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玲, 韓云山, 魏月娟
中北大學理學院土木系(030051)
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課,涉及本專業學生從事工程設計、施工、管理所必須具備的專業技術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課程特點:應用性強,概念多、公式多、符號多、難點多,同時,工程中不斷出現新問題,新理論和新方法,許多問題至今尚不能解決,加上行業設計規范的約束、公式的經驗性和問題的多解性,給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學習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1]。
如何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采用靈活多樣的講授方法,是這幾年來一直探索的目標。本學期借鑒我校大學物理教學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土木工程專業08級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的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學生提問”這一新的教學環節。實踐表明這一作法效果很好,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考試成績也明顯好于往屆。
以前,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在本學期《混凝土結構設計》的課堂教改實踐中實行了“學生提問”的教學環節。做法是:學期開學第一堂課給每位學生發放一張A4紙 (提問紙),每次課給學生預留10~20 min時間,由學生自由支配,看書、小范圍交流都可以,但要求每位學生下課前將存疑的問題寫到A4紙上上交教師,下一周上課時教師把對每位學生所提問題的簡答返還給學生,如此循環直至結課。學生問教師答,一學期共收發9次提問紙,兩個班72人,共提出六百多道問題(含相同問題)。實踐表明,這一作法很受學生歡迎。很多學生從不愛問問題或不知該問些什么問題到主動積極的提問,不僅從中掃清了學生學習中的攔路虎,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從08級學生下半年考試成績(實行提問制度的混凝土結構設計)看,明顯好于上半年同類課程成績(未實行提問制度的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從以往經驗看,混凝土結構原理內容比混凝土結構設計要簡單,見圖1)。同時,對06級、07級和08級的同一門《混凝土結構設計》課程成績進行比較,實行提問制的08級學生也明顯好于前兩屆學生(見圖2、圖3和圖4)。總體上表現為80分以上學生人數總數上增加了,不及格的學生人數少了。

圖1

圖2

圖3

圖4
以樓蓋設計[2]為例,從提問紙中看,學生的問題難易程度大相徑庭,大致分以下幾類:
例如,學生會問一些比如排架柱與抗風柱有何不同?女兒墻的作用是什么?截面慣性矩如何求?為何要進行內力分析等等。這反映了提問學生的基礎較差,在基礎課程如材料力學,房屋建筑學,結構力學和混凝土結構原理中時可能就沒有學好,在混凝土結構設計的學習過程中當然就感覺非常吃力,加上現在為數不少的學生課前不預習,課堂上又容易走神,導致最基礎的問題也搞不清楚,不過,這類基本概念不清的問題涉及的學生面還不算太廣。
例如,學生們問為什么在樓蓋設計中,板、梁假定為連續梁模型,支座形式為何是鉸支座?為什么要采用塑性理論?為什么要少設縫(比如抗震縫,沉降縫,伸縮縫)這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好,能夠掌握課堂上教師講的及教材上的大部分內容,但是他們并不滿足于此,想獲取更多的知識以充實自己,向更高深更廣泛的方面去追求。有時,這部分同學所提問題,基本上是學生想用自己的思路來解決教材上的同一個問題,或者是對一個知識點追本溯源。
例如:除了書上提供的內力組合方法,還有沒有其他的不利組合,工程中該如何處理?對于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裝配式結構有沒有新的發展?目前高層建筑中常用的有哪些結構形式?我們家鄉有采用底商結構形式的,需要注意些什么?對于學工科的學生來講,思想中經常會想到學習一個知識點到底是干什么用的,該部分同學在提問過程中自然就會提到課程每部分內容在實際生活、工業生產與科學研究中有什么具體的應用。
分析學生所提問題,給教師了解每位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規律、思維方式、學習狀態、價值取向與課堂效果等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課堂上提供學生提問的機會,是一種使學生受益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為老師,回答學生上交的“提問紙”是一個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與水平的壓力來源。“提問紙”做到了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的互動,也是教學相長一種新形式。
課堂上“學生提問”的教學環節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師生互動、教學相長,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學生提問”正在改變著填鴨式的(滿堂灌)教學方式。只有不斷改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與時俱進,大學教育才能適應日新月異發展著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1]黃明,陳穎輝.對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的教學體會[J].昆明大學學報(綜合版),2005(1):72~74.
[2]東南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合編.混凝土結構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3]彭坤明.創新與教育[J].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1世紀校長繼續教育文庫).
[4]成尚榮.創新:你也能做到[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5]甘華鳴.創新的策略:通用方法指南[M].北京:紅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