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崇明分院,上海 021500)
標本狀態對血液檢驗結果的影響
秦建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崇明分院,上海 021500)
目前臨床上已經把血液檢驗作為診斷和反映疾病治療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其結果是診斷疾病、鑒別診斷、臨床用藥觀察的重要依據。在實際工作中,血液臨床檢驗質量控制始終貫穿于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等環節[1]。嚴格控制標本質量、減少相關因素的干擾,才能得到高質量的檢驗結果,否則,再好的儀器也得不到臨床準確、可靠的依據,從而影響疾病判斷,造成不良結果。為此,作者經過多年的工作經驗,參考相關文獻,對影響血液檢驗的標本狀態因素(溶血、黃疸和脂血)進行分析,以供探討。
溶血是臨床檢驗中最常見的一種影響因素,它能引起很多指標明顯異常。引起標本溶血的原因有很多:真空管質量不合格,負壓過大,血液流出過快,產生氣泡[2];注射器或容器內不干凈;抽血時使用的針頭過小、抽血用力過大、較長時間用止血帶、產生過多的泡沫;抽血后未取下針頭直接將血液注入容器內、混勻抗凝劑時用力過大等,有研究者主張抽血時不扎止血帶,因扎帶可造成局部淤血、缺氧、水腫、溶血等而影響檢驗結果,若確需扎帶,也不宜過緊,且不能超過1 min。溶血的干擾機制有以下三種。
1.1 血細胞中高濃度成分逸出,使測定結果增高,血細胞內濃度比血漿中濃度明顯高的物質有LDH、ACP、AST、K+,只要輕微溶血就可以對這些項目產生很大影響。另外若某些物質的血細胞內濃度低于血清濃度時,則溶血相當于血清被稀釋,重度溶血時使這些血清成分的檢測值降低,這類項目主要有Ca2+、Na+、Cl-、UA等。
1.2 血細胞成分進入血清中后因化學反應而引起其它物質的濃度改變,如溶血后紅細胞的磷脂進入血清,被血清中的磷酸酯酶水解,其結果造成血清無機磷濃度顯著增高。
1.3 血紅蛋白本身顏色對檢測的光學干擾,血紅蛋白的顏色在431 nm和555 nm波長附近能使比色、比濁法的吸光度增高,如溶血引起重氮單試劑法膽紅素測定結果明顯升高。
實際上,以上三類干擾在溶血標本中同時存在并可相互作用,因而使受影響的檢測項目更為復雜,因此,嚴格控制標本溶血是保證檢驗質量的重要方面。一般標本溶血時,對RBC計數、紅細胞比容、血紅蛋白測定、WBC計數、嗜酸性粒細胞計數等有影響,使紅細胞計數降低,溶血越嚴重,RBC計數降低越大。標本溶血對WBC分類有影響,使中性粒細胞比例明顯降低,淋巴細胞比例明顯升高,而對WBC計數無影響。標本溶血常常使血小板計數升高,其原因是電阻抗法將紅細胞碎片誤認為血小板。實際工作中應避免標本溶血,發現異常分類結果,應通過手工分類法進行復核或重新采取標本,因此手工分類法仍為WBC分類的參考方法。標本溶血時,紅細胞中含量高的成分大量進入血清。文獻報道溶血對多種成分有影響[3]。標本溶血時如AST、LDH、K+等升高,主要是由于紅細胞內含有大量這些物質而引起。有的降低如P、ALP、GGT等,主要是血紅蛋白干擾了這些物質的測定反應。因此這類標本在審核時應注明標本性質,嚴重溶血時最好是重新采集標本。
膽紅素對反應結果產生黃色化合物的比色分析影響很大,一般可以用樣本空白或兩點比色法、連續監測法來消除膽紅素對黃色結果的影響,但由于膽紅素不穩定,隨著膽紅素被氧化為膽綠素、膽褐素而變色,此時如果使用兩點法、連續監測法同樣也不能排除膽紅素對結果的干擾。此外,膽紅素作為一種還原劑對氧化反應有干擾,如氧化酶法測定Glu、三酰甘油(TG)、UA、膽固醇等,因為膽紅素可以與上述過程中H2O2分解產生的新生態氧發生反應,從而使新生態氧與氧化酶法反應中的色源物質結合減少,導致結果偏低。此時也可用雙波長法或設計樣本空白消除干擾,亦或當外觀檢查發現是黃疸血清時可先除蛋白,然后加膽紅素氧化酶預先將膽紅素氧化成較穩定的氧化產物膽褐素,可大大減低甚至消除膽紅素的干擾。對于黃疸血清標本,可導致血磷、高密度脂蛋白結果明顯偏低[4],主要原因是黃疸可干擾這些物質的測定反應。因此遇到這類血清標本應在審核時注明標本性質。
在生化檢測時,如果遇到直接膽紅素較高,總膽紅素或低密度脂蛋白呈負值時,應查看標本是否是脂血。高脂血癥患者檢測時,血紅蛋白測定和血小板計數增高。乳糜血中的乳糜成分主要為CM和VLDL,TG含量達60%以上,甚至高達90%,故采用TG濃度來表示。TG對Hb的測定也存在正干擾,當TG≥7.0 mmol/L時,Hb明顯增高,二者之間呈較強的直線相關性。因為血紅蛋白是通過光電比色法測定,乳糜血標本使透光度降低,吸光度增加,從而使血紅蛋白的測定結果假性增高,相似的實驗結果也有報道。在去乳糜后得到準確的血紅蛋白濃度。血液脂濁可散射光線,所以對吸光度一般產生正向干擾,導致某些項目如ALB、UA、總蛋白(TP)等測定結果偏高,此時即使使用兩點法或連續監測法不能排除脂血干擾。而在pH為10以上的環境中,乳糜中的TG會皂化,可使血清逐漸變清,使許多比色法測定如Ca2+、Cr、ALP、TP等結果產生負誤差,此時可以用雙波長法或設計樣本空白消除干擾。在某些實驗室用乙醚處理脂血以消除脂濁對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但是乙醚處理的脂濁標本雖然可以排除脂濁對ALT、AST、TP等指標的干擾,但是不能排除對ALB、GGT、LDH、尿素氮(BUN)、Glu、Ca2+等指標的干擾。因此遇到這類血清標本應在審核時注明標本性質。
[1]叢玉隆,鄧新立.醫學實驗室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概念與建立[J].臨床檢驗雜志,2001,19(5):305-309.
[2]張小潔,劉建芝.真空采血標本溶血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護士進修雜志,2001,16(3):180.
[3]沈伽第.溶血對臨床生物化學檢驗的干擾和影響[J].中華醫學檢驗雜志,1994,17(4):250-253.
[4]劉素蘭,梁華.膽紅素對磷烏酸鎂沉淀HDL-C的影響及消除方法探討[J].川北醫學院學報,1999,14(1):88-89.
R446.11
B學科分類代碼32011
1001-8131(2012)04-0295-01
20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