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清 虞堅爾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稱兒童多動癥、輕微腦損傷、輕微腦功能失調(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MBD)、注意缺陷障礙等[1],是發生于兒童期的精神行為障礙性疾病,其核心癥狀為注意力不集中、多動與沖動[2]。一般認為ADHD不是單一病因所致,而是多種生物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共同作用所致[3]。本文試從中醫心身醫學角度對其發病機理進行闡述。
一般地,人的身心各方面在正常生理情況下是保持陰陽平衡的。首先是陰陽對立制約,陰與陽相互對立,相互制約。其次陰陽互根互用,陽以陰為根,陽得陰助則彰;陰以陽為根,陰得陽助則顯。如此才為對立統一之一體。如古人所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人體之運動與靜止保持著一定的平衡,即動與靜的平衡。動靜相宜,在運動時是在意識控制下,有目的地積聚一定的注意力,全身為一個整體而運動;靜止時,則在意識控制下,全身皆靜。此為身之動靜。
身心皆有動靜。心之動靜亦宜動靜有常,動則心理能量釋放;靜則心理能量積聚。晝則意識動,潛意識靜;夜則意識靜,潛意識動。當然,動靜皆為相對而言,如潛意識,只要生命不息,其動亦不止。
外在表現的身體之動靜平衡為標,受意識、潛意識的控制;內在心理潛意識之動靜平衡為本,為外在動靜之原動力所在。
當然,動靜是相對地保持一定的動態平衡,當這種平衡超過一定閾值而失衡時,則會成為病理狀態。
ADHD患兒表現為動靜之失常:動而不能聚精會神,靜而不能休養生息。其意識的控制力明顯減弱,注意障礙,該運動時,無法積聚足夠的注意力,全身難以作為一體而運動,或者雖能暫時作為一體而動卻不能維持足夠的時間;該靜止時,意識對全身的控制力明顯不足而無目的地多動。如是,則ADHD病發。ADHD患兒的癥狀往往是意識無法自控的,是無意識的,有其內在潛意識的改變為基礎。
現代心理學肇始于心理動力學,心理動力學之始祖弗洛伊德提出的夢的解釋、自由聯想均與意象有密切聯系,其后的榮格更是高度強調象征性的心理意象的作用,意象的特點在于意象的象征性、使用原始邏輯、表達心理現實的精密性等[4]。
意象是潛意識的通用語言,人類用圖像思考早于用文字思考,這種原始思維類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發揮著作用。因而,意象可以用直接的或象征性的方式反映人類意識或潛意識的心理活動[5]。所以,對用文字、繪畫和音符表達的象征性意象的理解和詮釋是人類了解心靈以及進行心靈交流的必要途徑和形式[6]。
現代動力心理學認為,通過房樹人測驗、沙盤測驗等投射測驗或意象對話等方式可以了解人的潛意識沖突。而這些潛意識沖突是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反映,同時也可影響人的意識乃至身體健康,影響人體氣機、氣化。
ADHD患兒相較于非ADHD兒童,潛意識的沖突、在心理上的“自我像”可能有著獨特的特性,從而構成ADHD原型的內容。原型雖不可測,但意象可通過房樹人測驗等投射測驗、意象對話行去了解,從而可以了解人的潛意識沖突、心理上的“自我像”,找到ADHD原型的內容。
依據榮格的原型理論,原型來自于人類漫長的進化歷史中祖先經驗的積淀。即,祖先的經驗不是直接遺傳給后代的,而是通過積淀形成純粹的形式,原型是純粹的形式。原型是通過表征它的意象面顯現的[7]。這就揭示了意象的遺傳基礎。ADHD患兒有著一定的遺傳基礎,而這些遺傳基礎中就包含著原型在其中。在此基礎上加上一定的環境因素,就可導致ADHD病發。
原型理論中,人們的人格面具等表達于外的同時,“己所不欲”則被壓抑而成陰影。如此,外在表現—內在陰影組合,與中醫學陰陽學說不謀而合。外在表現—內在陰影如能保持一定的平衡則不病,而一旦失衡,該動時不能集中注意力,該靜時又不能安靜下來,全身心不能默契配合,則動靜失常而為病。通過意象,就可以去了解其失衡,從而去改善之。
意象,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意與象的論述起源于《周易·系辭上》“圣人立象以盡意”,意象思維方式和意象理論滲透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質。意象思維奠定了中醫“以象定臟”的藏象整體思維模式,形成了中醫“援物比類”的病因病機思維模式,確立了中醫“司外揣內”的診斷思維模式[8],確立了中醫“立象盡意”的辨證思維模式[9]。
中醫學則把人的精神分為神、魂、魄、意、志五個層面,歸為五行,對應五臟,隱藏于內,如《素問·宣明五氣》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而五神受內在五臟生理及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同時五神又可影響人的臟腑生理病理,藏之于內而象之于外,顯現于外而表現為諸多癥狀。中醫學藏象理論、五行學說之取象比類等基礎理論與現代心理意象理論在“象”上有一定的共通性。
中醫學從《內經》時代就重視整體觀念,強調“形神合一”,《靈樞·口問》云:“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非常重視情志致病及情志療法。現在一百多年來,西方心理學不斷發展壯大,中醫學中的心身醫學體系仍未有較大發展,繼承并發揚這些優秀傳統,是中醫學后輩們的責任。
中醫學數千年來在意象等基礎上不斷發展,而心理動力學經短短一百多年在意象等的基礎上,帶動整個心理學的發展,很快就發展到現代心理學眾多流派中最絢麗的一顆明珠,并仍有不斷發展之勢頭。可從心理動力學借鑒許多先進之處,從意象等源頭處找動力,繼承發揚,不斷創新,推動中醫學心身醫學體系的發展,為人類的衛生事業貢獻力量。
[1]黃若華.兒童多動癥早期診斷與治療[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8,14(4):387-389.
[2]蘇林雁.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診斷的臨床思考[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25(12):871-874.
[3]賈潔紅.綜合治療兒童多動癥30例臨床觀察[J].吉林醫學,2011,32(2):308-309.
[4]朱建軍,苑媛.來自東方的心理療法——意象對話心理治療[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31-67.
[5]魏源.意象交流改變人的心理[J].臺州學院學報,2003,25(2):93-96.
[6]魏源.繪畫是人們最適宜的心靈表達方式——繪畫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及其作用機理[J].醫學與哲學,2005.26(3):59-60.
[7]施春華.心靈本體的探索:神秘的原型[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51-53.
[8]呂愛平.淺議意象思維在中醫理論思維中的主導作用[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11):1639-1640.
[9]王永炎,郭蕾,孫岸弢,等.中醫意象診療模式詮釋[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3(4):2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