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人民醫院,山東 濰坊 261021)
高血壓住院患者的心理護理
陳曉燕
(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人民醫院,山東 濰坊 261021)
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對高血壓住院患者的作用。方法選擇80例高血壓住院患者進行心理護理,針對病人的年齡、文化層次等情況,采取不同的心理護理方法和技巧,結合健康教育指導,合理的飲食控制,改善病人不健康的心理行為。結果正確的心理護理使高血壓住院患者病情穩定或好轉。結論恰當的心理護理,配合積極有效的治療對高血壓住院患者的康復是安全有效的。
高血壓;心理護理;住院
高血壓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心身疾病[1]。現代醫學表明,高血壓作為一種心身疾病,社會心理因素對其發生、發展、轉歸及預后均有一定的影響[2]。因此,心理護理在高血壓的防治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下面介紹對我院80例高血壓住院患者心理護理的體會。
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通過與患者談心交流或者問卷方式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生活習慣、飲食愛好、居住環境、工作環境及社會心理因素。在不改變患者生活規律的基礎上給予患者思想、飲食、社會環境、運動鍛煉等各方面的指導,在交談中注意患者的反應、接受度以及適應程度[3]。根據臨床觀察,高血壓病的心理反應分為恐懼型、焦慮型、憂郁型、急躁型、樂觀型、麻痹型6種類型,對不同的心理反應類型做出相應的心理護理。
2.1 入院時的心理護理:高血壓患者多是在血壓突然升高,用藥物難以控制的情況下而入院的,有些可能是因為病情危急而入院,因此患者常有緊張、焦慮的心理狀態。表現為坐立不安、脾氣暴躁、說話帶有“攻擊性”和“不可忍耐性”。對于這種心理狀態的患者,護理人員要以減輕和消除患者的焦慮為目的,用安慰性語言進行心理護理,如對患者說:“你的病情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嚴重”、“你的癥狀是一般高血壓患者都有的癥狀”、“入院后你的病情已經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盡量消除患者緊張、焦慮的心理,使其安心休息。
2.2 治療中的心理護理:病情明顯好轉的患者,表現高興、欣慰,認為病情好了,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因此,容易產生不注意休息和飲食的現象,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對待這種患者,要告知高血壓防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自我護理和保健是需要長期做的事情,切不可掉以輕心。
病情恢復緩慢,沒有明顯效果的患者,心理狀態主要特征是心境悲觀、情緒低落,甚至出現抑郁自責現象。對這類患者,應多以鼓勵性語言進行心理護理。例如,用具體病例來說明,雖然高血壓是慢性病,但是經過長時間的藥物治療兼以科學的自我養生、體育鍛煉,多數患者可以控制病情,甚至完全康復。
2.3 出院時的心理護理:由于受經濟條件等諸多因素的限制,高血壓患者不可能長期住院治療。出院時,護理人員應以說明、引導和囑咐的方式進行心理護理。說明按醫囑服藥的重要性,切不可隨便用藥或不按醫囑服藥。定期進行血壓自查,建議患者參加適當的體育和娛樂活動,增加患者的自我護理知識和自我護理能力[4]。
2.4 區別對待原則:就是針對患者的年齡、文化層次等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心理護理方法和技巧,改善患者不健康的心理行為。對文化層次較高的患者,要以說明病情,介紹高血壓的防治方法為主。護理人員應以討論的方式與患者交談,解除其顧慮心理,向患者推薦適合自己的護理方法,更好地配合藥物治療。文化層次較低的患者,常具有對醫護人員的依賴心理。應以熱情安慰的心理護理方法為主,讓患者感到醫護人員在真正關心他。老年高血壓患者容易產生孤獨、被忽視的心理。因此,耐心、細致和熱情的關懷是心理護理的關鍵,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對于喪偶或失去子女的老年患者,要倍加關心和照顧,讓其感到醫護人員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消除其孤獨感。
經心理護理配合藥物治療等綜合措施,78例住院高血壓患者癥狀有明顯改善,能使血壓保持在140~120∕90~80 mmHg之間,住院期間無高血壓并發癥發生,患者遵醫行為明顯改善。我們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應細心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況,在病情允許的條件下,教會患者進行自我心理調適,保持生活規律,幫助其建立健全的人格與正常的情緒反應,會有助于高血壓住院患者的早日康復。
[1]王瑩,王金萍.老年高血壓病的心理護理及體會[J].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7,4(9):861-862.
[2]王曉平,王勝平.原發性高血壓與A型性格相關性臨床分析[J].心腦血管病防治,2009,2:150-151.
[3]陳秀蓉,呂碧鴻.高血壓患者敵意心理因素之角色探討[J].全科醫學雜志,2002,3:185.
[4]王鳳英.某高校職工高血壓患者心理狀況調查及護理對策[J].浙江醫學,2009,6:F0003-F0004.
R473.54
B學科分類代碼32071
1001-8131(2012)04-0327-01
201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