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
近年來,中醫一方面憑借自身獨特的療效優勢,另一方面積極借用西方醫學領域中先進科技在繼承中不斷創新,使中醫在當今世界有了更快更全面的發展,在某些醫療領域如針灸等甚至出現了全球性的“中醫熱”。但是,在中醫的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發展的瓶頸:目前中國國內對“中醫是否科學”的質疑之聲仍未消失;國際上,中醫學仍被定義為“替代醫學與補充醫學”,中藥仍沒有取得等同于西藥的藥品地位,只能以保健品的身份出現。在這個醫藥事業發展全球化的時代,如何提高國內外消費者對中醫藥的認可,使其能夠獲得長足發展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2011年12月22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了《關于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學的根基和靈魂,是中醫藥事業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中醫藥學術創新進步的不竭源泉,也是中醫藥行業凝聚力量、振奮精神、彰顯形象的重要抓手。”筆者認為,中醫藥獨特的文化本性決定了解決中醫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遇到的諸多問題的關鍵是要從文化建設入手,構建中醫藥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人對于文化的傾向性共識與認可,這種共識與認可能形成支配人類行為的思維準則與價值取向,文化認同一旦形成,事實上也就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支配人的行為、創造、左右人的觀念的認同體系[1]。中醫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涉及生命、疾病、健康等內容的文化體系[2]。中國傳統文化以陰陽五行為核心的哲學思想、易學的思維方式、道家的養生學、儒家的倫理思想、釋家的修持之道都對中醫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因此可以說中醫從基本概念到理論、方法,從思維方式到治療手段都帶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而在西學東漸以前,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統治地位毋庸置疑,因此國人對中醫文化的認同度很高,這種較高的認同度反過來又為中醫藥的長足發展提供了極好的社會文化環境,二者之間形成一種相互促進支持的良性循環。
但近代鴉片戰爭開始后,西方的堅船利炮動搖了當時的中國人的民族優越感,并且隨著西方科學傳入中國,不僅逐漸在數學、天文學、農學等許多領域取代了中國傳統的知識體系,而且極大動搖了國人對中醫的文化認同,一直被視為中國傳統知識的典型代表的中醫藥的地位日益式微,進入困境重重的尷尬境地。近百年以來,多次出現過中醫廢存之爭就是一個例證。表面上看,這些爭論的焦點是“中醫是否科學”,但仔細研讀中醫存廢之爭的過程,不難發現,中醫藥的命運實際上是和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聯系在一起的。自從20世紀初,當整個社會思潮傾向于推崇西方文化時,不僅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受到批判和抨擊,中醫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也隨之受到各種質疑與責難。時至今日,仍難以逃脫來自上個世紀除的質疑。20世紀是西方文化與科學在中國廣泛轉播、迅速發展的100年,也是中醫藥面對挑戰的100年。早在20世紀初,以余云岫為代表的人即公開提出廢止中醫的主張,時至今日,許多不斷改頭換面、重新包裝的的“余云岫”仍在時急時徐地阻撓中醫的發展。2006年,中南大學張功耀教授指出“中醫不科學,中醫絕大部分概念和陳述沒有經驗基礎。而且提出中藥也都是些污物、異物、毒物,不但需廢醫,更需要廢藥”[3]。目前仍有部分學者認為中醫經過近兩千年的發展,用藥經驗有可取之處,屬于經驗學科范疇,可以加以保留,但中醫理論(文化)應該廢除,如“反偽科學斗士”何祚庥就明確提出“中國傳統文化有90%是糟粕,看看中醫就知道了,中醫陰陽五行理論是偽科學。”其觀點最大的特點是以文化為切入口攻擊和否定中醫藥。中醫在捍衛自身存在的正當性抗爭中,一度處處被動挨打,甚至有些狼狽不堪,究其根本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思想及文化遭到徹底否定,中醫的悲慘境遇只不過是中國文化命運的縮影。特別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深,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的加深,中醫文化的認同還面臨著由于文化全球化而帶來的的危機。
文化全球化指世界上各民族、國家或地域文化間廣泛而快速地互動的現象與歷史進程,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向全球文化系統發展的一種趨勢[4]。文化全球化意味著全球范圍內各種文化有更多的機會平等交流,融合互補,但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沖擊的機會和程度也隨之增多。以醫學文化為例: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西醫文化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就對中醫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中西醫結合的過程,不僅是科學技術層面的結合,更多的是中西醫文化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醫藥文化認同感的強弱對于中醫藥文化的存在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感強烈,那么在西醫文化的沖擊下,不但能夠存在,而且能找到新的發展、新的社會定位,煥發出新的生機。但是,如果沒有強烈的文化認同,那么在西醫文化的沖擊下,中醫藥文化在和西醫文化的融合中,很容易迷失自己。
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中,中醫文化認同的構建尤其要注意“文化霸權主義”對自身的消殫作用。文化霸權主義是指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憑借自己經濟、政治優勢,通過文化滲透的方式,竭力推銷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企圖削弱和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強權政治的思想。理論上來看,文化全球化可以使各民族文化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影響、合作互動,使文化的共性得到發展,而且具有共性的文化樣式推廣到全球并不意味著抹殺各種異質文化的個性,因為只有個性文化的存在,共性文化才有生存的載體和基礎。照此看來,文化全球化對于中醫文化的發展應該是一個機遇,一方面它有利于中醫文化吸納多元文化中的精華、促進自身的創新性發展,另一方面文化全球化給中醫文化提供了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可能性。但在現實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推廣自身價值觀、確保自身意識形態安全,在文化全球化過程中憑借其經濟與科技上的強大手段,積極謀取文化的主導權,導致各國的民族文化在西方強勢文化的擴張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同化”或者“弱化”的困境。中醫文化也難以擺脫這種“文化霸權主義”的影響,出現文化認同危機。眾所周知,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化模式,首先是謀求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在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和過程中,再不遺余力地把西方國家所謂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觀念推向全球,最終導致全球化過程帶有明顯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性。表現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積極向欠發達地區推銷其精神文化產品和價值觀,傳播資本主義的世俗生活方式和典型的實用主義價值觀念,力圖使處于非西方文化影響下的民眾直接或間接地認同西方的價值觀,轉而懷疑和否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在這種趨勢中,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又為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目前網絡傳播所載送的西方文化產品和價值觀念,正在動搖著人們既有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進而造成人們精神困惑,消弱其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3“發掘、重構、輸出”三步走的中醫文化認同構建策略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醫文化的發展和創新需要根據全球各種因素的變遷不斷調整。
首先需要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利用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積極發掘出中醫文化中的優勢,對中醫文化的特色進行批判性認同,要在同各種外來文化的交流中,正視外來文化的沖擊,正視外來文化的優點。通過人類文明發展史可知,各種文化之間是可以相互交叉、滲透的,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有可能會產生出創新的火花。在當今醫學文化中占優勢地位的西醫文化正是在借助多種文化、多種學科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取得最多成就的,因此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構建中醫文化認同,也需要和各種外來文化交流。 著名中醫鄧鐵濤曾說:“要想完成中醫藥學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發展,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不采用多學科的最新成果是無法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中醫之振興,有賴于新技術革命。”可見,結合多種文化的優秀成果特別是西醫文化中的優秀成果來發展中醫、構建中醫文化,是中醫文化的一種新的發展趨勢,也將為中醫事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力。但是,在借鑒和融合外來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在遵循中醫自身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借鑒和融合,對于來外文化必須徹底分析并且要適度引入,如果盲目照搬,為了得到認同而拔苗助長,反而會導致中醫文化變得不倫不類、不中不西,更談不上對其認同的形成。
其次,要在理解、寬容外來文化的基礎上重構中醫文化,使中醫文化與時代的要求、社會的要求、全球化的要求相適應,唯有如此才能使中醫文化在深層次上得到全面發展以及世界范圍的認同。應該看到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醫文化強調“治未病”的理念與醫學模式的未來發展趨勢之間是相互關照、相互吻合的,這不僅預示著中醫文化與時代的要求、社會的要求、全球化的要求相適應,也是在世界范圍內中醫文化認同得以構架的重要基礎。現代醫學模式經歷了生物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模式,隨著醫學的發展,現代醫學模式即將進入一種更為先進的科學的醫學模式,即“病人開展的自我保健和預防)與被動(醫生開展的診斷和治療)相結合的新世紀醫學模式[5]”。中醫文化中許多優勢特色正是未來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所擅長的預防、養生以及辨證施治、整體觀與天人合一等理論和實踐,都將是未來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經典《黃帝內經》把中醫分為針、灸、砭、藥與導引幾個部分組成,其中導引醫學屬于內源性醫學,它特有的呼吸運動、肢體運動與自我穴位按摩于一身,它是未來醫學精粹中一個科學、實用組成部分[6]。”中醫文化完全可以順應未來醫學模式的要求,使自身的文化認同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正如衛生部長陳竺所言“用現代生物學手段,用中醫原始和質樸的、講究整體、注重變化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證施治理念來研究亞健康以及慢性復雜性疾病,是東西方兩種認知力量的匯聚,是現代醫學向更高境界提升和發展的一種必然性趨勢”。
最后, 積極輸出中醫文化。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世界上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聯系越來越多,因此各個民族都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文化的多元性需要相互補充、相互呼應,因此可以通過積極輸出中醫文化,在更大范圍內構建和中醫文化認同,使中醫文化成為世界文化體系中重要的一份文化資源。當然,中醫文化認同在世界范圍內的輸出和建立需要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據文獻記載,從公元5、6世紀起,中醫文化逐漸傳播到日本、印度、朝鮮、越南、阿拉伯等地區,這是中醫文化得到世界認同的第一次活躍期,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中醫文化再次走向世界,在這次活躍期中,中醫文化憑借其中的針灸文化作為排頭兵迅速傳播到世界140個國家和地區,開始謀求世界范圍的文化認同,這是一個前景看好,但也面臨諸多挑戰、任重道遠的過程。中醫文化博大精深,其基本知識難以在短期內被各國公眾所了解,是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構建中醫文化認同的困難之一。在加上國內外的中醫藥醫療市場上存在魚龍混雜、管理不嚴的現狀,一些因為缺乏中醫基本知識而導致的偶然事故,往往被西方政府及其媒體過度宣傳,給中醫文化的認同構建帶來惡劣的影響。這種情況要求中醫藥要能夠更加積極的“走出去”,實際上,到目前為止,中國有關政府部門和民間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關于中醫藥的英文版網站,向國際宣傳中醫藥的力度嚴重不足[7]。顯然在積極整合國內相關資源的基礎上,推動中醫文化的國際傳播,擴大中醫文化的國際交流,是提高中醫文化的必由之路。具體措施包括:翻譯中醫古典文獻中的經典著作,并通過發行外文版的雜志、創辦外文版的網站,向世界各國和地區傳播中醫文化的核心理念;注重政府與國際組織間的交流,讓行政力量在中醫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發揮更多的作用;繼續擴大國外的正規中醫教育和中醫醫療活動,通過扎實的療效為中醫文化的認同提供土壤,等等。
總之,人的文化活動往往是受到已經形成的認同支配的,某種文化能否存在存在并發展,往往也取決于是否具備對其的文化認同。當人們認為一種文化有其存在的意義、有進一步發展的必要,那么人們就會有足夠的動機去保留、改進、發展這種文化;相反,如果人們認為一種文化沒有存在的意義和現實需要,那么這種文化的喪鐘也就必然被敲響。可見,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醫藥的發展能否走向世界,關鍵在于是否能夠建立對其的文化認同,因此可通過“發掘、重構、輸出”三步走的策略提高世界對中醫文化的認同。
參考文獻
[1] 鄭曉云.文化認同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10.
[2] 何其靈.對中醫文化研究現狀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2001,22(6):36-37.
[3] 張功耀.告別中醫中藥[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6,27(4):14-17.
[4] 魏海香.對文化全球化及其相關概念的考察與辨析[J].新視野,2008,(5):70-72.
[7] 董志林.中醫藥在海外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藥研究與信息,2005,7(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