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軍 趙全東 劉鐵鋼
(吉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 吉林 長春 130033)
夏季暴雨后的養殖水體因流入大量泥漿、地表有毒有害物質等,水體渾濁,透明度低,極易導致細菌、寄生蟲、病毒等有害生物的迅速滋生繁衍,加之大量有機物快速分解,水質惡化,導致魚病暴發流行。為防止災后疫情暴發與傳播,應加強養殖水體監測,對養殖水體進行及時的消毒處理,防治魚類疫病的發生與蔓延。
在洪災過后恢復生產的關鍵時期,尤其要堅持早晚巡塘,觀察記錄魚的活動情況、攝食情況、體色情況、水質變化情況以及天氣變化情況,做到勤觀察、細分析,找原因,快處理。及時撈出患病魚與死魚,檢查新鮮病魚的體表癥狀,咨詢專家,分析原因,采取相應的對策。
暴雨過后每天早晚各巡塘一次,早上要凌晨巡塘,精養塘下午2:00增加一次。觀察水色、透明度、養殖魚類活動情況,監測溶解氧、pH、浮游生物種類等方面指標。關注閘門、溝渠、池壩安全、增氧機運轉情況,做好記錄。
1.1.1 觀察池水顏色
池水的顏色是由水中溶解物質、懸浮顆粒、浮游生物、天氣、光照和池底色彩等因素綜合而成的。如富含鈣、鐵、鎂鹽的水色呈黃綠色;富含溶解腐殖質的水呈褐色;含泥沙多的水呈土黃色而渾濁等。但魚池的水色主要取決于浮游植物的種類和數量。由于各類浮游植物細胞內含有不同的色素,當浮游植物的種類和數量不同時,便使池水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根據觀察池塘水色的變化,可以大致了解浮游生物的繁殖情況,據此判斷水質的肥瘦和好壞,以采取相應的措施。
1.1.2 透明度
透明度是表示水的澄清程度或光線透入水中的程度。無論是湖泊、水庫或池塘的透明度往往因水源攜帶大量泥沙、腐殖質等懸浮物而降低外,但主要還是受浮游生物的影響。一般來說,夏季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使透明度降低,冬季天氣寒冷,浮游生物減少,透明度升高。夜晚光線較弱,透明度較小,中午光線強,透明度則升高。池塘深淺、底質狀況也會影響到透明度的大小,淤泥多的池塘容易使水質變濁,透明度降低。正常的天氣,透明度高低主要取決于水中浮游生物的數量。因此,池水透明度的高低,完全可以表示水中浮游生物豐歉和水體的肥度。精養池塘的透明度應達到20—30cm之間,才有利于鰱、鳙等魚類的生長,若透明度小于20cm或大于35cm,表示池水過肥或較瘦,都不適合鰱、鳙等魚類的生長。
1.1.3 pH值
淡水養殖的最適pH范圍為7.2—8.0。洪水過后,池塘水體的pH值一般偏低。pH過低對養殖魚類生長不利,在酸性環境中,細菌、藻類和浮游動物等的發育受到影響,硝化過程被抵制,有機物分解速度降低,物質循環強度變弱,光合作用不強,水體初級生產力不高。魚類在5.5以下的酸性環境中,血液的pH下降,降低其載氧能力,使血液中氧分壓變小,這時盡管水中含氧量較高,魚類也會出現浮頭現象。魚表現為不愛運動,呼吸頻率加快,耗氧量下降,新陳代謝減弱,攝食少,消化率低,生長受抑制。
1.1.4 溶解氧
溶解氧是水生動物正常代謝和生長的需要,是魚類賴以生存的首要條件。不同種類的養殖動物對溶解氧的要求不同。在高溶氧的水體中,養殖動物攝食旺盛,消化率高,餌料系數小,生長快,產量高。水災之后因大量的地表有機物及其它雜質被雨水帶入養殖水體,再加上天氣悶熱持續高溫,魚類基本集中在水體中下層,因此水體中下層魚類密集,耗氧增多;同時,未清塘魚塘淤泥較深,浮游生物易過度繁殖,引起水質惡化,極易導致養殖水體魚類浮頭“泛塘”。為了防止泛塘,應加強日程管理,堅持早晚巡塘、值班。天氣多變季節,密切注意觀察魚類的攝食情況及行為。一旦發現缺氧預兆(魚輕微浮頭)應及時注入新水和開啟增氧機。以下情況易發生浮頭,需加強巡查。
(1)天氣悶熱,水溫高,水質較肥時,經常會在黎明或夜半以后發生浮頭。如天氣悶熱,又加上整日連陰和有陣雨,則可能在晚間即開始浮頭。
(2)魚體無病,但吃食量突然減少,表明水中缺氧。
(3)池塘水色突變,常是由于水質過度污染,經日曬后水溫升高,有機物大量分解,或浮游生物大量死亡腐爛,消耗大量氧氣,同時會產生出許多有毒物質,危害養殖對象,引起魚浮頭。
(4)養殖魚類集中在水的上層,散落游動而不下沉,表示深層水中缺氧,迫使養殖對象上浮,這種現象稱作“暗浮頭”。
水災過后,大量污水流入池塘,水質惡化,各種寄生蟲、細菌、真菌、病毒等病源體大量帶入養殖水體中,極易引發魚病的發生,應細心觀察,及早發現和治療。一般情況下,魚病的發生有一段過程,會出現搶食能力減弱、魚體體色發黑、體質瘦弱、離群獨游,活動緩慢、死亡率緩步上升,這主要是由慢性型疾病所致。而當魚體體表有寄生蟲的侵襲,或者有毒物質(如農藥和工業污染等)大量流入,則會出現魚類在水中急躁不安、上竄下跳或急劇狂游。如某一魚池的魚,生長、攝食均正常,天氣也不悶熱,晚上魚也不浮頭,而一夜過來全池魚都死亡,或大部分魚死亡,這就首先要懷疑是否水中有毒物引起魚中毒死亡。又如半夜前魚就浮頭,清晨發現魚大批死亡,這就是缺氧引起的泛池。
2.1 及時調節水質 水災之后隨著氣溫、水溫的持續升高,魚類進入快速生長期,也是水產養殖生產的關鍵時期,因此要及時搞好水質調節。
2.1.1 定期施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消毒、改良水質 生石灰有較好的改良水質的作用,洪災過后每半月用一次,畝用量20-30kg,現浸泡現潑灑,既可調節水質,又可殺滅隨雨水帶入的一些病菌。也可采用漂白粉以1mg/L的濃度全池潑灑,可有效殺死致病菌。
2.1.2 更換新水 有條件的養殖池可以及時換水、加水。加注新水可促進水體上下對流,將表層高溶氧水帶入下層,而表層水再經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仍可達到過飽和狀態,從而增加水體溶氧的絕對量,并提高餌料的利用率。
2.1.3 適當延長開增氧機的時間 開動增氧機可促進水體流動和水質均勻化,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散發水中的有毒氣體。開機時間長短也應根據水體特別是底層水體的溶氧水平而定。一般要求下午13:00~15:00和凌晨左右開動增氧機,尤其下陣雨無風無光照的情況下要延長增氧機的開機時間。
2.1.4 使用活菌制劑改良水質 適時使用EM菌、光合細菌、底改凈等有益微生物制劑和底質改良劑來改善水質及底質。
2.2 謹防魚池缺氧泛塘
因水災之后大量的地表有機物及其它雜質被雨水帶入養殖水體,再加上天氣悶熱持續高溫,有機物分解大量耗氧。加之高溫季節溶解氧飽和度低,水體中魚類和其它水生動物耗氧增多;大多魚塘未清塘,淤泥較深,引起水質惡化,極易導致養殖水體魚類浮頭“泛塘”。為了防止泛塘,應加強日程管理,堅持早晚巡塘、值班。天氣多變季節,密切注意觀察魚類的攝食情況及行為。同時應監測魚池中的溶解氧,關注溶解氧變化,一旦發現缺氧預兆(魚輕微浮頭)應及時注入新水和開啟增氧機。
2.3 災后魚病的防治
2.3.1 做好疾病的預防工作 水災過后,水中各種細菌病原易滋生繁殖,魚病頻發,細菌性魚病主要有細菌性出血敗血病、爛鰓病、腸炎病和赤皮病等??啥ㄆ谟蒙?、二氧化氯、二溴海因等無公害的漁用藥物潑灑消毒。寄生蟲性魚病主要車輪蟲、鰓隱鞭蟲、中華鳋、錨頭鳋、魚鲺等。殺滅原生動物的寄生蟲時(如車輪蟲、鰓隱鞭蟲等),一般選用硫酸銅(含量95%以上)加硫酸亞鐵(0.5+0.2)使濃度達到0.7mg/L;殺滅甲殼動物(如中華鳋、錨頭鳋、魚鲺等)時,一般選用敵百蟲以及菊酯類魚藥(如強力滅蟲凈、魚用蟲敵等),也可使用硫酸銅或硫酸銅和菊酯類合劑魚藥進行除蟲。一般來說寄生蟲類病害的防治,往往要用藥兩次,不然寄生蟲類病害易反復發生。
2.3.2 增強魚體抵抗力 可在飼料中可適當添加免疫增強劑、微生態制劑、多維、大蒜素、EM菌、芽孢桿菌、中藥三黃粉、免疫多糖等,以改善魚類消化能力,增強抗應激能力與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