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熠
鄭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450004)
淺議建筑新潮—“綠色建筑”
張 熠
鄭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450004)
建筑使用能源所產生的CO2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來源。節能建筑成為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建筑也應運而生。盡管推動建筑節能、發展綠色建筑已成社會共識,各地綠色建筑指導規范也相繼出臺,但從各地情況來看,對綠色建筑概念的認識不統一,制定標準規范脫離實際,示范工程多、實際推廣少的現象普遍存在。
綠色建筑;建筑節能;資源
建設部頒發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對綠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義: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從概念上來講,綠色建筑主要包含了三點:①節能,這個節能是廣義上的,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四節”,主要是強調減少各種資源的浪費;②保護環境,強調的是減少環境污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③滿足人們使用上的要求,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
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主要包括一下幾個方面:
1)節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陽能,采用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以及采暖和空調,減少采暖和空調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建筑采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形式及總體布局,尊重當地自然,人文,氣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如綠地、陽光、空氣,注重內外部的有效聯通,對整個過程都注重環保因素。
2)節約資源。在建筑設計、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中,均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如節約水資源,包括綠化的節約用水,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呵護生態和減少污染,將因人類對建筑物的構建和使用活動所造成的對地球資源與環境的負荷和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態的再造能力范圍之內。
3)回歸自然。綠色建筑外部要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舒適和健康的生活環境:建筑內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綠色建筑的建造特點包括:對建筑的地理條件有明確的要求。綠色建筑應盡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樹皮、竹材、石塊、石灰、油漆等,要經過檢驗處理,確保對人體無害。綠色建筑還要根據地理條件,設置太陽能采暖、熱水、發電及風力發電裝置,以充分利用環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目前,綠色建筑意識已在許多國家引起重視。荷蘭住房計劃強調使用無污染建材;瑞典一家最大的住宅銀行于1995年初宣布,只向綠色建筑貸款。美國的“生物圈二號”示范區研究;瑞典的“生態循環城”計劃;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師亞得里奧洛·特理姆鮑里主持,歐洲各國專家共同參與設計,采用多種高新技術,號稱“全球第一家生態村”的圣·喬密爾村已在西班牙伊維沙島實施。但是,按照歐洲國家的經驗,在經濟方面,綠色建筑需要更多前期費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對緩慢的一類項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綠色建筑體系方面投資所帶來的回報最終并不一定能夠裝進開發商的口袋,而多由使用者和社會所分享。即使這樣,一般也須若干年以后才會見到節約資源的價值開始大于用于生態方面投資的價值。這些都有可能使決策者與開發商望而卻步,或者覺得力不從心。似乎這已成為一種規律,即如果一種新的思想或技術所產生的短期效益并不明顯高于傳統思想或技術的效益,那么即使它會有更好的長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與維修費用,長壽命、節約資源等)也很難為人們所接受。
其實,很多人士沒有弄清楚綠色建筑的本質含義,根據字面意思,認為綠色建筑只是將建筑物周圍和內部進行綠化。據專家介紹,現在國內很多綠色建筑并沒有真正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障,更沒有充分地利用自然資源。很多“綠色地產”只是一種形式,沒有真正體現出綠色理念。有些地產項目打著某種新型環保節能技術的旗號便自稱“環保住宅”,簡單地種點花草或是小區中稍微有的綠化面積就成為“綠色小區”了。事實上,綠色建筑對資源消耗,對用地的效率是有要求的。綠色建筑是節能的,但節能的建筑未必就能達到綠色建筑的標準。綠色建筑不僅僅是節能,還有一些用地效率、室內室外環境等綜合的要求。
綠色建筑城鄉差別大,各學科研究的重點多是發達城市,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系統研究。大部分學者在研究時都從本專業出發,缺乏對綠色建筑的系統研究。目前,我國政府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提出“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發展理念,注重以人為本,強調可持續發展,這一舉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在評估體系的標準制定上,應堅持強制與指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在國家層面上,規定綠色建筑應該達到的總體要求,提高相關節能技術標準,降低最高能耗標準。在執行層面上,結合當地的氣候、資源、經濟以及社會文化特點,由地方管理部門因地制宜地制定評價標準,中央管理部門對其進行論證和評估。應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少些“死規定”,避免“一刀切”。
2)建立健全與綠色建筑相關的優惠制度,充分調動市場各方參與積極性。建議國家盡快出臺對綠色建筑各環節的稅收優惠政策,充分調動開發商、消費者、承租者、節能服務公司等服務系統的積極性,形成鼓勵發展節能省地環保型建筑、綠色建筑的財稅政策體系。建議針對開發商制定節能政策,包括限制性政策和激勵性政策。
3)綠色建筑從技術開發、設計、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都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才能不只是停留在項目示范上。嚴格執行工程建設節能強制性標準,把能耗標準作為項目審批、核準和開工建設的強制性門檻。項目建成后應經建筑能效專項測評,凡達不到工程建設節能強制性標準的,不得進入市場。此外,還可以引入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通過開展綠色建筑的評價與認證工作,授予綠色建筑標簽,獲得這些標簽的公司可以到金融機構享受信貸優惠和綠色建筑融資便利。
4)強力推廣節能服務公司模式。推進建筑節能最終需要以市場化手段取代原有的依靠行政命令,以此調動社會民間企業和金融機構推廣節能技術的積極性。節能服務公司將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方式。節能服務公司模式的最大好處是在整個項目過程中,用能企業包括開發商以及后期用戶不需要為項目進行建設投資,這對于開發商建節能建筑是個利好。節能服務公司的收益與節能量直接掛鉤,分享項目的部分節能效益,收回投資并獲取利潤。
綠色建筑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和社會民生的需求,是建筑節能的進一步拓展和優化。綠色建筑在中國的興起,既是形勢所迫,順應世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潮流的重要戰略轉型,又是我國建立創新型國家的必然組成部分,日益體現出愈來愈旺盛的生命力,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