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梅 溫元云 曹運迪
通訊作者:曹運迪(1972- ),醫學學士,云南龍俊太極研究會教練,中國武術四段,國家武術二級裁判。研究方向:太極拳,武術器械。E-mail:caoyund@sohu.com;溫元云(1963- ),云南龍俊太極研究會會長,中國武術六段,昆明市武協常委,國家武術一級裁判。研究方向:極拳,鄒家拳,武術器械。E-mail:candias@126.com。曹運迪、溫元云并列本文通訊作者。
當前,太極拳作為強身健體的新寵,學習人群遍布世界各地,但對于其他國家的人來說,要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來領悟太極文化的精髓,顯得困難重重,所以,太極拳的外宣翻譯勢在必行,只有做好這一工作,才能使更多的人真正懂得尊重、欣賞太極拳,使其以強勁姿態屹立于民族之林。
“語言是文化的符號,好比鏡子或影集,不同民族的語言反映和記錄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風貌。[1]”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支脈,太極拳把語言與文化這種密不可分的關系體現得淋漓盡致,使它的外宣翻譯顯得內涵豐富,充滿挑戰。
首先,太極拳“是以儒道家思想為基礎,結合古代導引吐納術、陰陽學說、中醫經絡學說等所創立的拳術”[2],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被體現到各種獨到的言說之中。例如,“不可有力,不可無力,折其中而已”,這一用力原則正是儒家中庸之道的運用;“立身中正頂頭懸,腹內松靜氣騰然”,這一起勢口訣正是老莊虛境學說的物化;“以慢生柔,以勻求活,柔極生剛,剛柔相濟”,這一運動特點與中醫“入靜”的養生之道不謀而合。至于“借力打力”、“一動無有不動”、“四兩撥千斤”等拳理無一不是中華文化的長期沉淀與精髓體現。
其次,除了凝聚文化的各種言說外,太極拳里更具大量有國俗語義特點的詞語。“國俗語義是語義民族性的一種表現,它反映使用該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和民情風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3]這類詞在太極拳基本概念和拳式名稱里最為突出。例如,“太極”本是中華文化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太極拳之所以稱謂為‘太極’,無非就是通過‘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的修練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太極狀態。[4]”再如,太極拳概念“八門五步”是按“八卦五行”的區分和變化規律通過取類比象進行推演而出的功法,“八卦”正是中國古代象征意義符號,而“五行”則是中國古代物質觀。此外,醫拳同源,中醫概念“陰陽、精、氣、神、意、虛、實”等也是太極拳的基本術語,而太極拳里的“巨闕、命門、丹田”等穴位也正是中醫經絡學里的名稱。至于拳式里的國俗語義詞更是不勝枚舉。例如,“攬扎衣”反映著明朝男子撩衣應戰、沉著冷靜之英姿;“玉女穿梭”使人聯想到古代美女翩翩之舞動;“青龍出水”里的“青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四象之一,“金雞獨立”里的“金雞”則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神鳥。還有“金剛搗碓、五龍捧圣、老君煉丹、仙人過街、丹鳳朝陽”等,它們無一不在凸顯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審美。
綜上所述,太極拳用身體技能來展現中華民族的生命智慧和哲學思想,它的文化歸屬性造成了其語言的獨特性,很多言說和概念名稱在西方文化和語言里屬于空缺,它們正是太極拳外宣翻譯中的難點所在。
外宣翻譯是指將漢語譯為外語(這里指英語),以外國人為對象,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以宣傳中國為目的的翻譯。基于外宣翻譯的這一所指和太極拳翻譯的難點所在,筆者認為太極拳的外宣翻譯應重視三點。
優秀的譯語應力求與原語達到最貼近的自然對等,這種對等既是語意也是文化風格的對等,所以,在翻譯中應重視對原語文化的保留,外宣翻譯宣傳的是中國,所以中國的文化應用中國的聲音或符號來傳播。
太極拳孕育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在進行英譯時,不能為了“走出去”而一味附會英語。例如,為了回避解釋的繁瑣,把 “手揮琵琶”譯為“Play the Guitar”,“金雞獨立”譯為“Rooster Stands on One Leg”,這種簡單處理犧牲了中華文化內涵,也是對外國人的誤導。為了守護這一拳種的民族特色,可以借助直接轉換和拼音等方式進行翻譯。例如,把“以靜制動”譯為“the Static against the Dynamic”,“提手”譯為“Lift the Hands”,“斜飛勢” 譯為“Diagonal Flying Posture”等,就是漢語到英語的一種直接轉化,它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語的內容和形式,能把太極拳的韻味原汁原味地呈現給譯語讀者。再如,把“太極”、“八卦”、“陰陽”等譯為“Taiji”,“Bagua”,“YinYang”,“巨闕、命門、腰眼、丹田”等穴位譯為“Juque,Mingmen,Yaoyan,Dantian”等,就是通過借用拼音來處理“不可譯”的詞語,這種注音法雖非最有效,卻能使譯語顯得易記易寫又能保留原語完整信息。還如,把“單鞭” 譯為“Single Bian”,“手揮琵琶”譯為“Play the Pipa”,“氣沉丹田”譯為“Sink Your Breath to the Dantian”等,就是英語加拼音的義音混譯,這種譯法可用于部分與英語吻合,部分又與英語不等值的太極拳詞語,一定程度上能促進漢語步入英語外來詞的行列并維護太極拳術語的原始氣質與色調。
以上“守護式”翻譯可以使譯語讀者在學習太極拳的同時領略中國文化的玄妙,而這些由文化元素與語言概念共同建立起的“中式話語”可以幫助太極拳語言在世界話語權中占有一席之地。
太極拳英譯的對象主要是西方愛好者,他們渴望更多的了解太極拳,但受西方思維和語言習慣等的影響,又可能因為不精通漢語或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中式化”的譯語對他們而言難免顯得晦澀難懂。所以,在進行太極拳的外宣翻譯時,應明確翻譯的對象不是中國人而是外國人,本著“受眾內外有別”的理念進行“變通式”翻譯。變則通,變通策略就是對太極拳原語做一些非原則性的變動。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使很多太極拳語言無法進行字對字,詞對詞的直譯,音譯又難以見詞明意,對于它們,只能根據原語大意,使用為譯語讀者所喜聞樂道的語言進行轉化。例如,“兩,斤”是中國重量單位,無論直譯或音譯都無法實現有效的語言轉化,所以,根據以小力勝大力的基本含義,把“四兩撥千斤”意譯為“the Minor Force Winning Energetically”更顯簡潔明快。“十字手”的“十”具有象形含義,用“Cross”把它譯為“Cross Hands”比用“ten”或拼音“shi”更顯直觀形象。利用意譯,雖只能保持原語內容,不能保持原語形式,但譯文可以避免冗長費解或引起歧義。此外,受文言特點的影響,太極拳語言崇尚古雅,行文簡練,遣詞造句中常有很多省略。翻譯時,必須還原原語中的隱潛信息,通過適當增補詞語,使譯語讀者產生與原語讀者大致相同的閱讀感受。例如,把“撇身捶”譯為“Turn and Punch”,“左蹬腿”譯為“Kick with the Left Hands”是分別通過增補“and”和“with”來滿足譯語語法結構的需要;把太極拳式“活膝扣足”和太極劍式“左右平帶”譯為“Keep the Knees Flexible and the Feet Solid on the Ground”和“Draw with the Flat Sword Left and Right”則是增加了原語中暗含或不需明說的語義;把“如封似閉”譯為“Pull Back then Push, as if to Close”,“云手”譯為“Move the Hands Like Clouds”則是出于修辭需要進行的增補。另外,太極拳語言里有很多形象表達法和獨特的文化概念,在翻譯時,應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注釋,這種補償性處理的關鍵在于把原語神韻直接融入譯文。例如,“懸頂正容” 譯為“Push the Head up; Be Calm and Natural”,通過“Be Calm and Natural”對“懸、正”概念進行了注解;“海底針”,“金剛搗碓”分別譯為“Needle at the Bottom of the Sea —Using Fingers Like Needles to Spear the Opponent’s Crotch”,“Buddha's Warrior Attendant Pound Mortar —Stamp Foot and Hammer Fist”,這種譯法能生動展示這些招式的內涵和特點,使西方讀者既能明白動作的形式,也能體會動作的內涵。
以上“變通”式翻譯通過化隱為顯,變模糊為清晰,保障譯語更能貼近外國受眾的思維習慣與語言表達習慣,增強了可讀性。
翻譯是一項艱巨的勞動。除了具備語言與知識基本功,懂得翻譯理論,經常進行實踐并熟悉語言間的文化差異外,作為譯者,還必須具備刻苦的鉆研精神和嚴肅的工作態度,這也是從事外宣翻譯的譯者必備的品質。
太極拳流派眾多,流派之間對運動特點、姿勢要求、用勁發力等都有獨到理解與說法。所以,在做翻譯時,譯者腦海里一定要清楚翻譯對象的流派,此外,耐人尋味的太極拳語言也需譯者的細細揣摩。例如,太極拳術語里存在大量一詞多義現象,“意義的分項缺少固定的標準,粗細難定”[5]。以“虛實”為例,它們既可表示實戰中的“虛”“實”部位,也可表示負擔身體重量較多的腿為實,反之為虛,根據不同情況,這組概念可譯為“empty,full”也可譯為“weight-free,weight-supporting”等。再如,因為動作重點的不同,太極拳里的“掌”也有不同的語義轉換:分掌separate palm,抱掌hold-ball gesture,推掌push hands等,對于這些有多重內涵的詞語,“翻譯時應根據具體語境采用適當詞語,切忌一概而論。”[6]
總之,為做好太極拳的外宣翻譯,譯者在翻譯前要能不辭辛勞,查找根據,充分領會原語含義,否則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就匆忙下筆或開口,很可能會陷入各種翻譯誤區,直接影響太極拳知識的對外傳播。
做好太極拳的外宣翻譯是促進其國際化發展的保障,在翻譯過程中既要善于保留其獨有的中華文化特色,又要從外國讀者的立場出發,盡量確保譯文通俗易懂,“更要在開口或下筆前勤查多問,不畏難,不草率。”[7]當然,太極拳翻譯工作有待深研,在此過程中,約定俗成的原則很重要,對于一些慣用譯語不要輕易改動。有關部門還可通力協作,組織學術力量對太極拳翻譯的情況進行收集、整理,編寫相關的翻譯辭典等,對太極拳語言的翻譯進行規范引導,使其逐步走上正軌。
參考文獻
[1] 刑福義.文化語言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1.
[2] 易鵬.太極拳的哲學闡釋[J].體育文化導刊,2011,(8):122-124.
[3] 吳有富.國俗語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1.
[4] 石如平.王宗岳《太極拳論》的中庸思想觀辨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2,(1):111-115.
[5] 趙麗梅.從翻譯適應選擇論看中醫術語“同字異譯”之現象[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6):852-854.
[6] 趙麗梅.淺析中醫英語翻譯障礙[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30(4):426-428.
[7] 趙麗梅.從外宣翻譯的特殊性看中醫英譯[J].環球中醫藥,2011,4(6):478-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