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渝,彭祖鴻,陸先鵬
(羅定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羅定 527200)
高職院校畢業生關鍵能力的內涵與培養
吳 渝,彭祖鴻,陸先鵬
(羅定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羅定 527200)
高職院校是教育改革的產物,強調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對此需要在幾個方面進行思考:1.什么是職業能力;2.束縛學生能力發展的因素有哪些;3.如何進行職業能力的培養。要做好以下工作:設計好課程;設計好訓練;為學生做好職業規劃。
高職院校;畢業生;關鍵能力
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是滿足我國工業化過程中對實用型人才強烈需求,教育應對的產物,高職院校主要突出對學生各項職業技能培養。與理論型學院相比,它發展的時間短,辦學經驗還不夠豐富,盡管有教育部的指導文件,但是在具體執行時又存在各種困難。從課程體系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到學生訓練的設計,很多方面都要從頭思考。在高職院校的改革浪潮中,有些改革是成功的,有些改革卻是缺乏學理依據的。但職業教育有一個根本的地方,那就是以職業能力為中心,因此,對職業關鍵能力進行探討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能力”本是一個心理學概念,能力是指能夠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從內涵上主要包括個體的實際能力和個體的潛在能力,[1]心理學上對能力的界定是納入為個性的組成部分,是作為順利完成某種活動的必要的心理特征的綜合,實際上就是個體從事活動的能力。[2]
關鍵能力,又被稱為核心能力、必要能力,是具體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知識以外的,從事任何一種職業和具體工作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的一般能力。它強調的是,當職業發生變更,或者當勞動組織發生變化時,勞動者所具備的這一能力依然能起作用。[3]“關鍵能力”的概念于20 世紀70 年代在德國職業教育界提出并得到很大發展。D.梅騰斯認為關鍵性能力包含五個方面:組織、交往與合作、學習技能、自主性與責任感、承受力。[4]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明確指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要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5]
反觀企業與行業對畢業生的需求及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高職畢業生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提高競爭力,其職業能力除了專業能力外,還包含能在未來的發展中反映的綜合能力,亦即關鍵能力。
有關關鍵能力的各種論述,所包含內在要素主要有: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個性特質。能力都是多種特性的綜合,具有自己獨特的結構。關鍵能力的內容應包括:1.專業能力,體現專業發展的知識性和技能結構的有效綜合,是從事專業工作的基本能力,包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2.方法能力是指基于個人的能保證工作任務順利完成的方式、手段和方法的能力。它主要指獨立學習、獲取新知識與技能、處理信息的能力。方法能力作為基本能力,包括自我學習、信息處理、善于觀察、數字應用、革新創新等能力。3.社會能力是保證社會活動與交往過程中與周圍人們相互交往,保持協調的能力。它是指與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社會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發展能力,社會能力包括“與人交流”(包括“外語應用”)“與人合作”等能力。4.個性特質是完成工作的非智力因素,是個體對事物的穩定的積極的態度和行為表現。它反映一個人的社會性,與個人的情感、動機、興趣、理想、信念等結合。當社會發展、職業發生變化時,所具備的關鍵能力能通過內在要素的潛質,穩固調整自身發展,體現的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
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不僅是國家職業發展的重點工作,也是高職院校首要考慮的問題,增強就業的競爭力與抗衡力是就業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但這種競爭力的形成是畢業生在校期間的關鍵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高職院校的區域化,在畢業生能力發展上帶來一定的地方性。
1.關鍵能力認識比較膚淺。一般認為關鍵能力就是專業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培養靠專業核心課程負責學生的能力培養,沒有形成課程整體協調的認識理念,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中對關鍵能力的解讀不深,標準的目光放在因人設課上,而不是標準為促進關鍵能力發展所需而設置課程,實現發展的前瞻性。
2.關鍵能力培養方式比較簡單。大多數的能力訓練單純從課堂教學實現學生的能力發展,教師教學更多按照教材知識照搬下來,哪些該教,哪些要訓練都比較模糊。各門課程獨行其事,不能很好地與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相融合,以很好實現自身的能力遷移。而在能力訓練過程中有效地指導不夠,仍存在一些無目的無計劃無監控的訓練。更多指導放在面向全體學生集體性集中培訓,而缺乏個別指導和個性化要求。
3.新知識、新工藝的滲透比較慢。信息來源渠道比較狹窄,知識老化、技術陳舊局面存在,導致教學內容的知識講解增多,授之以漁的技術性傳授降低。教育教學模式的定格、僵化的影響力仍然存在。
4.職業倦怠的現象比較普遍。由于內部環境的工作壓力、競爭壓力不大,教學內容的固化,容易形成安于現狀的心態;特別是教師的授課時數過多,無法集中精力精心備課,鉆研教法,對于工作的進取心被時間推移和某些自身難以改變的事實所擊退。
有關關鍵能力的培養途徑問題,許多研究者都有所涉及,有的研究者通過比較教育研究探尋比較適合我國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途徑;[6]有的研究者從政府層面展開思考與探索;[7]不少研究者從課程的角度論述了關鍵能力的培養問題;但是從學校宏觀層面探索如何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尚比較少見,而這恰恰是學校管理者和教學者可以加以調控和管理的,也是促進學生關鍵能力形成的主渠道。
1.以課程為載體的能力培養體系。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科學發展帶來兩個或多個學科的邊緣聯系,大學的專業概念已經越來越淡化,通識教育增強,突出學科交叉、重疊發展。在各個學科、各行各業活躍發展的人才總是具有強烈綜合知識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真正從事具有專業性工作的人才很少。學生具有廣闊的關鍵能力,培植其在各個領域成才的潛力,真正學有所得,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復旦大學前任校長楊福家先生認為培養人才的成功標志,是因為他們什么都能干。教育教學不是非制度性的活動,而是逐漸演變為一項科學性、技術性很強的活動。
(1)調整課程結構,擴大行業選修。作為學校教育的主戰場——課堂,課程設置是否合理、科學直接關系教學成效。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確立課程意識,解決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各專業仔細研究專業、行業的關鍵能力與課程的對應關系,考慮山區學生的特點,淡化基礎課與專業課教師的界限,滲透關鍵能力的培養過程。擴大綜合課的學科設置,使學生在熟悉本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掌握相關學科知識,加強文理滲透,做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體現“一專多能”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實踐課程的有效性,以綜合培養和科學訓練,突破重理論、輕能力的局面。同時,加強基礎課程的扎實推進,適當開設拓展型課程,加大選修類別,特別是行業選修的滲透,豐富視野,提高市場應變能力。
(2)開好輔修課程,目的是通過其他的專業培訓,讓基礎扎實、成績優良、且學有余力的學生,在認真完成主修專業的同時,修讀輔修專業的核心課程,使之成為既掌握主修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能。專業輔修堅持“理工滲透、文理交叉、文文結合”的原則,鼓勵有條件的理工科類專業學生輔修文科類專業核心課程,鼓勵有條件的文科專業的學生輔修理工類專業核心課程,允許學生在相關專業領域或今后的就業方向自主選擇學習,以靈活的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培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職業技術人才。
2.形成“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
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的從知識本位型課程模式走出來,探討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建立開放的、以應用為主旨、以能力為本位的高職教學體系,處理知識與能力關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傳授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從畢業生反饋的信息看,許多學生在校期間課程結束考試后,該門課程的大部分內容都遺忘了。因此能力轉化才是教學的關鍵。實現學科知識點的內在價值就是讓學生透過事實、原則的學習,思維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心靈愉悅,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結構才是教學的終極意義。每門課程的內容包含構成專業屬性的核心體系即學科本身的科學原理與技術要求,教師要把握知識與技能的關系,擴大技術范圍。
3.以訓練、活動為主線的能力培養途徑。
以杜威為代表的活動教學論認為現代教學是以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能力、主體人格為目的,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的主體性。這種主體表現為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能力表現在相應的活動中。人的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離不開個人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從事活動是能力發展的基本途徑。活動越多樣,能力發展也呈多方面性。偏遠地區高職教育要打破狹隘的職業能力訓練的壁壘,從傳授傳統意義上的、高度專門化的、狹義的技能,向可遷移的、完成任務與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轉變,即由單純崗位技能訓練轉向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
(1)建立以小組為單位的教學訓練自主學習模式。訓練是關鍵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擴大技能的培訓力度和培訓時間。提高學生獲取能力的關鍵是建立一個有效、科學的技能訓練及完整的操作體系,以便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學生進校后就實行分組學習、分組訓練。小組活動滲透到每一次每個人的活動之中,促進興趣的激發,提高合作、學習的能力。
(2)開展人文教育活動熏陶做人的內質,完美人格的塑造依靠潛移默化,依靠潤物細無聲的滲透熏陶實現的。組織各種活動,加強人文素質熏陶。除了通過人為教育類課程的選修完成文化的滲透之外,還可以通過組織專家講座、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大討論、各種文體比賽、藝術節活動等多種形式營造健康的文化氛圍。打好知識基礎與人格涵養結合,這是社會化的需要。人文學科教育把握學生基礎扎實的同時,更注重學生人格的塑造,教以做人的道理,形成既有技術又有修養的人才。
(3)以社團活動為基礎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教育發展的戰略方向是讓個體得到可持續的發展,持續性強調教育教學進程的持久性、連續性和可再生性,為不斷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社團活動是學生集體活動的主要方式,開設各種社團的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交往技巧,還可以發展興趣,擴大視野,增強學生課余生活的趣味。社團活動的組織達到真正時效性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管理體制。
4.以職業規劃為基礎的能力培養階段。
職業規劃是根據學生的特點、興趣對學生未來從事的職業進行預測,提出職業能力及發展方向。這種職業規劃越早越好,作為職業院校職業規劃從新生入學開始,一直貫穿在校學習階段。
(1)明確一年級學生的職業傾向。一年級學生高考填寫的志愿不一定是個人的發展意向,真正進入大學后,他們才更多地考慮未來職業的發展前途。就業壓力與家庭的期望越來越大,尤其是高職類院校屬于專科,社會對高職教育認知上的偏頗,經濟危機下的就業壓力,導致學生對未來的就業前景產生疑惑。一方面,市場需求帶給學生更多的擇業機遇和更大的發展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擇業難度,加重了大學生的行為責任和心理壓力。而學生對眼前的一年級學習與未來職業方向把握不定,不能盡快確定學習的積極態度和良好的心理動力機制;形成自信下降,懷疑感、緊張感增大,出現消極、被動的心理狀態。對此,職業指導從進校開始,闡述各專業對學生提出近3年的專業基礎知識技能與關鍵能力的要求,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樹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觀念。
(2)制定二年級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訓練。根據學生一年的學習,對本專業有更深的認識,專業思想基本穩固,對此,加強職業訓練是職業發展的關鍵,每個專業都有自身的技能要求;確定職業技能訓練項目,開展技能比賽、文化活動節等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是職業指導的關鍵。職業指導的核心之一就是讓學生形成“看家本領”,才能建立創業基礎,學校為技能的訓練提供條件,支持專業技能的發展。
(3)完善三年級學生的就業技巧,實現頂崗實習與就業的雙贏。就業技巧的獲得是靠自身的悟性,我們現行的就業制度實現“雙向選擇、自主就業”,使就業形式越來越嚴峻,就業指導讓學生明確這一現實的同時,增強學生自身的競爭力,轉變“靠天吃飯”的觀念,結合自身的特點,以偏遠地區學生的淳樸、善良、真誠感染他人,在頂崗實習之中幫助學生形成求職技巧,找到職業崗位。
關鍵能力是形成的,不是自發的,高職院校需從整體發展規劃入手全面鋪開,才能實現教育的真諦: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淀成人格。
[1]梁寧建.基礎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88.
[2]章志光.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94.
[3]唐以志.關鍵能力與職業教育的教學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00(7).
[4]徐朔.“關鍵能力”培養理念在德國的起源和發展[J].外國教育研究,2006(6).
[5]廣東省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手冊[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9.
[6]吳雪萍.培養關鍵能力:世界職業教育的新熱點[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30(6).
[7]高宏,高翔.對我國職業教育中關鍵能力研究的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6(6).
ClassNo.:G718.5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ConnotationandTrainingoftheKeyCompetenciesofGraduatesofPolytechnic
Wu Yu,Peng Zuhong,Lu Xianpeng
A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its atten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To finish this goal, the polytechnics have to consider what the key professional capacities are, which factors constra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mpetence, and how to cultivate thos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The paper proposed that polytechnics should offer a qualified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arrange the training practice and guide students to design their career planning.
polytechnic; graduates; key competencies
吳渝,副教授,羅定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教師教育。
彭祖鴻,講師,羅定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南江文化。
陸先鵬,講師,羅定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教育學,應用心理學。
1672-6758(2012)06-0042-3
G718.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