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與深入,我國口譯事業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國內對口譯人才的需求大幅上升,口譯教學和培訓也因此備受重視。我國大陸現有開設外語本科專業的高校共890所,本科生總數約30,000人,其中有部分學校開設了口譯課;2006年至今,經教育部批準進行翻譯專業本科試點的高校有12所,其中設有口譯專業的4至5所,每年僅有畢業生幾十名。這與社會實際的需求量相去甚遠。
一、口譯教學硬件設施的現狀及出路
口譯是一門集聽、說、讀、寫、譯等基本語言能力與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為一體的技巧性課程,進行聽力訓練的語音設備是口譯教學中的必要手段。現在共有語音實驗室12間,其中6間用于公共外語和學生的網絡課程教學,剩下的6間用于專業英語聽力課程和口譯教學課程,其中4間教室的聽力設備是2004年由外國語學院購置的,而后在新校區搬遷中整體轉移過去,因此存在設備老舊的問題,影響口譯教學的順利進行。此外,班級的設置也不符合口譯教學的要求。理論上講,口譯教學班的人數設定應為10到15人。但目前由于教學計劃的安排與課酬的原因,口譯班學生人數一般在25人到30人,超過理論正常人數的15%。此外,“書本+磁帶(光盤)”依然是口譯教學的主要模式。第一,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設備資源,在課堂教學的時間段,模擬口譯實戰場景,把教師的講解轉化為學生的小組練習,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口譯的技巧。第二,課后的練習,要求學生在教師提供的資料上,發揮主觀能動性,查找相關領域的詞匯、背景信息和影音視頻資料,與教師的教學相呼應,構成互動式的教學模式。第三,開發反映實際口譯情景的口譯語料庫,強調具體交際情景對口譯策略的運用和口譯效果的影響;結合具體的學習目的、監督與評價體系,有效地改善口譯學習環境,拓展學習空間,有助于口譯自主學習與訓練的實現。
二、口譯教學的師資力量、學生水平
教學軟件分為教師參數和學生參數,是任何一項教學活動中的絕對主角,是對教學硬件加以全面應用以期實現教學雙方知識傳輸、技能共享教學目標的實踐主體和受益主體。師資力量薄弱是本校口譯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而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情況也不盡人意。雖然專業學生具有比較扎實的基本語言能力,但口譯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要求良好的聽力理解能力、流暢的雙語表達能力、一定的翻譯技巧和理論知識、較廣泛的百科知識、較大的詞匯量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以上這些能力的養成需要學生傾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根據學校的教學大綱,口譯課程開設的對象為本科專業外語三年級,對這些學生而言,四年的學習就是從知識點到知識面,在擴大知識面的基礎上進行精、深的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科研習慣,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但是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更多地延續高中的應試教育學習模式,因此實際的語言能力提高并不大;同時由于過多地關注英語學習而導致中文的退步,造成的后果要么是兩種語言能力一起退步,要么是英語水平提高而母語能力下降,無論哪種結果,對三年級的口譯課程的學習都是不利的。
口譯活動涉及一項專業、一門學科或一個社會領域,因此要求口譯人員對這些領域有一定的知識。但目前我們的專業和非專業英語教學直接導致了以下的結果:具有良好雙語能力的學生不懂專業知識;而具有專業知識的學生語言能力不過關。英語專業學生擅長于從整體上把握所攝入的信息,能較快地對句子、段落進行解構,從而較好地完成口譯的前期準備工作,但由于專業知識的欠缺,目的語的表達常常生澀而難懂;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對聽入信息的把握是從點到面,注意了句法結構卻忽略了信息的整體性,因而目的語的輸出雖然符合專業表達形式,卻缺乏連貫性和整體性,這是其一。其二,無論哪種專業的學生,都欠缺基本的翻譯技巧和理論知識。
針對學生的情況,筆者建議在加強對英語專業學生語言技能培訓的同時,要求學生對相關領域的知識進行學習與積累,鞏固和提高中文水平;非英語專業、對口譯有興趣和能力的學生,則可以根據學生人數和專業,相應地編班學習,在他們已有的專業基礎上,強化語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既掌握好母語又注重提高英語水平。
三、口譯教學的課程設置
口譯課程的開設應該有一定的系統性和連貫性,仲偉合在 “譯員的知識結構與口譯課程設置”一文中提出一個好的譯員的知識結構應該由三個版塊組成:譯員應該掌握的知識、雙語知識版塊、百科知識,百科知識版塊也包括譯員必須掌握的專題知識]。據此,口譯課程的設置方面應考慮同時開設以下幾組課程:培養雙語能力的“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課程”;培養翻譯知識的“百科知識課程”;培養口譯能力的“口譯技能課程”。
隨著各高校對口譯課認識的提高以及對口譯理論和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目前口譯課的教學整體上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實際的教學由于各個高校教學計劃的不同而比較混亂。我校外國語學院的語言教學體系依然沿用師范專業的課程設置,重在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而非實際運用能力。但是現在學生的培養目標已經不是傳統的師范專業和經貿專業,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上就顯得泛而不精。在口譯課程的學習中,則體現為聽力理解差,翻譯技巧缺乏,雙語表達不流暢。除開外國語學院,文學院和經濟與管理學院也開設專業英語的課程,但都是英語基礎知識課程和與專業相關的一些英語文化背景知識,與口譯教學的要求相去甚遠。
針對以上問題,口譯課程質量的好壞就要依賴于各高校《教學大綱》的制定,應該就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要求、教學原則、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測試與評估體系等問題進行具體的說明。我校在開課之初將教學的時間安排在第7學期,但由于學生面臨就業、專業八級考試、畢業論文的撰寫等壓力,導致口譯教學無法按質按量地實施。現在口譯課的開設時間改為第5、6學期,雖然回避了就業等問題與口譯學習時間上的矛盾,但另一方面又凸顯了學生由于雙語水平不足而制約其口譯技能提高的瓶頸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社會對口譯人才的需求直線上升,一個中等規模城市所需的各類各層次口譯人才一般不低于1000人。如此估算,那么全國對口譯人才的需求將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口譯人才培養任重而道遠,高校肩負著重要的任務。
在這一過程中,我校外國語學院近十年來的發展,沿用的已經不是傳統的語言教學體系的概念,而是應用外語學系的全面發展,但是無論是在教師隊伍的專業構建或是教學的內容目標和課程的設置上,迄今似乎并無具體明確的區別;對于口譯教學的定位與實踐也有待于進一步的商榷與探討。但是口譯教學的重要性卻是顯而易見的,口譯課程的開設與口譯教學的發展是今后高校語言類學科的重點方向之一,這對于提高一個學校的辦學質量、爭創教學品牌、加強學生的市場競爭力都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我校本科的口譯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作者簡介:嚴靜,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