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全省新型墻體材料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新型墻體材料生產和應用向節能、節地、利廢、環保、綠色方向發展,全面提升新型墻體材料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依據國家產業政策和河南省新型墻材發展現狀、資源配置等情況,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印發了《河南省新型墻體材料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豫建墻〔2011〕21 號)。
《意見》強調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十一五”期間,河南省新型墻材產業發展迅速,截止2010年底,全省規模以上新型墻材生產企業達1500余家,產能超過800億塊標磚,形成了磚、板、塊品種較為齊全的生產體系,新型墻材在縣級以上城市的應用比例達到96%,在農村的應用比例超過30%,在保護耕地、節約能源、節能減排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新型墻材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產品結構不夠合理,磚、板、塊比例為87.5:1.5:11,承重類墻體材料過剩,磚類產品所占比重過大,產品檔次偏低;產業結構不夠合理,企業生產規模偏小,大型骨干企業少,生產集中度不高,自主研發能力不強,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較為普遍;產能布局不夠合理,大中城市周邊多,農村和鄉鎮少。因此,進一步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檔次,推動產業升級,已成為順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全省新型墻材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必須抓緊抓好。
《意見》明確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加快新型城鎮化和促進建筑業現代化,堅持集約化、規模化、規范化發展,加快培育高成長性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壯大重點骨干企業,大力發展高品質、高附加值、多功能的新型墻材,深入推進新型墻材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我省新型墻材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和競爭能力。
基本原則:①規劃指導與因地制宜并重。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引導產業調整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鼓勵資源相對豐富地區,建設新型墻材生產基地或有特色的產業集群,建立跨區域市場供應幅射網絡;在資源貧乏地區,立足本地市場需求建立多元化生產供應體系;②轉型升級與淘汰落后并舉。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提升產品檔次和質量,做大生產規模。重點扶持培育骨干企業,支持引進、開發和應用先進的生產工藝、技術裝備,提升新型墻材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加強行業協調管理,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杜絕盲目擴建與低水平重復建設,騰出更多發展空間;③節能環保與適應市場并行。大力發展適應現代建筑體系要求的輕質、保溫、隔音、多功能、部品化的復合型墻體材料,重點發展綠色建筑墻材。提高煤矸石、粉煤灰、爐渣、尾礦渣的綜合利用效率和水平,著力推進脫硫石膏、污泥、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
《意見》科學制定了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目標和具體任務。
總體目標:
——產業生產規模化:推動企業組織結構由小弱散向規模化轉變,形成以大中型企業為主的生產格局,提高產業集中度,年產能1億標塊以上企業占總數的50%以上。
——產品結構合理化:墻體材料產品中輕質、高強、多功能且便于機械化施工的新型墻材占50%以上,板、塊類企業產能占企業總產能的40%以上,綠色環保具有復合保溫功能的新型墻材得到快速發展。
——技術裝備現代化:新型墻材企業逐步實現裝備大型化、自動化,工藝技術水平明顯提升,規模以上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水平進入國內先進行列。
——發展應用規范:新型墻材產品和工程應用技術標準、設計圖集進一步完善,新建企業準入標準和審批程序進一步規范,新型墻材生產、流通、應用監管進一步加強,產業發展規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進一步強化,推動新型墻材產業規范化、規模化發展。
具體任務:
——新型墻材產量年均增長5%~6%,2015年底全省新型墻材產量達到450億標塊,占墻體材料總量的95%,其中非黏土或以利廢為主要原料的新墻材390億塊以上,占總量比例87%以上。
——重點培育100家非黏土類新型墻材骨干示范企業,鼓勵和支持優勢企業跨區域并購和重組,加快培育大型企業集團,培育一批在省內外有影響的名優產品和知名品牌,全行業平均達產率達到80%以上。
——燒結磚類要以工礦業廢渣或污泥、頁巖為原料,利用率達到80%以上,采用隧道窯焙燒、窯爐余熱干燥工藝;現有企業要強化對原料精細處理、混合工藝的技術改造,新建企業單線年生產能力大于6000萬塊標磚,采用60型以上擠出機,窯體斷面4.6米以上,自動計量配料、隧道窯一次碼燒、硬塑或半硬塑真空擠出成型工藝。
——蒸壓磚類企業單線年生產能力大于6000萬塊標磚、總生產能力大于1億塊標磚,采用計算機配料技術,均化設備采用間歇強制式攪拌機、連續式消化裝置;采用大型全自動液壓成型磚機,1.0 MPa以上壓力的蒸汽養護工藝技術。
——積極發展采用機械化生產的利廢節能輕質內隔墻板、外墻復合保溫板、帶裝飾面的裝配式墻板。新建項目年生產規模達到條板類產品在15萬m2以上,復合板類產品在20萬m2以上,薄板類在1000萬m2以上。
——重點發展混凝土復合保溫砌塊,單線年生產能力大于15萬m2,采用全自動生產設備,計算機配料,非自然養護工藝技術;蒸壓加氣混凝土類砌塊單線年生產能力大于20萬m3,采用六面切割和1.0 MPa以上壓力的蒸汽養護,養護恒溫不低于6 h的工藝技術。
——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按照發揮優勢、因地制宜的原則,在資源相對豐富地區和中心城市,布局建設輻射周邊的新型墻材集約化生產基地;在資源貧乏地區,建立滿足本地市場需求的多元化生產體系。以平頂山、焦作、鶴壁、三門峽、永城、新密等煤炭產地為重點,建設煤矸石燒結多孔磚生產基地;以洛陽、三門峽等地大型火電、煤化工生產企業為依托,建設粉煤灰蒸壓磚生產基地;發揮鄭州市區域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建設輻射中小城市的蒸壓加氣塊生產基地;支持工業廢渣資源貧乏,但頁巖資源豐富的地區,適當發展頁巖燒結多孔(空心)磚。資源相對貧乏的平原地區,應積極發展混凝土砌塊,大力推進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鼓勵骨干生產企業在沒有資源的地區建立銷售網絡,保障市場供應,實現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加強省級企業研發、培訓中心建設。立足地區資源優勢,依托大型新型墻材骨干企業,聯合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建立煤矸石燒結磚、粉煤灰蒸壓磚、蒸壓加氣塊等省級企業研發培訓中心,構筑區域性創新服務體系,支持組織實施一批技術攻關項目,加強技術創新,加快產品升級,加大培訓力度,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的普及應用,解決制約新型墻材生產和應用的熱點難點問題。
——支持發展新型墻材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蒸壓粉煤灰磚液壓成型全自動成套生產裝備、板材全自動成套生產裝備、燒結類碼坯、分坯機器人和高效節能窯爐,以及高精度進料控制、溫度控制和計量控制系統,支持以建筑垃圾、尾礦等為骨料的新型墻材的研發和應用技術研究,重點推廣新型墻材的專用砌筑砂漿等配套材料。
《意見》強調,通過抓規劃引導,有序推進產業升級;抓科技創新,保障產業健康發展;抓行業監管,增強企業發展內力;抓宣傳推介,營造行業發展環境作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