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雪松
(河南新鄉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傳統文化習俗教育調查分析
——以云南馬灑壯族為個案
鄭雪松
(河南新鄉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傳統文化習俗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以云南省馬灑為個案從文學藝術和節日文化教育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意在引起人們對傳統文化民俗的傳承、演變過程等方面研究的重視。
傳統文化;習俗;教育調查
傳統文化習俗教育對教育對象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文從文學藝術和節日文化教育兩方面對云南省馬灑的調查進行總結和闡述。
馬灑壯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但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歷史文化的流傳只能靠原始的口傳身教,老人們經常在樹蔭下、火塘邊、曬臺上,給幼輩講童話、寓言、宗教歷史和生活故事。
馬灑的孩子從出生醒世起就慢慢浸潤在童謠和兒歌中,在童謠里領略人生。當母親把小孩抱在懷里或放在自己的膝蓋上,拉著小孩的手左右不停地搖晃時就唱著“誆兒歌”:喲耶?國磨來,嫂舂碓,小的去玩耍。當小孩在廚房里等著飯吃卻被火煙熏,于是就哭了。這時候,正忙于做飯的長輩就會用壯語(音)唱道:nou bei bu fa wei,bu fa mi ba wo du ri di zui,nou nou bu fa mi dao jian……大意是勸小孩不要哭。當大人背著小孩在山上遇到大雨就用壯語(音)唱道:dui dui peng dui,dui beng ai mei wa,ai mei wa eng rao,ai mei bao rong cha。大意是下雨了,大人帶著小孩在山上未帶雨具,就到樹下躲雨,這時候小孩有些害怕,大人就勸小孩忘了恐懼。
唱童謠是馬灑兒童都會干的,而在電視還未普及之前,聽故事也是他們最大的樂趣,故事往往會激起他們的想象力,對他們的成長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馬灑,當孩子做錯了事,長輩就會講相應的故事來開導孩子,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若孩子在尊老方面有失禮現象,長輩們經常會向他(她)講《媳婦變?!返墓适?。此故事敘述一對勤勞樸實的夫妻老來得子。兒子長大娶來一個潑婦。潑婦對婆婆百般虐待。一次,婆婆要去做客,向兒媳借一件新衣穿。吃飯時,老人不小心,將新衣染上漬。兒媳強求老人賠償,老人因無法償還而哭泣。泣聲感動太白星君,太白星君送老人一套新衣還給兒媳,兒媳穿上后變成一頭牛。通常情況下,父母或其他長輩都會很隨意地講故事,如講關于“祭龍由來”的神話故事。傳說有一個壯族村寨,寨子里有龍氏三兄弟,依次為龍虎、龍彪、龍辰。連年天旱,顆粒無收,老阿米(阿媽)依龍女之言,派兒子去向龍王求情布雨。龍虎、龍彪先后被龍王殺害。龍辰扮成龍子到龍宮偷得布雨旗。搖旗布雨時,龍辰變成龍樹。龍辰變成龍樹那天是三月屬龍日。為紀念龍辰和他的兩位哥哥,老阿米帶著眾人到龍樹下殺豬祭奠,從而形成習俗。
諺語是人類智慧的一大結晶,是人們從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在馬灑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歇后語和諺語等起著重大的作用。因為,在電視普及之前,他們對于人生、社會和自然的理解大都來自歇后語和諺語。
作為馬灑壯族來說,孩子們從諺語中所獲得的知識主要是通過長輩們對他們所進行的教育中獲取的。如果一個人過于張狂時就會被別人講“天狂有雨,人狂有禍”,相反,如果一個人偶爾做錯了事,父母一方面教訓他,另一方面又讓他不要因此而膽小怕事,就會說:“老貓也會有落碗架的時候,以后注意一點就可以了”,于是孩子以后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就會仔細思量,自己實在是把握不準,就干脆去問大人。
在馬灑人看來,同樣流傳著:“人怕理,馬怕鞭,蚊蟲怕火煙”;“蠻不過理,翻不過橋”等等。
為了讓孩子多參加實踐,避免夸夸其談,長輩們就會說:“挽起褲腳才見肉”。如果有的孩子做事說話時不得要領,那長輩們就會對他說:“你這是腳癢搔頭,頭癢搔腳,把做的事情的順序顛倒了?!?/p>
德行要高尚是馬灑壯村兒童在他們成長過程長輩們對他們提出的共同要求。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的有:“有理相讓真丈夫,施惠于人莫念,受人之恩莫忘”。生活里孩子們應該處理好與鄰里的關系,因為“十人家戶,不如隔離房”。
馬灑人對小孩的家庭教育很重視,他們懂得人活在世上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特別是年幼的時候就應該多學多問,因為“火不燒不燃,人不學不懂”,“子不教不乖,理不學不懂”,而學習時就應該學透,如果一知半解就是“懂字不懂義,哭得眼睛出了血”。
上述不同的諺語是馬灑壯民對于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的經驗總結,盡管這些諺語產生的歷史悠久,但卻凝聚著思想精華和為人處世理念。
總之,對于馬灑壯族來說,童謠、故事、諺語不僅是民族文化的傳播途經和方式,也是他們文化的載體和內容。從教育的內容,途經和方式來講,孩子們通過對童謠、故事、歇后語和諺語的學習,他們將壯族文化延續下來。
節日既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民族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一個民族的心理,道德倫理、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均可從其傳統節日中觀察和研究。對于馬灑的壯族兒童來說,在他們的社會化過程中先是從父輩和長輩那兒去感知節日,享受節日,同時又將自己學到的融合于具體的活動當中。因此,節日能夠深深地植根于他們的心靈深處,并使之代代相傳,這是民族文化得以傳承、發展所依賴的慣性所形成的根本原因。
馬灑壯族的傳統節日很多,主要有“春節”、“二月節”、“清明節”、“端午節”、“六月節”、“嘗新節”、“中秋節”“冬至節”等,大多與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稻作生產密切相關。過節時,既祭神又開展各種各樣的社交和文娛活動。這種以人神共娛為特征的節日文化,是馬灑壯族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融為一體的集中表現,體現為整個壯民族在文化上的全民性和認同性。
按歷史傳統,每年要由鄉村長或隊長率領各小組長祭太陽,拜天、地、水三元,祭“竜”,祭田埂、祭老人廳、祭儂智高;各家各戶則由家長率全家老小祭拜祖宗。節日期間忌諱做農活,與此同時,開展歌舞表演,拋繡球和打磨秋等文體活動??傊?,馬灑壯族的節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小部分,一切都是與農事活動及自然界的季節變換相聯系。
每年秋收過后,馬灑壯民就開始準備如何過大年。在馬灑,過年時會送給孩子們禮物。孩子們在享受著長輩所供給的融融溫情的同時也體會到這些溫情的源泉。然而在孩子們也逃脫不了許多禁忌:臘月三十忌與外人共餐。正月初一忌掃地,忌梳頭理發,忌串門,忌摸刀動棍,就是當天食用的菜肴也必須在頭天備足;嚴禁出口罵人、教訓人和打人,否則年內容易惹事生非;不準偷懶睡覺,否則年內田埂容易塌陷;在屋內不能吹口哨,吹者家財敗散;掃地從正門口向內掃,謂之財產有入無出。正月初一至十五出門不戴斗笠,晚上不點火把,否則當年會遭火災。
二月節重要活動是到龍山祭祀龍神和在“老人廳”祭祀農神、社稷神。節日期間要忌工,青少年到野地里會餐。通過這個節日孩子們體會到了長輩們對龍神、農神、社稷神的虔誠和對生活的熱愛,他們在日后的生活中對龍神、農神、社稷神充滿敬意和感激。
每年舉行兩次嘗新節,每次嘗新節都是先祭祖宗,然后給狗吃,最后人才嘗,傳說稻谷是粘在狗尾巴上帶給壯民的。孩子們看到狗能先吃到新米時,深深體會到了長輩們富有不忘恩負義的美德,同時他們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加珍惜糧食,更加熱愛具有傳奇色彩的壯民族。
總之,馬灑壯族的節日大都圍繞稻作生產周期中的農閑時段舉行活動,孩子們通過參加節日活動掌握了農閑周期。從教育的內容,途經和方式,孩子們通過對童謠故事和諺語學習、對民族節日的體驗獲得知識和先人智慧,為自己的成長和發展打下了根基,也將民族文化傳承下去。
1.教育內容具有濃郁的本民族文化色彩。
壯族農耕文化是馬灑傳統文化習俗教育的主要內容,農耕在壯族歷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壯族傳統文化形成、發展的基礎、制約著壯族傳統文化的發展走向與特質。在馬灑,依據農耕時節所舉行的各種祭祀活動和播種儀式,都體現了本民族的農耕文化。
2.教育方式的專制性。
馬灑源于四戶壯族,早在明朝末年就形成了高、王、田、李四大姓氏家族,這四大家族的傳統文化教育以家庭為中心,遵循一套文化指令“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父慈子善”、“上行下孝”等等,具有強烈的專制性。
3.教育方法的直觀性、模仿性。
解放前,在馬灑壯族,孩子們學習知識主要是在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進行的,社會實踐過程也就成了長輩教育孩子的教學過程。日常生活中,家長在具體的場合、具體的實物面前進行言傳身教,盡可能讓下一代看得見、摸得著、練得上,在練中學、學中練,從中掌握要領,達到實際操作運用的目的。
透視馬灑傳統文化習俗教育的狀況,可以看到馬灑傳統文化習俗教育在歷史上是和政府行為無緣的,具有很強的自發性,通過家族、集體和當地的文化藝人、布摩等傳承壯族文化;以造就遵循傳統的倫理道德,有著一定的謀生技能的傳統人格為目標的。這種教育目標適應了馬灑壯族社會經濟文化形態,為馬灑村社會經濟發展、文化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楊宗亮.壯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2]云南省編寫組.云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匯編[G].1986.
[3]《馬關縣壯族志》編纂委員會.馬關縣壯族志討論稿[Z].2005,10.
[4]鄭雪松.壯族喪葬習俗的教育人類學分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ventions Education
Zheng Xuesong
The traditional conventions is of educational value to some extent,so the paper made aninvestigation about cultural customs from the aspects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the holiday culture in Masa,Yunnan province in China.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arouse the interesting in th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their process of evolution.
traditional cultural;conventions;education research
G75
A
1672-6758(2012)07-0040-2
鄭雪松,博士,講師,河南新鄉學院。
Class No.:G75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鄭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