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麗,宋恩艷,張偉萍,王俊梅,吳倩倩
(山東省濰坊市婦幼保健院,山東濰坊261011)
整體護理是以現代護理觀念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框架,根據患者身心需要,提供適合于個人最佳的護理方案。隨著醫學模式和護理觀念的轉變,整體護理已從病房逐漸深入到手術室。手術室護士對手術患者開展整體護理,確保了護理的連續性、完整性和系統性,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手術治療,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及手術室護士的整體素質。近年來,我科對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實施手術室整體護理,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術前訪視:術前1天到病區查閱病歷,了解患者一般情況、診斷、手術名稱、麻醉方式、現病史、既往史、藥物過敏史以及術前相關檢查是否齊全。術前1天巡回護士訪視患者,由于腹腔鏡手術作為一項新開展的手術,尚未被廣大患者所接受,因此向患者講述此術式的優點及醫生選用此術式的可靠性,消除患者心中的顧慮,取得合作,主動接受手術治療。介紹手術過程、時間、麻醉方法及手術室環境以減輕對手術恐懼心理,了解患者四肢關節的功能狀況及周圍神經功能有無異常,以便術中調整體位做到心中有數,以防術中因不了解患者病情而硬性擺放體位引起骨折及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由于麻醉方法采用氣管內插管靜脈全麻,應告知患者術前10 h禁食,6 h禁飲,以免術中惡心、嘔吐,發生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也可預防術后腹脹。了解有無活動義齒及松牙,保證充足睡眠、術前更衣、不帶貴重物品進入手術室。避免化妝,因為化妝品的顏色會影響術中醫護人員對生命體征的觀察。
1.2 用物準備:準備腹腔鏡器械時要認真檢查操作鉗、操作剪、雙極電凝、電勾、子宮旋切器、沖洗器頭、超聲刀等器械性能是否良好,使用鉗夾是否自如靈活,螺母是否完好無損。避免術中因器械配備不全或出現故障而影響手術順利進行,延擱手術時間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創傷。器械檢查完畢后打包進行真空高壓消毒,鏡頭及充氣管采用低溫等離子消毒。一次性物品,藥品準備齊全。
1.3 嚴格檢查手術間的設備是否齊全、功能是否良好;檢查中心吸引器及CO2裝置,確保處于備用狀態,以備急用;調節適宜的手術間溫濕度。
1.4 術前30min由巡回護士接患者進入手術室,進手術室時給患者戴好帽子。嚴格核對患者及術前預備情況,清點隨患者帶入手術間的物品,再次向患者講明手術配合的注重事項。
2.1 建立靜脈通道前應考慮麻醉醫生用藥方便。在輸液管前端連接一個三通,三通前端連接一根50 cm的延長管。靜脈通道建立后用中單將患者雙上肢及延長管妥善固定于身體兩側,三通固定于手術臺頭端。即不影響手術醫生操作,方便麻醉醫生術中用藥,又可避免上肢過度外展損傷臂從神經。協助麻醉醫生進行麻醉誘導,手術過程中加強各項生命體征的監測,同時做好眼睛護理。
2.2 安置體位時,盡量減少患者身體的暴露,以維護患者的自尊心和減少體液的丟失。在不影響手術體位的情況下盡量滿足患者的要求。患者首先取水平仰臥位,施行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后,安置成低截石位,支腿架上墊1塊軟墊。雙下肢用彈力繃帶從遠端向近端纏繞放置在支腿架上,確保靜脈回流通暢,以防止腓總神經損傷、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在安置截石位時,應將患者臀部外移達手術床緣10 cm,有利于放置舉宮器,方便舉宮器的操作,避免因視野暴露不清楚損傷周圍組織。固定肩托以增加頭低足高位的穩定性,減輕對肢體的牽拉,避免并發癥的發生。
2.3 建立氣腹時取平臥位做腹部充氣穿刺,待穿刺針進入腹腔后,即改為低(垂)頭仰臥位。術者確定穿刺針在腹腔內才可進行充氣。巡回護士在臺下要關注氣腹針進入腹腔后再充氣;初始充氣時氣流量不宜過大,應≤2 L/min,否則易引起皮下氣腫。氣腹建立以后再將補氣量開大,同時要觀察氣腹機上顯示的腹腔內壓力。根據患者體型調節腹內壓力,偏瘦的患者一般將壓力調節到12~13 mm Hg(1mm Hg=0.133 pa),偏胖的患者一般將壓力調節到13~14mm Hg,上述壓力足以滿足手術操作空間的需要。避免腹內壓過高,最高腹內壓力不超過15mm Hg,壓力過高易發生高碳酸血癥和酸中毒。充入氣體后患者感腹脹,腹部逐漸膨隆,若充氣過速,超過1 L/min或氣體充入組織內,患者突然感到呼吸急促、嗆咳、出現青紫,應考慮空氣栓塞,要立即停止操作,給予氧氣吸入,使患者左側臥位,靜脈注射地塞米松,一般能迅速緩解癥狀[1]。另外,氣腹建立后檢查頸部及皮下是否存在皮下氣腫,一旦大面積發生皮下氣腫宜盡快結束手術或者放棄腹腔鏡手術。
2.4 婦科腹腔鏡手術常需要安置特殊的手術體位—頭低足高截石位。巡回護士在調節體位時,速度不可太快,頭部不可過低,床頭向下傾斜20°~30°。過度的頭低足高位使腹腔內臟器向膈肌的壓迫更加明顯,膈肌提高,肺部受壓,肺順應性下降,肺換氣不足,增加高碳酸血癥的發生概率,嚴重者造成心律失常[2]。時間不可太長以免引起術后頸部、結膜充血水腫。手術結束縫合皮膚之前,及時關閉充氣開關,盡量排除腹腔內殘余CO2氣體,減少殘留氣體對膈肌的刺激,避免術后肩部疼痛。術閉將截石位改為平臥位,放平下肢,動作輕柔。先放平一側下肢,5~10min后再放平另一側下肢,以免引起血流動力學的改變而造成體位性低血壓,尤其是老年患者,適當按摩患者雙下肢,以緩解下肢麻木、疼痛,促進靜脈回流。
3.1 手術結束后,全麻患者送入蘇醒間,待患者蘇醒后由巡回護士和麻醉師共同送回病房。與病房護士嚴格交接班,交待手術情況、術中用藥及輸液情況,術前帶入手術間的物品如數交接。全麻患者術后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禁飲食。
3.2 術后1天訪視患者,了解患者有無肩部疼痛,向患者解釋疼痛發生的原因,叮囑患者多翻身,盡早下床活動,以促進殘留氣體的吸收,緩解疼痛,縮短康復時間。必要時給予氧氣吸入。
整體護理是以人為本的全程護理,自始至終重視對人的護理和關懷,不再是機械被動的服務模式。通過術前訪視的患者,在手術開始前情緒比較穩定,而未經訪視的患者絕大多數表現為緊張、不安、無助,對手術缺乏信心,需經較長時間才能平靜。整體護理增加了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提高了手術室護理質量,確保手術安全,可防止接錯患者,手術部位的錯誤、輸血用藥的錯誤等,使手術配合更有針對性和預見性,使每位患者得到完整的護理。通過整體護理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了護士的綜合素質,增強了職業責任感,督促護士不斷學習和積累知識,體現護士自身工作的價值。
[1]淑貞.實用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067.
[2]黃建昭.臨床婦科腹腔鏡診療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