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寶
(新疆昌吉州水利科學技術研究所,新疆昌吉831100)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處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東南部,是典型的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區,具有“荒漠綠州,灌溉農業”的突出特點。昌吉是一個干旱缺水的地區,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地表徑流的時空極分布極不均勻,加上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部分地區水土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導致資源性、工程性、管理性缺水并存,導致洪旱災害頻繁,下游河道斷流、湖泊萎縮、地面沉降、灌木林枯死、草場退化、沙漠化加劇、沙塵暴頻發等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所有這些都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目標的實現。近年來,昌吉州在大力加強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的同時,充分發揮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積極開展了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封禁治理等各項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使生態環境得以有效改善,同時也使水土流失不斷擴大的勢頭得以初步遏止。但由于環境的限制和人為活動的影響,該地區水土流失仍呈加劇的趨勢。要徹底根治水土流失,改善當地生態環境,首先需要掌握水土流失的現狀、特點、原因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等,這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基礎工作。如何通過監測,用科學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將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推向一個更高層次將是新形勢下水土保持工作開展的重點。
根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規定及新疆水保區劃要求,昌吉州成立監測分站,納入由水利部統一管理的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站網中。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對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狀況實施監測。為了盡量利用現有的設施和人員,減少經費開支,昌吉州監測分站設在昌吉州水利局,負責管理、協調及指導轄區內的各縣(市)監測站(點)的水土流失監測工作;各縣(市)可根據實際需要,對本縣(市)現有的水土保持試驗站、水文站進行篩選,經充實、改造或明確任務,作為監測站(點)。
監測任務應包括常規監測和重點監測。常規監測包括基礎信息監測、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水土保持防治動態監測。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報持法實施條例》的規定,應對全州范圍內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進行監測,并根據昌吉州的特點對重點地區、重點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監測。
可根據水土流失現狀特點和今后水保工作的發展,以自治區人民政府已發布的“三區”公告為基礎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務的開發建設項目,建設和管理單位應設立專項監測點對水土流失狀況進行監測,并定期向項目所在地縣級監測管理機構報告監測成果。開發建設項目的專項監測點,依據批準的水土保持方案,對建設和生產過程中的水土流失進行監測,接受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管理機構的業務指導和管理。
生態建設項目的監測內容包括項目執行狀況監測和項目效益監測兩大部分,主要是對植被覆蓋度、林草生長量以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指標進行對比和定點監測,為優化水資源利用,大面積封禁治理提供依據。
開發建設項目水保監測內容是根據已審批的水保方案確定的,監測內容主要包括水保方案中的水保措施實施情況,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落實情況,施工過程中的水土流失情況及危害,水保措施效果及管理。通過對水土流失動態實施監測分析,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依據;對水保措施及其效果進行評價,為水保設施管護提供依據;對水土流失效果進行評價,為開發建設項目管理運行提供依據。
監測站(點)建設分別根據水土流失類型區和水土保持規劃,按重點治理區、重點監督區、重點預防保護區以及風蝕區、水蝕區、風蝕水蝕交錯侵蝕區,重點人為侵蝕區,凍融及重力侵蝕區等特點布設,同時監測點的密度與水土流失防治重點區的類型、監測點的具體情況和監測目標密切相關,應合理確定。
根據監測需要分別設立河流監測站點,水庫上游監測站(點)、重點治理區監測站(點)、開發建設項目監測站(點)和特殊區域監測站(點),并盡量與水土保持實驗(推廣)站(所)、長期生態研究站網相結合。
根據監測內容和區域的各自特點采取不同的監測方法。以不同類型區的小流域、徑流試驗場作為定位觀測小區,采用實地定點、定時、多目標、多樣點統計調查、巡視監測的方法進行水土流失的動態變化監測,預測水土流失狀況,評價防治成果和效益。①地面定位監測法。地面監測法是在監測區域布設觀測小區、徑流控制站、雨量站等觀測設施,通過定期或不定期觀測,對監測區域的水土流失因子,水土流失量所進行的監測,這種方法獲得的數據可靠,是經常使用的傳統監測方法。③抽樣調查法。抽樣法適用于監測內容、對象重復,工作量大,技術性強的項目,如植被調查、水土流失調查。通過抽樣選點、以局部推算整體,可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重復。
地面監測與抽樣調查均以各項目區的典型區域為代表,根據不同的侵蝕特點和工程進度,依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的規定布設固定觀測點和臨時觀測點。固定觀測點將采用GPS定位,采取固定樣區定點測量、取樣、調查等方法獲取完整的數據系列。臨時監測點也應使用GPS定位,數字攝影、攝像、全站儀測量等精度較高、結果直觀的新方法。一般建議盡量采取實測和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努力提高監測的準確性。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涉及到生態、經濟和社會三方面的作用和聯系。這些關系決定了監測預報是多因素的、動態的、系列的和長期的,并且在一定時期的標準是統一的。通過對水保項目初步設計、生態修復實施方案和開發建設項目水保方案報告書等的技術審查,初步摸清監測評價的技術要點,從而正確領會監測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堅持全面調查和重點調查相結合,定期調查和動態監測相結合,調查、觀測和巡查相結合以及實際調查觀測和已有成果相結合的原則,對加強水保監測工作具有積極作用。
在開展水保監測的過程中,既要保證監測項目的數量滿足評價和調控的需要,又要確保不能過多,以免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浪費。因此選擇監測標準時均應在既考慮主導因素的同時,也考慮其它因子的綜合作用。無論測點的選擇還是觀測時間頻率等均應建立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要根據不同水土流失類型區的特點,合理布設監測站點,配備人員和設備,有針對性地確定具體的監測范圍和內容,制定科學的監測方案。
監測項目所需的布設密度、應注意的原則和必要的指標還應滿足系統性。監測必須選擇能全面客觀地反映本地區水土流失本質特點的指標群,同時這些監測指標還要按其相互關系與隸屬關系分不同層次進行組合,這樣才能更好的對水土流失監測數據系統地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也就是說,監測要以規劃為依據,統籌考慮,各有側重,避免重復投資;生態建設項目要按支流及流域水沙規律分層次有選擇地對蓄水、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以及典型工程的主要指標和溝道、坡面的水土流失等進行系統性監測;開發建設項目要根據已審批的水土保持方案對建設和生產過程中的水土流失進行動態監測,隨時掌握工程建設過程中的擾動面積、棄土棄渣及土地整治、植物措施等各項水保工程的開展情況,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進行各項防治措施和施工期基本擾動類型的侵蝕強度調查,為確保項目及項目區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加強項目建設過程中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監測點布設和監測方法選擇要充分考慮必要性、可行性和實用性。對于開發建設類項目來說,一般大、中型項目采用地面監測與調查監測相結合的方法,并有相對固定的監測設施;小型項目則以調查監測為主;而對于生態建設類項目來說,應根據水土流失類型區、實驗內容和監測項目確定監測點及各種實驗場地,要滿足長期觀測要求,同時應注意與環保、農業、林業、水資源保護等部門標準接軌,盡量引用現有成果,避免從零做起。另外,開展水土保持監測不但需要有一定數量的專業比較配套的科技人員,而且要有能夠進行各種實驗的科研基地和進行實驗的必要手段和設備,所以在實施時應充分考慮選址區現有的人力、設備、資料和其他各種技術資源。做到微觀監測與宏觀分析結合,常規手段與新技術應用結合,前期監測、過程監測和后期監測結合。
新形勢下,水保監測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與重視,各項工作正在步入正軌,因此監測應將標準化、規范化貫穿全過程中,嚴格遵循國家法律法規、有關標準、技術規范、行業規定和相關要求,不但水保生態環境監測,要由具有水保生態環境監測資格證書單位的承擔,而且從事水保生態環境監測的專業技術人員必須經專門技術培訓,考試合格,取得水利部頒發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崗位證書,方可持證上崗。只有在嚴格規范的制度制約下,不斷增加監測結果的科學性和合法性,儀器設備盡可能標準化、系列化、自動化,才能使水保監測工作簡便易行。
水土保持監測是水土流失預防、監督和治理的基礎,水土流失現狀、水土保持的效果、質量如何,只有通過各項監測指標的量化表達和綜合評判方能知曉。因此,近年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與重視。建立水保監測制度,完成全州水保監測網建設,并將城市以及沙漠邊緣地區的水土流失動態納入監測范圍,全面啟動昌吉州水保監測工作,是昌吉州加強水保工作的重要目標,從而也給管理部門實施監督管理提供依據,以便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1] 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GB50433—2008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2] 唐學文,孔德樹,等.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指標與方法體系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06(06):35-36.
[3] 何志善.固原市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成效、存在問題及建議[J].中國水土保持,2010(08):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