交時使用過避孕套。李明莉關于大學生行為調查中,異性和同性性行為、吸毒行為均存在, 有7.9%的學生回答有異性性接觸,2.0%的學生回答有同性性接觸,4.1%回答有吸毒行為,其中靜脈吸食海洛因有0.7%;最近1 次性生活使用安全套的有12.3%。有研究[6]表明男性大學生中4%左右曾發生過男男性行為(MSM),并且已有報道在大學生MSM中發現HIV感染 。
影響行為改變的因素來自于3個方面:傾向因素,包括知識、態度和價值觀;促成因素,包括資源、技術和社會規范;強化因素,包括同伴、家長、領導、衛生人員的態度和行為。所以要改變行為光有健康教育是不夠的,除了態度轉變的同時,還需要營造鼓勵安全行為的支持環境,如提高安全套的易得性,提供關于艾滋病咨詢和轉診服務等。這樣才能實現由知識到行為的轉變。
目前國內的高校開展了一些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動,如開展預防艾滋病的專題講座、 播放多媒體教學片、發放宣傳資料、同伴教育等。通過這些干預活動,對于提高大學生艾滋病的知識水平,態度積極方面較干預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有研究表明僅13.6%的對象參加自己學校的性健康教育課程。學校性健康教育是傳統的師-生模式,授課形式單一,缺乏互動和創新,內容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而學生對于艾滋病宣傳材料不是很感興趣,只有少部分同學對其感興趣的內容可能認真的閱讀,大部分同學都是隨手就扔。調查認為同伴教育對于提高大學生艾滋病知識水平,態度積極能取得很好的成效,并且優于大眾傳媒、專業教育。
在關于大學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預效果的Meta分析[7]中發現,對于大學生艾滋病干預活動的成效,同伴教育要好于一般健康教育(發放宣傳資料、張貼宣傳畫、舉辦知識講座、集中授課和觀看教育片等)。有研究表明,一般健康教育活動對其3大傳播途徑知曉率提高起作用,但對大學生的私密行為(如吸毒、婚前性行為等)和日常生活行為中預防措施的知曉率影響不大。同伴教育可以彌補一般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并且同伴教育也較受認可,不僅能提高受眾艾滋病相關知識水平,還有助于人們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觀念與行為。
自從1988年澳大利亞生殖健康專家R.V.Short教授將同伴教育方法應用于醫學生預防艾滋病、性傳播疾病及安全性行為教育。之后世界各國相繼開展了這一研究,現在它已被廣泛應用于艾滋病預防和性健康教育領域。世界衛生組織已經確認同伴教育是改變人們行為特別是青少年行為的有效方式,是全世界艾滋病預防的主要措施之一。同伴教育是指將具有相近年齡、背景、生理、經歷、體會、社會經濟地位及相同性別等特征以及具有共同語言的人組織起來,一起分享信息、觀念或行為技能,通過同伴教育者來喚起身邊同伴的心靈共鳴,以實現教育目標的一種教育形式。國外學者研究認為,同伴教育具有文化適宜性、可接受性、經濟性等優點。
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 大多數老師和家長與孩子關于兩性問題的交流都不自然,存在障礙, 通常孩子們在學校和家庭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然而好奇心驅使他們通過看色情書刊或電影的方式了解性, 這很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青少年往往存在一種趨眾心理,通常愿意聽取年齡相仿、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見和建議,也會不自覺模仿他們的行為。同齡人的行為,思想能對青少年產生一定的影響稱之為同伴壓力,當壓力為正面時往往能取得好的效果。艾滋病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趨眾傾向,利用同伴壓力的積極因素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方式。艾滋病同伴教育通常首先對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青少年(同伴教育者)進行有目的的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巧,然后再由他們向周圍的青少年傳播知識和技能,再向更廣泛的范圍傳播,以達到教育的目的。另外還有非正式的同伴教育,指的是同伴教育員在平時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告訴朋友自己在培訓中學到的關于性和艾滋病方面的知識,形式不限,這樣可以彌補正式教育中的不足,最大限度地發揮同伴教育員的宣傳作用。
[1]WHO,UNAIDS,UNICEF.Global HIV/AIDS response:epidemic update and health sector progress towards universal access:progress report 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中國艾滋病疫情估計.
[3]肖 青,李祖媛,蔣 婷.廣西某師范大學新生艾滋病相關知識水平調查及需求分析[J].中國校醫,2012,26(03):183-185.
[4]郭冰云,謝漢瑜.同伴教育對提高大學生艾滋病防治知曉率的效果研究[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10,16(06):90-91.
[5]宋 逸,季成葉,星 一,等.中國大學生首次性行為年齡與危險性行為關系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11,8(05):538-540.
[6]鄭建東,龐 琳,徐 杰,等.北京市大學生男男性行為者HIV相關知信行定性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11,27(03):174-176.
[7]趙二江,崔 丹,梁淑英,等.我國大學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預效果的 Meta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20):4105-4109.
R737.33
B
10.3969/j.issn.1674-070X.2012.08.033.069.02
2012-05-08
彭揚鳳(1963-),女,湖南工業大學計劃生育辦公室主任,主要從事學校計劃生育工作和大學生健康教育工作。
*劉愛忠(1963-),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臨床流行病學。Email:lazroy@live.cn
(本文編輯: 馬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