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珊,竇祖林,張 丁,萬桂芳
腦卒中病人吞咽障礙恢復期的安全喂食技巧
霍建珊,竇祖林,張 丁,萬桂芳
吞咽是人類賴以生存最基本的生理活動之一。腦卒中后病人因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聲門關閉和咳嗽反射等清除機制減弱,使經口進入的食物誤入呼吸道,因而產生嗆咳而拒絕飲水和進食,導致嚴重營養不良,而誤吸氣管的食物和水是造成吸入性肺炎的主要原因,并最終導致病人肺部感染甚至窒息死亡[1]。康復訓練能改善吞咽功能,使病人從管飼逐漸轉為棄管經口進食。但在病人經口進食過程中,由于功能未完全恢復,加上病人和家屬缺乏安全喂食的技巧,使病人重新陷入誤吸的危機中。因此,如何使病人和家屬掌握安全的喂食技巧,降低病人肺部感染率和病死率,改善生活質量有重要的意義。我科自2009年11月—2010年11月對69例病人實施喂食護理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9例,其中男47例,女22例,年齡36歲~83歲,中位年齡53.4歲;腦出血19例,腦梗死50例;病程15d~72d;自主張口進食69例,舌、頰、口及顏面部感覺差61例,口唇閉合力差2例,舌攪拌及運送功能差51例,吞咽后聲音嘶啞44例,咳嗽能力弱6例,食物從鼻腔反流11例。吞咽造影示:啟動咽期吞咽延遲68例,口腔內食物殘留66例,梨狀窩食物滯留及殘留29例,咽后壁食物滯留25例,氣管誤吸6例,留置胃管鼻飼61例,入院時發熱16例。所有病人均經吞咽康復治療2周~4周,并逐漸恢復吞咽功能;排除有意識及嚴重認知障礙、氣管切開病人。
1.2 方法
1.2.1 誤吸觀察 ①進食過程中嗓音發生改變;②吞咽中或吞咽后有咳嗽;③呼吸時聞及痰鳴音;④胸部及頸部聽診可聞及異常呼吸音;⑤出現進食后呼吸困難、氣喘、血氧飽和度下降;⑥發熱;⑦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增多;⑧嚴重者可出現發紺,甚至呼吸停止,胸片顯示病灶及周圍浸潤影表現[1]。
1.2.2 喂食技巧
1.2.2.1 喂食前 ①評估:喂食前必須對病人進行評估,包括觀察病人精力是否充沛,能否配合護士指令性要求、自主張口進食能力、唇能否有力閉合、咀嚼食物時唇能否控制食物外溢、食物在口腔內的感知覺辨別、舌對食物的上下左右攪拌及前后運送功能、吞咽食物時軟腭的活動、能否自行咳嗽及咳嗽力量、每餐進食能耐受的時間、口腔內是否殘留痰液及唾液,必要時在進食前做清潔排痰工作[2]。②創造良好的進食環境:為使病人能安心進食,要有一個舒適、安靜、寬松的環境。在病人進餐時段,護士要清理病房閑雜人員,避免大聲說話,分散病人的進食注意力,增加進餐誤吸的危險,并協助做好就餐前的準備(如洗臉、洗手、口腔清潔、擺好餐桌及就餐用具等)。③進食者體位擺放:病人在進食過程中盡量采用坐位并保持軀干90°;體力不支的病人可健側側臥30°~60°半坐臥位,頸和頭稍前屈,偏癱側肩部以枕頭墊起,喂食者站于病人健側,該體位能減少食物向鼻腔反流誤吸的危險,頸前肌肉放松,使喉上抬變得容易,從而減少誤咽發生[3]。④人工調配食物:病人經口進食,需嚴格按治療師評估后制定的飲食計劃執行。除了按平衡膳食的種類和比例選擇食物外,必須考慮既容易吞咽又不引起誤吸的安全食物[4]。因此,調配食物時選糊狀、密度均勻、黏性適當、不易松散、容易變形且很少在黏膜上殘留的食物。應用攪拌機將煮熟的食物(谷類、肉、菜、豆類等)混合攪碎,制成易于口腔移送和吞咽的食物。對于吞咽液體食物容易誤吸的病人,可在食物中加入加稠劑,調制成黏稠度適中的糊狀食物。未經允許,禁止把不同形態的食物混合喂食,這樣不僅難以形成食團,液體部分還可能會流入咽部,易致誤咽。
1.2.2.2 喂食中 喂食技巧是病人由管飼注食→少量治療性進食→全餐經口進食的安全保證。護士在喂食中必須同時對病人及陪人進行喂食宣教及培訓,使他們掌握安全喂食技巧是關愛生命的體現。①控制每一口量:嚴格掌握喂食的每一口量,一口量容積過大,食物難以一次通過咽門,容易從口中漏出或滯留在咽部,加大了誤咽危險;過少則因刺激強度不夠,難以誘發吞咽反射。所以無論是濃稠食物、稀液體還是食團喂食,一般采用邊緣鈍厚匙柄較長,容量為5mL匙為宜,便于控制每勺食物量,先以1mL~4mL開始試之,然后酌情增加至適合病人的一口量。對于吞咽功能較好的病人喂食時,液體控制在20mL以內,布丁5mL~7mL,濃稠泥狀或糊狀食物3mL~5mL,肉團2mL~3mL。②食團放置的位置:喂食時,把食物放在病人口腔中最能感受到食物的位置,特別對于舌、頰、口、顏面部感覺差及舌肌力量弱的病人,能促進食物在口腔中保持及正常輸送。要求把食物放在健側舌的中后部或健側頰部,這樣有利于食物吞咽和減少食物在患側及口腔殘留。③進食速度及次數適宜:主張慢速喂食,喂食時為了減少誤咽的危險,應合理調整進食速度,給予病人足夠的進食、咀嚼和吞咽時間,即前一口吞咽完成后,要檢查口腔,確信病人前一口食物已完全吞咽后,方可再喂下一口食物,避免兩次食物重疊入口,導致口腔聚集食物增多引起誤吸。對于啟動咽期吞咽延遲或咽縮肌無力的病人,需2次或3次空吞咽即反復空吞唾液方法,使病人將口中食物吞咽下去。對于吞咽速度過快的病人提醒其放慢速度,切忌催促病人,以防誤吸。一個進食過程最好控制在30min以內,最長不超過40min,進食時間過久會導致病人吞咽功能疲勞引發誤吸。本組2例病人初次進食時間超過40min仍未完成計劃進食量,予減少每次進食量,并增多2次進食時間段,以保證每天總進食量。④誘發吞咽反射:在給口腔感覺差、吞咽啟動延遲或咽肌收縮無力的病人喂食時要注意,在進食前用冰冷的棉棒輕輕刺激病人軟腭、腭弓、舌根咽后壁,改善病人的本體感覺;把食物送到口中時,用匙子向舌部施力增加感覺,以引起吞咽反射;在進食中用冷熱食物交替喂食來反復刺激吞咽功能啟動;在每次進食吞咽后飲少量水,約1mL~2mL,繼而再吞咽。這樣既有利于刺激誘發吞咽反射,又能達到除去咽部殘留物的目的[5]。⑤運用特殊吞咽技巧:轉頭吞咽,咽部兩側的“梨狀窩”是最容易殘留食物,讓病人分別向左或向右轉頭同時做吞咽動作,可清除梨狀窩殘留物[1]。指導病人咽下食物時頭部轉向健側,使患側咽腔變窄小,健側的食管擴大,保證食團無障礙地通過梨狀窩。本組29例梨狀窩食物殘留病人,通過指導病人轉頭吞咽均能清除殘留食物。仰頭吞咽,對于舌頭運送功能差病人,仰頭吞咽使食團較容易進入咽期,減少食物鼻腔反流及從口腔漏出。會厭谷也是容易殘留食物的部位,吞咽時指導病人先頸部后屈仰頭,使會厭谷間隙變小,殘留食物易被擠出,緊接著頸部前屈點頭,同時囑咐病人用力做吞咽動作,幫助病人清除咽部的殘留物[1]。本組2例病人口唇閉合力差,在喂食時同時抬下頜協助閉唇及仰頭吞咽,均減少了食物從口中漏出。低頭吞咽是指下頜貼近鎖骨上窩,使舌骨與喉間距離縮短,使會厭軟骨被推接近咽后壁,會厭軟骨與杓狀軟骨間距離減少,從而使呼吸道入口變窄,對呼吸道入口閉合不全的病人,能減少食物誤入氣道的危險[1]。本組6例氣管誤吸病人均能安全進食。
1.2.2.3 喂食后 喂食后通過仔細檢查評估,指導病人清嗓咳嗽和幫助病人徹底清潔口腔,清除殘留在口腔內的食物,起到防止誤吸的作用。①檢查評估:查看病人口腔內是否有食物殘留,能否自行清除,指導和協助病人清除口腔內食物殘留;在病人每餐進食后,聽診頸段吞咽前后聲音是否一致,必要時指導清嗓咳嗽;觀察病人進食中和進食后有無嗆咳及咳痰,痰液中是否帶有食物,必要時協助體位震動排痰及吸痰;在喂食過程中監測呼吸及血氧飽和度,對于有呼吸狀況惡化或血氧飽和度下降超過2%,證明已有誤吸,協助排除異物;觀察病人進餐后是否感覺疲勞,及時調整下餐喂食時間和喂食量;監測體溫有無異常;記錄每餐進食總量能否滿足病人的需要,不能滿足者予管飼或遵醫囑靜脈補充營養[1,6]。②清嗓咳嗽:若頸部聽診到“咕咕”聲音或吞咽前后聲音嘶啞,要求病人采用呼吸道排除異物的防御方法排除異物。指導病人深吸氣數次后用力咳嗽做清嗓運動;對于咳嗽無力病人,予鎖骨上窩手法刺激咳嗽,清除殘留在聲帶、咽部及會厭谷處食物。本組18例病人吞咽后聲音嘶啞,經過清嗓咳嗽均能清除殘留物,6例咳嗽無力病人經護士手法刺激咳嗽后也清除了殘留物。③口腔清潔:喂食后如不及時清理口腔內殘留物,容易因病人的體位改變導致殘留食物誤吸入呼吸道[7]。病人口腔、牙齒、義齒、舌面、頰部及咽部如不及時清潔,可造成定植菌繁殖,并隨著殘留物或唾液誤吸引起肺部感染[4]。所以,在每餐喂食后均需認真、徹底清潔口腔。本組47例病人進食后能自行清潔口腔,22例病人由于存在手功能障礙,均需護士用棉棒清潔口腔。
經過2周~4周喂食技巧訓練,61例病人順利從管飼過渡至經口安全進食,無一例發生誤吸及肺部感染,病人平均體重增加1.0kg~2.5kg。
隨著腦卒中病人日益年輕化,吞咽障礙的發生率逐漸增高,其所造成的危害性也日益顯現,吞咽障礙康復治療已成為康復醫學界中的新熱點[8]。因此,經過康復訓練后,在病人逐漸恢復吞咽功能的同時,應及早訓練病人經口進食,才能確保進食安全,保證正常的營養供給,提高病人生存質量。由于造成腦卒中吞咽障礙的病因復雜,而協助病人安全進食并非短期行為,對于部分病人出院后可能還有一個較漫長的過程,稍有疏忽將會釀成不可挽回的人為事故。因此,對病人、家屬及陪人進行安全進食/喂食知識教育及技巧培訓是非常必要的。同時,還要鼓勵病人自己動手進食,使伴有手功能障礙的病人得到更多的感覺輸入,改善認知功能,加快病人自我進食康復的進程。
[1]竇祖林.吞咽障礙評估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65-265.
[2]萬桂芳,竇祖林,丘衛紅,等.小組工作模式對吞咽障礙評定與治療的作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3,18(9):539-541.
[3]張迎偉.腦卒中病人鼻飼體位與吸入性肺炎關系的探討[J].護理與康復,2007(5):234-237.
[4]周婷.腦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礙病人的腸內營養護理[J].中國民康醫學,2011(3):58-61.
[5]楊健,盧偉,翁栩,等.中風早期康復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學,2008,37(24):2828-2829.
[6]周維金,何靜杰,崔利華.腦卒中吞咽障礙的評定與康復治療[J].現代康復,1999(11):69-72.
[7]張蕊芳,宋曉麗.腦卒中病人吞咽障礙的功能訓練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0,8(1B):137-143.
[8]周虹,王玉林,余勤.飲食護理對卒中后吞咽困難病人預后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1,25(1A):28-30.
Safe feeding techniques of stroke patients during dysphagia recovery
Huo Jianshan,Dou Zulin,Zhang Ding,et al
(Affiliated Third Hospital of 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dong 510630China)
介紹了69例腦卒中病人吞咽障礙恢復期的安全喂食技巧,包括喂食前評估、創造良好進食環境、進食者體位擺放和人工食物調配;喂食中控制每一口量、食團放置位置、進食速度及次數;喂食后檢查評估、清嗓咳嗽及口腔清潔,保證病人進食安全,降低肺部感染率。
腦卒中;吞咽障礙;安全喂食;技巧
R473.74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2.02.023
1009-6493(2012)1B-0141-02
霍建珊(1975—),女,護士長,主管護師,本科,單位:510630,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竇祖林、張丁、萬桂芳單位:510630,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2011-03-08;
2011-12-26)
(本文編輯 范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