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興華
(天津市寧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天津 301500)
艾滋病病毒的職業性暴露與預防
董興華
(天津市寧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天津 301500)
醫務人員應明確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的含義,掌握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并根據實際的工作對醫務人員關于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采取預防措施。
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預防
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簡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又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這種病毒終身傳染,大量侵犯CD4T淋巴細胞后,導致該細胞功能的損害和破壞,能夠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使人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自1981年被發現以來,迄今傳播于世界各地,據世界衛生組織近期提供的有關資料表明,截止到目前,全球的HIV感染者約有3950萬人,然而我們國家自1985年首次發現首例艾滋病病人以來,到2011年9月底,報告全國HIV感染人數約74萬人[1],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42.9萬人,其中艾滋病患者16.4萬人,死亡人數8.6萬例。造成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機會大大增加,感染HIV的幾率也隨之增加,因此,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問題不容忽視,現綜述如下。
艾滋病患者和無癥狀的HIV感染者都是傳染源。其主要傳播途徑為:①性接觸傳播;②血液傳播;③母嬰垂直傳播。但日常生活的接觸一般不會感染HIV,如共用廁所、電話、公共游泳池等。
艾滋病的職業暴露是指醫務人員、警察和司法人員等從事醫療、護理等工作中,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皮膚黏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體液污染的針頭及其他銳器刺破皮膚,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況[2]。隨著艾滋病流行形勢的日益嚴重,臨床就診的艾滋病病人日益增多,醫護人員中感染HIV的機會將增加,而醫務人員所進行的是創傷性醫療操作,在臨床工作中直接、頻繁地接觸HIV患者及其體液、血液和分泌物,面臨著更大的職業暴露風險[3]。因此,醫務人員在發生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后,對其暴露感染的危險進行評估,具體判斷是否暴露及其危險性和是否預防用藥處理的根據如下。
2.1 對暴露源的評估:如果暴露源沒有HIV的檢測結果,最好做快速HIV抗體檢測。由于暴露后早期的預防是非常有效的,許多醫務人員被規定進行暴露后及時預防,但如果患者隨后被發現HIV檢測結果是陰性時,治療就中止。對所有職業暴露者來說,有時不能立即得到患者的HIV感染狀況,有一小部分也永遠不會得到;有一種情況可能發生即暴露后涉及患者來源不明,要妥善處理和丟棄銳器,及時清洗血液和其他外溢體液,標記血液標本和其他潛在傳染性機體物質,這樣會降低這種暴露風險;第二種情況是患者HIV狀況仍然不明,無法得到患者的同意從患者那里獲得HIV檢驗結果[4]。所以,在患者HIV感染狀況不明的情況下,同時進行暴露后醫務人員初步評估,決定是否進行初步HIV暴露后預防,必須考慮到所有的可得到的數據(例如,暴露的類型和嚴重性,當地HIV流行率、HIV感染患者的危險因素)。
2.2 推薦用藥方案:根據暴露級別來推薦用藥方案,暴露發生后預防開始的時間越早越好,降低體內HIV復制和消滅活病毒的機會就越好。很多專家推薦最好在暴露后1~2 h,最長不超過24 h內用藥;不過,美國CDC仍然推薦對情況嚴重的職業性暴露,即使暴露后1~2周仍應該預防用藥。有證據顯示,對有職業暴露的醫務人員進行一種或多種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的治療和管理,可大大降低HIV傳播的危險性。在醫務人員皮膚暴露HIV的一個病例對照研究中,分析發現暴露后不服用齊多夫定藥的感染機會大于服藥組(OR0.19、P=0.003),根據這項研究,暴露后預防一般認為,可以減少傳播大約80%[5]。
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中,藥物的相互作用是常見的;在接受HIV暴露后預防的患者中,藥物的不良反應也相當普遍,高達75%[6-9]事實上25%的人由于不良反應停止HIV暴露后的預防治療。總之,在選擇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方法和預防治療的不良反應的治療,必要時可以用藥替代,減少治療中斷次數。
隨著我國艾滋病疫情的發展,醫務人員因職業感染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在醫護人員中存在因照顧AIDS患者而被感染者,但報告較少。這就要求臨床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的加強[10-11],臨床醫護人員在日常的診療中從工作開始到結束的每一個過程都應該具有防護意識,并采取一整套安全防護措施,將每份標本均視為感染性標本處理,即普通性防護原則。檢查、治療和護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時,既要有熱情的服務態度,又要嚴格謹慎,嚴防銳器刺傷皮膚,避免自己皮膚黏膜與患者的體液接觸。同時防止污染后的器械損傷皮膚,避免開放性皮膚傷口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發現受傷要及時消毒清理[12]。外科醫生因手術刀損傷自己皮膚而感染HIV的也有報告。
4.1 現場處理:暴露發生后,首先要清理暴露現場,完整的皮膚暴露時,立刻用肥皂水及流動水沖洗。黏膜暴露時,立即用清水和生理鹽水沖洗。隨后根據規定程序,暴露應報告并登記,以便對患者進行恰當的評估,如果顯示有危險性,暴露的醫務人員將進行評估與治療。
4.2 隨訪:分別于暴露后的4周、8周、12周、6個月對暴露者進行HIV抗體檢測,對服用藥的毒性進行監控和處理,觀察和記錄HIV感染的早期癥狀等。由于HIV對自身及正常生活的危害性以及藥物毒副作用的影響,暴露者要經受身心兩方面的壓力,要注意飲食、休息、心理的調節并進行專門的心理干預[13]。
醫務人員發生HIV職業暴露后,是否會發生艾滋病的感染與暴露后采取的措施密切相關。一旦發生職業暴露,除應馬上進行現場緊急處理,還應及時咨詢有經驗的艾滋病醫師進行風險評估和服用抗病毒藥物進行預防治療。美國學者研究發現,醫務人員接觸HIV陽性血液后,若接受Zidovudine(疊氮胸苷)預防治療,HIV傳播危險性可降低79%[14]總之,加強職業安全知識培訓對醫務人員進行教育已被多數國家認為是減少HIV職業暴露的主要措施[15],醫護人員只有在牢固樹立職業安全意識的前提下,充分認識HIV傳播的危害性,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及消毒隔離制度,在優質完成醫護工作的同時,切實采取嚴格的隔離和防護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HIV造成的職業性感染。
[1]董國苗.醫護人員艾滋病職業暴露風險的干預策略.實用醫學雜志,2011,9(18):415-417.
[2]全國艾滋病檢測技術規范2009修訂版.2009:45-49.
[3]Harris SA,Nicolai LA.Occupational exposures in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providers and knowledgeof and compliance with universal precaution[J].Am J Infect Control,2010,38:86-94.
[4]David P,CalfeeMD.The Mount Sinai Joumal of Medicine,2006,73:852-856.
[5]Cardo DM,Culver DH,Ciesielski CA,et al.A case-control study of HIV seroconversion in health care workers after percutaneous exposur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eedlestick Surveillance Group[J].New Engl J Med Cardo D,Culverd,1997,337:1485-1490.
[6]Braitstein P,Chan K,Beardsell A,et al.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in a population-based settingJAcquirImmuneDefic Syndr,2002,29:547-548.
[7]Lee L,Henderson D.Tolerability of postexposure antiretroviral prophlaxis for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HIV[J].Drug Safety,2001,24:587-597.
[8]Puro V,De Carli G,Orchi N,et al.Short-term adverse effects from and discontinuation of antiretroviral post-exposures prophylaxis J B io I Regul Homeost Agents,2001,15:238-242.
[9]Wang S,Panlilio A,Doi P,et al.Experience of healthcare workers talking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Registry.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1,21:780-785.
[10]周立強,王麗娜,劉巖.HIV職業暴露及預防[J].河北醫藥,2008,30(11):1801.
[11]蔡奕娟.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監測分析與預防[J].現代醫院,2008,8(8):119-120.
[12]李鳳梅.對艾滋病職業暴露醫護人員的自身防護中國社區醫師[J].醫學專業,2011,20(13):281.
[13]林火仙.醫護人員艾滋病職業暴露的自我防護體會[J].國際護理雜志,2007,26(7):675-677.
[14]Landovitz RJ.Occupationaal and nonoccupational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for HIV in 2009[J].Top HIV Med 2009,17(8): 104.
[15]劉君,朱林,韓麗鳳,等.醫務人員艾滋病職業暴露危險因素評估與預防現況調查[R].中國醫院管理,2010,2:343.
R512.91
B學科分類代碼32024
1001-8131(2012)04-0311-02
201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