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五常市小山子鎮人民政府 黑龍江 五常 1502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對水產品無公害化的要求,人們對魚肉的要求除了講究可口和營養外,對其安全質量指標更是非常關注,消費綠色無公害健康食品已成為一種趨勢。但是有一些魚產品不能達到綠色消費的要求,如有些魚肉食用時有一股煤油味,這是因水體中酚類含量超標所造成,人食用過多可引起酚中毒。因此,倡導魚類的無公害養殖也成為一種趨勢,迫切要求水產養殖者在生產過程中處處以生產無公害水產品為標準,進行魚類健康養殖。
1.1 水源條件 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注排方便、進排水分開;具體選擇無污染的江河、湖泊、水庫或地下水源做養殖用水,不得有威脅養殖用水的污染源。符合國家漁業用水水質標準。水體適宜透明度為30-50cm,pH值為7.0-9.0,溶氧量大于3mg/L。
1.2 池塘條件 最重要的是池塘附近3km~5km范圍內切不可有污染源。在工業污染和市政污染污水排放地帶建立的養殖場應建有蓄水池,水源經沉淀、凈化或必要的消毒后再注入池塘中;池塘無滲漏,淤泥厚度應小于10cm;進水口加密網(40目)過濾,避免野雜魚和敵害生物進入魚池。
2.1 藥物清塘 放養魚種前10d-15d進行池塘藥物清塘,以殺滅池塘中的病原體和敵害生物。常用方法為:干法清塘用生石灰75kg/畝或漂白粉(含有效氯25%以上)1ppm全地潑灑。市場上銷售的特效清塘藥物很多,其中部分環保型、無公害的藥物可以使用,但一些對養殖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清塘藥物如五氯酚鈉、氯硝硫胺、二甲四氯、撲草凈、除草醚等要杜絕使用。
2.2 培肥水質 當水溫上升至8℃以上時應立即施足基肥肥水,對底質貧瘠和新建的池塘應在放水前施足基肥,一般施基肥250kg/畝-300kg/畝,以促進池塘浮游生物的生長,為苗種提供充足的餌料。
3.1 苗種選擇 選擇適合無公害養殖的品種和優質的養殖品種苗種是水產養殖的基礎。養殖品種符合國家審定批準的優良品種要求。養殖品種優質,則發病率低,可減少用藥,各類藥物和重金屬離子的殘留可以減到最低的限度,從而達到無公害的要求。常見的淡水魚品種,如青、草、鰱、鳙、鯉、鯽、鳊、魴、鯰等都是適合無公害養殖的優質品種。優質的苗種應具備無傷無病、體色均勻、規格整齊、體格健壯、頂水能力強、游泳活潑、攝食能力強等特點。
3.2 苗種消毒 苗種放養前必須先進行魚體消毒,以防魚種帶病下塘。一般采用藥浴方法,常用藥物用量及藥浴時間有;3%-5%的食鹽5min-20min;15ppm-20ppm的高錳酸鉀5min-10min;15ppm-20ppm的漂白粉溶液5min-10min。藥浴的濃度和時間須根據不同的養殖品種、個體大小和水溫等情況靈活掌握,以魚類出現嚴重應激為度。苗種消毒操作時動作要輕、快,防止魚體受到損傷,一次藥浴的數量不宜太多。
3.3 苗種投放 應選擇無風的晴天,入水的地點應選在向陽背風處,將盛苗種的容器傾斜于池塘水中,讓魚兒自行游入池塘。
4.1 合理的混養 根據自身池塘條件、市場需求、魚種情況、飼料來源及管理水平等綜合因素合理確定主養和配養品種及其投放比例,合理的混養不僅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對魚病的預防也有較好的作用。此外,混養不同食性的魚類,特別是混養雜食性的魚類,能吃掉水中的有機碎屑和部分病原細菌,起到了凈化水質的作用,減少了魚病發生的機會。
4.2 早放養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提倡早放養,改春季放養為秋季放養,使魚類提早適應環境。深秋水溫較低,魚體亦不易患病,同時開春水溫回升即開始投餌,魚體很快得到恢復,增強了抗病力。
5.1 在無公害養殖生產中,魚類餌料主要是投喂人工餌料。作為無公害魚飼料,不得添加有砷制劑(如氨苯砷酸)和抗生素藥渣;嚴禁使用違禁藥物(包括腎上腺類藥、激素及激素類樣物質和催眠鎮靜類藥等);不得使用轉基因動植物產品。無公害水產飼料要符合3個條件:一是對水產養殖品種無毒害作用;二是在水產品中無殘留,對人類健康無危害作用;三是養殖品種排泄物對水環境無污染作用。
5.1.1 飼料選擇 選用以魚粉、肉骨粉、血粉及豆餅(粉)等為蛋白質主要來源的優質全價配合飼料,飼料原料的粉碎粒度要求能全部通過20目篩網,要求飼料系數為1.2左右,含水量以12%左右為宜,最好選用膨化飼料。根據不同種類及魚類的不同生長階段,選用配方合理的優質飼料。
5.1.2 投飼技術 根據魚類的攝食習性制定合理的投餌方式,投餌率的計算以魚類八分飽為宜,并做好“四定”投飼,充分發揮飼料的生產效能,降低飼料系數。
6.1 掌握無病先防、有病早治和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則,盡量避免魚病的發生。禁止使用國家禁用漁藥,盡可能采用生態防治魚病的方法。
6.1.1 及時控制致病因子 魚類疾病主要是由于致病因子惡化到一定程度而引起。在實際操作中,應根據魚病發生的季節性,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去控制致病因子,從而達到防治的目的:定期加注新水;平時注意開動增氧機,以將池底潛在的致病因子釋放出來;定期潑灑生石灰,既能調節水體pH值,使池水不會出現偏酸性,又能殺滅水中的有害病菌,還能使淤泥釋放出無機鹽,增加水體肥度。一般在養殖期間,每20d左右潑灑1次生石灰,用量為20kg/畝-30kg/畝。
6.1.2 魚種消毒 在魚種分塘、換池前都應進行魚體消毒。消毒前應認真檢驗魚體病原體,有針對性地采用藥物和對魚體進行沒洗消毒。
6.1.3 工具消毒 養魚用的各種工具往往成為傳播疾病的媒介,在已發病魚塘使用過的工具,必須及時消毒,方法是50ppm高錳酸鉀或200ppm漂白粉溶液浸泡5min,然后以清水沖洗干凈再使用,或在每次使用后置于太陽下曝曬半天后再使用。
6.1.4 食場消毒 在魚病流行季節,每半個月對食場消毒1次,方法是用漂白粉250g加水適量溶化后,潑灑到食場及其附近(應選擇晴天在魚類進食后進行);或定期進行藥物掛袋,一般每袋用量為漂白粉150g、敵百蟲100g,連用3d。
6.1.5 飼料消毒 首先保證不投喂發霉變質的飼料,在魚類發病季節,定期用100ppm-200ppm的漂白粉浸泡青飼料5min,對預防草魚腸炎、赤皮、爛鰓等病害有特效。
6.1.6 肥料消毒 有機肥下塘前—定要經過腐熟、發酵處理。
6.1.7 定期施用光合細菌 光合細菌能分解有害物質,凈化水質,減少病害侵襲魚體,而且能增加肥水魚產量,提高經濟效益。
6.1.8 發現魚病及時治療 對癥下藥,選用刺激性小、毒性小、無殘留的優質魚藥,禁止使用國家禁用漁藥,嚴禁人為加大劑量。
7.1 堅持巡塘 養成每天早、中、晚巡塘的習慣,觀察魚類動態、池水變化情況等,以便發現問題能及時采取措施。
7.2 定期加注新水 根據水質情況及時排放老水,補充新水,增加水體溶解氧,有效地改善水質。缺水池塘如遇水質老化或污染,可潑灑1ppm濃度的漂白粉消毒,保持水色為黃綠色或褐色,肥瘦適中,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0cm-30cm為宜。
7.3 根據水質情況追肥 時間一般以15d-20d施肥1次為好。施無機肥用氮肥2kg/畝-3kg/畝和磷肥1kg/畝,混合后溶于水中全池潑灑;施有機肥應先發酵,用生石灰(用量1%)消毒后每次用量100kg/畝-200kg/畝,潑灑在池塘四周;施綠肥、堆肥則將肥堆在池塘下風處的一角,利用風浪使其流入池塘即可。
7.4 加強日常管理 注意細心操作,以防止魚體受傷;注意魚池環境衛生,勤除池邊雜草,勤除敵害及中間寄主,并及時撈出殘餌和死魚;定期清理、消毒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