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蔚 汪偉 王彬 黨惠子 高峰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慢性肺心病)是由慢性肺、胸廓疾病或肺血管病變引起的肺循環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力增高,進而導致右心室肥厚、擴大,甚至發生右心衰竭的心臟病。本病是常見病、多發病,中國平均患病率為0.48%,在各種住院器質性心臟病構成中,占5%~35%不等,有明顯地域差別,病死率約為15%[1]。本病臨床呈現為穩定期與急性加重期交替出現的規律。目前現代醫學對于本病的治療優勢在于急性加重期的控制感染、糾正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處理并發癥等,而對于穩定期的治療缺乏有效方法。本研究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穩定期患者采用補肺活血化痰中藥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西醫診斷符合第三次全國肺心病專業會議修訂的慢性肺心病診斷標準,分期為穩定期,基礎疾病為慢性阻塞性肺疾?。–OPD);中醫證候符合國家技術監督局《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氣虛血瘀痰阻證;年齡45~75歲;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病例共40例,來自2010年3~12月于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呼吸科門診就診的慢性肺心病穩定期患者,采用區組隨機方法分組,每組各20例。觀察組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齡(67.35±5.75)歲,COPD病程(12.90±10.44)年;對照組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齡(66.75±8.73)歲,COPD病程(13.80±11.23)年。兩組患者入組時的人口學特征及疾病基線資料比較(中醫證候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六分鐘步行距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維持基礎疾病的治療方案(沙美特羅替卡松粉50/500ug 1吸,一天兩次,生產企業Glaxo Operations UK Limited,進口藥品注冊標準H20090242),合并低氧血癥者(末梢氧飽和度<90%)同時給予鼻導管吸氧,流量1.5~3L/min,時間12~15小時/天,目標末梢氧飽和度>90%,療程8周。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予補肺活血化痰中藥口服,選用免煎顆粒劑(江陰天江藥業有限公司統一制備),每天1劑,分2次沖服,療程8周。組方:太子參30g、黃精10g、丹參15g、川芎12g、浙貝母10g、茯苓15g、葶藶子10g、水蛭3g。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進行中醫證候量化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及六分鐘步行試驗。
1.4.1 中醫證候量化評分 觀察患者胸悶喘憋、氣短乏力、胸痛、心悸、咳嗽、咳痰、腹脹納差、口唇紫紺、下肢水腫等中醫證候。參照國家中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上述證候的量化評分標準,癥狀分級量化之輕、中、重度分別記為1、2、3分,無癥狀記為0分。
1.4.2 生活質量評分 選用蔡映云教授等對St.George呼吸疾病問卷改良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質量量表[3]進行評分。該量表包括4大類35小項:日常生活能力(飲食、睡眠、家務、娛樂等)13項、社會活動狀況(交往、友情、家庭職能、時政關心程度等)7項、抑郁心理癥狀8項、焦慮心理癥狀7項,每項按4級評分,根據質量高低依次分為1~4分,計算每類項目總分及患者生活質量總評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低。
1.4.3 六分鐘步行試驗 根據2002年美國胸科學會(ATS)《六分鐘步行試驗指南》[4],按照標準質量控制程序進行,記錄患者實際步行距離,距離越長提示患者運動耐量越大,心肺功能越好。
1.4.4 安全性指標 治療前后檢測全血細胞分析、肝腎功(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肌酐CRE)等指標變化,并記錄治療期間的不良事件。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先進行分布分析,正態分布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采用秩和檢驗。統計分析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采用雙側檢驗,P<0.05被認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評分均有改善,觀察組改善較明顯,治療前后差值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26),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穩定期患者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穩定期患者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s)
?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改善,觀察組改善較明顯,其中日常生活能力、抑郁及焦慮心理及生活質量總分方面,治療前后差值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六分鐘步行距離均有改善,觀察組改善較明顯,治療前后差值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70),見表3。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見不良反應。治療后兩組全血細胞分析(白細胞計數WBC、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計數HGB、紅細胞壓積HCT)、肝腎功(ALT、CRE)指標均無異常改變。
表2 兩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穩定期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穩定期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注:與觀察組比較,aP>0.05,b P<0.05。
?
表3 兩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穩定期患者六分鐘步行距離比較(米,±s)

表3 兩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穩定期患者六分鐘步行距離比較(米,±s)
?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重癥肺、胸、肺血管基礎疾病的晚期并發癥,其中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灾夤苎住⒎螝饽[)發展而來者占80%~90%[1]。即使在病情穩定期,患者仍存在慢性咳嗽、咳痰、喘息、乏力、胸悶、心悸、活動耐力明顯下降等臨床癥狀,尤其是活動耐力的下降導致患者無法完成進食、穿衣的基本生活需要,無法進行正常社會交往,產生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六分鐘步行試驗通過對運動耐力的檢測,反映受試者的心肺功能狀態,包括運動能力、心肺功能以及骨骼、肌肉功能和營養水平,是生命質量評估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已成為監測、評價慢性心臟病、肺病患者病情變化的簡單方便、準確可靠的綜合指標[5,6]。本研究結果說明補肺活血化痰中藥在明顯改善慢性肺心病穩定期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能有效延長六分鐘步行距離,改善患者活動耐力,從而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會活動狀況、心理癥狀等各方面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屬中醫“喘證”、“肺脹”等病范疇,其病機特點總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穩定期以氣虛、痰阻、血瘀證為主。本研究采用補肺活血化痰為治療大法,組方中太子參入心脾肺三經,可補脾益肺生津,茯苓健脾利濕,黃精歸肺脾腎三經,可養肺陰、補脾氣、益腎精,丹參、川芎、水蛭可活血祛瘀、行氣通絡,浙貝母清熱化痰,葶藶子瀉肺平喘、行水消腫。諸藥合用,共奏補脾益肺、活血通絡、化痰平喘之效?,F代藥理學研究發現,補氣藥如黃芪、太子參、茯苓等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可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保護心肌細胞,增強心肌收縮力,擴張血管,減輕心臟負荷;活血化瘀藥如丹參、水蛭等能擴張血管尤其是通過擴張外周血管和肺小動脈,降低血管阻力及肺動脈壓,減輕心臟阻力負荷,改善心功能,同時還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改善促進微循環,清除氧自由基;化痰平喘藥如浙貝母、葶藶子能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改善通氣功能,糾正缺氧,且能稀釋痰液,促進排痰[7]。全方通過多靶點、多途徑作用達到補氣活血化痰、增強機體免疫力、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組織器官缺血缺氧的目的。目前慢性肺心病的臨床研究多集中在對其原發病的治療,有關中藥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較少。本研究的病例數較少,療程較短,有待擴大病例數并延長療程,進一步深入研究。
[1]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597-1601.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54-58,77-85.
[3]蔡映云,李倬哲,方宗君.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存質量評估[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04,3(4):225-227.
[4]ATS Committee on Proficiency Standards for Clinical Pulmonary Function Laboratories.ATS statement:guidelines for the six-minute walk test[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2,166(1):111-117.
[5]張萍.6分鐘步行試驗[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7,16(3):236-237.
[6]于斌,吳楚材,馮起校.六分鐘步行試驗在肺功能評價中的應用現狀及展望[J].國際呼吸雜志,2010,30(5):314-316.
[7]沈丕安.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