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偉, 杜靜華, 孫麗男
(河北省承德市中醫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脊髓栓系綜合征常見原因有終絲異常增粗肥大、先天性椎管發育不全、脊髓脊膜膨出或脂肪瘤型脊髓脊膜膨出、成人隱性椎管閉合不全、脊髓縱裂等。脊髓栓系低位固定,脊髓遠端受到牽拉及壓迫,造成脊髓與脊神經缺血、缺氧及退行性變[1],從而造成上位神經元病變,腰骶髓氧化及代謝受損是本病的病理基礎。
患者,男,16歲,于2011年5月22日11:00收住院,主因:“腰部腫塊16年,逐漸增大并反復破潰10年,伴右下肢肌肉萎縮1年”。患者訴:右下肢時有無力感,右小腿變細,排尿時等待時間變長。腰4-5處可見3×4cm2,以破潰,有淡黃色液體溢出,右小腿肌肉萎縮,肌力減弱。核磁共振檢查示:腰骶椎裂、脊膜膨出、脊髓栓系。5月23日在連續硬膜外麻醉下行“脊膜膨出、脊髓栓系綜合癥松解術”。術后給予一級護理2d、14d二級護理;心電、血氧飽和度監測、吸氧2L/min 24h;留置導尿2d;腰部引流管48h;抗炎、補液治療。6月7日拆線,手術切口愈合良好,病人雙下肢感覺及運動功能正常,排尿等待時間無改變,6月8日痊愈出院。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鼓勵病人家屬與病人多交流,幫助病人緩解壓力,護士運用良好的溝通技巧與病人溝通,獲知病人焦慮、顧慮原因,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情緒穩定,待手術。
2.1.2 訓練病人正確翻身、床上使用便器及術后功能鍛煉的方法,以適應術后需要。
2.1.3 術區備皮,術前1d進行清洗術區皮膚,剃毛。清洗后及術日晨進行皮膚消毒,無菌巾包扎。
2.1.4 術前晚,為病人提供安靜、舒適、溫馨的休息環境,利于病人睡眠。必要時遵醫囑口服安定。保證病人充足睡眠。
2.2 術后護理
2.2.1 體位:臥硬板床,術后6h內平臥位,6h后給予“板狀”翻身,即保持軀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扭轉或屈曲。
2.2.2 預防壓瘡:6h內可以單手按摩受壓部位,動作輕柔。6h后可以板狀翻身,清潔皮膚,按摩受壓部位。
2.2.3 觀察并記錄病情變化:觀察病人下肢皮膚的顏色、溫度和感覺及運動恢復情況。注意引流液的顏色、量和性質。若出血、滲液量增多或疼痛加劇,下肢感覺、運動障礙加重,通知醫生處理。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2.2.4 切口:觀察手術切口敷料有無滲液,注意滲液的性質、量、顏色,滲濕后及時更換敷料。
2.2.5 飲食:術后能進食時,飲食宜營養豐富,如蔬菜、蛋類、豆制品、水果、魚湯、瘦肉等,忌食生冷、辛辣、滋膩之品。
2.2.6 功能鍛煉:術后早期的伸縮肢體鍛煉,可以有效預防粘連,防止再栓系[2],術后第3天進行腰背肌鍛煉,采用五點支撐法,每日3-4次,每次15-20次數;術后第5天進行直腿抬高練習,每日3-4次,每次15-20次數。每日逐漸增加活動量,以不疲勞為原則。術后第15天,戴腰圍離床適當活動。
“脊椎裂、腦脊膜彭出、脊髓栓系綜合癥”,此種病圍手術期的護理,教科書《外科護理學》中沒有記載,依據《外科護理學》中腰腿痛及頸肩痛病人的護理章節、《脊柱外科學》,術前討論制定本護理方案,術前運用較好的溝通技巧,緩解病人心理壓力,解除顧慮,幫助病人樹立了戰勝疾病的信心。皮膚準備充分,減少術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術前在護士的指導下病人掌握了術后翻身、應用便器及功能鍛煉的方法,利于術后康復。術后板狀翻身,防止不正確的翻身所造成的脊柱及神經受損。按時做好皮膚護理,未發生壓瘡。術后中醫觀點為:經絡不通、氣血阻滯。給予活血化瘀,行氣消散的飲食,促進愈合。密切觀察病情,做好引流管護理,預防了并發癥。正確的進行了功能鍛煉,預防了肌肉萎縮及神經根粘連。通過上述護理措施,病人術后沒有發生并發癥,手術切口愈合良好,雙下肢感覺、運動功能正常。排尿等待時間無改變,已教會病人排尿功能訓練。
[1]周云風.小兒脊髓栓系綜合癥的圍手術期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 ,2008,5(10):39.
[2]王桂芝,周玉平.繩景亞 應用顯微外科技術治療脊髓栓系綜合癥病人的護理[J].護理研究,2003,1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