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萍,隋艷春,鄒玉敏,馬玉梅,王淑梅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佳木斯154002)
消毒供應中心承擔著全院各臨床科室醫療器械的清洗、包裝、消毒工作,因工作量大,人員素質不齊與臨床工作方法、性質有別等諸多原因,在與各臨床科室工作銜接過程中會出現諸多問題,尤其是在與手術室器械接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尤為突出。下面將我在接收手術器械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及應對措施作總結如下。
1.1 手術室器械納入供應中心管理后雙方不當面交接器械,由供應中心清洗崗護士取同在去污醫進行清點。
1.2 手術器械在術前清點、術后交接時曾發現器械標簽和包內器械不符合、基礎器械包內的個別器械與“器械清點回執單”不符合現象。
1.3 對于貴重、易損壞的光學鏡頭。必須單獨進行處理。由于這類器械醫院購置數量少。客觀上存在著供需矛盾,在交接環節多(跟臺護士—腔鏡專管器械護士—消毒供應中心護士)的情況下,容易在反復清點中造成相互碰撞導致器械損壞。而且交接時問長,約需30 min,延長接臺手術使用等待的時間。
2.1 建立健全器械交接的各項規章制度及清洗交接的流程,根據手術量及消毒供應中心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對固定時段,交接器械時間與病房交接時段錯開。手術室在待洗器械較多的情況下,機動的先送至消毒供應中心,有效減少了消毒供應中心集中回收的壓力。同時,制定了手術室護理人員器械交接的制度,制度中規定手術室護理人員必須確保待交接器械數量與菜單相符、性能完好。不符合要求或損壞器械必須及時更換,每一包待交器械使用者必須簽名確認并注明器械包名稱,誰使用器械誰負責,落實責任到人。手術室與消毒供應中心一級質控體系加強溝通與檢查力度,使質量控制落實到人,達到持續質量改進。
2.2 加強溝通,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及措施。建立設備科、手術室、及消毒供應中心三位一體信息網,使手術器械的信息有溝通有反饋,手術科室將次日手術信息以書面的形式分別送至手術室、設備科及消毒供應中心。消毒供應中心在收到手術器械后直接通知手術室并再次與手術室核對器械,確保手術順利進行。消毒供應中心在當天15:00前仍未接收到器械時,通知設備科及手術室,必要時通知手術科室暫停或改期手術。
2.3 設計并啟用不銹鋼器械清點牌。為確保手術器械使用及清點安全,器械清點單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以往各家醫院使用的器械菜單多以紙質或橡膠片為多,這些材質的清點單遇水后或高壓后,字跡容易出現模糊或損壞,而且因頻繁更換造成很大的浪費,將手術器械的名稱及數量雕刻于該板上,不銹鋼圈固定與器械筐的一角,隨器械一并清洗、滅菌。通過啟用器械清點牌,使器械清點及打包有了明確的依據,減少了器械清點單涂改或不清,導致的安全隱患,確保了手術安全。
2.4 人力資源合理的配備,消毒供應中心護理人員合理的配備,由于手術室器械送至消毒供應中心,消毒供應中心工作量成倍的增加,應根據具體情況增加消毒供應中心人員的配備,同時加強消毒供應中心人員的彈性排班,以確保工作質量。
2.5 提高護士整體素質,加強業務培訓。手術由手術室派出有經驗護理人員到消毒供應中心授課,由于手術室的器械種類及數量較多,一次授課要將所有器械介紹完,并要求消毒供應中心老師掌握,不太可行,因此需要通過多次、多形式如多媒體的課件、實物及器械圖譜,分批、分類進行講授。利用所有可以實踐的時間,消毒供應中心器械回收人員到手術室回收器械時,手術室人員利用交接機會現場講解每一件手術器械名稱,幫助供應室人員盡快掌握。必要時通過護理部從手術室抽調部分有經驗的老護士補充消毒供應中心人員。在器械交消毒供應中心的初期,手術室應安排固定的班次,到供應室協助打包,保證器械能及時打包,不影響次日手術器械的使用。
2.6 提高手術室護理人員風險意識,護士的法律意識及自我保護的意識。分析手術器械容易出現問題的原因及如何檢查完整性,強調制度執行的重要性,特別對年輕護士,以一些慘痛的經驗教訓,來警示她們。通過總結經驗教訓,讓大家充分認識細節管理的必要性,做好每個細節,減少護理缺陷,以杜絕差錯事故的發生,減少醫療糾紛,從而減少和預防安全隱患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