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年 李燕妮
(湖南省水利工程管理局長沙市410007)
湖南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新中國成立后,湖南省開展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全省已建成大中小水庫1.33萬座,總庫容391.9億m3,山平塘167.23萬處,總塘容79.77億m3,河壩15.31萬處,水輪泵站1.58萬處,排灌機械保有量330萬kW,各項水利設施蓄引提總水量327.7億m3。
湖南省現有山平塘167萬多口,其中(1 000~100 000)m3的山平塘有138.47萬口,萬立方米以上骨干山平塘33.15萬口。山平塘一般灌溉幾畝、幾十畝、幾百畝農田不等,星羅棋布地分布在全省134個縣(市、區、農場、經濟開發區)。山平塘工程大多建設于20世紀60~70年代,由村組集體或農民自發建設,定期組織村民對山平塘清淤、加固。自從20世紀80年代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承包后,山平塘的公共服務功能和土地的私人承包經營制度開始脫節,多年來基本處于只用不管、只用不建的無人管理、無人建設狀態,大多數山平塘嚴重淤積、滲漏,蓄水能力不足設計蓄水能力的60%,蓄水能力逐年下降,灌溉效益逐年衰減。
山平塘作為水利基礎設施,是所在區域基礎水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南省山平塘蓄水面有29.87萬hm2(448萬畝),蓄水容積79.77億m3,為92.2萬hm2(1 383萬畝)農田提供基礎水量保證。尤其是在不具備修建骨干水源工程的地區,山平塘所建之處,是該片區域農田的唯一灌溉水源工程和當地農村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工程之一,無可替代,對山平塘所在區域的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發揮著重要作用。加上山平塘灌溉渠系短,水的利用系數高,解決農田灌溉及時,是農業抗旱的首選水源工程。
(1)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發展對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山平塘等基礎水利設施的現狀與農業生產發展對山平塘等基礎水利工程的要求存在越來越大的差距,下雨無塘蓄、天旱無水灌、有地耕不上,一遇干旱農村生產用水和生活用水趨顯緊張,農業減產或絕產,農村飲用水出現困難,現有水利工程設施現狀很難滿足農業生產抗旱的需要。
(2)山平塘工程急需改造的現實需要。湖南省山平塘工程建設年代已久,工程數量多,經過幾十年的運行,缺少必要的維護與管理,工程大多塘容淤塞,塘堤單薄、滲漏、高度不夠,放水涵臥管損毀,泄洪設施存在險情或沒有泄洪設施,已嚴重制約著山平塘工程的使用和安全運行,急需整治和加固。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山平塘工程淤塞40%以上,蓄水能力普遍低于設計蓄水能力的60%,塘堤存在滲漏的山平塘比例高達60%,放水涵臥管設施不完善的山平塘達60%,泄水設施不配套的山平塘達40%以上。
(3)廣大農民群眾迫切期盼的需要。2009~2010年,湖南省集中安排部分新增農資補貼資金用于全省山平塘清淤擴容補助,共完成了7.93萬口2.92萬hm2(43.87萬畝)水面的山平塘清淤擴容與整治,共新增蓄水能力133 840.2萬m3,改善、恢復灌溉面積7.62萬hm2(114.37萬畝),起到了“小工程,大效益”的效果。群眾普遍反映山平塘補助資金項目的實施是一件大好事,農民群眾非常擁護和迫切希望政府繼續實施這項普惠民生的政策,地方政府和群眾對山平塘清淤的積極性高、要求強烈。
發揮山平塘工程的整體效益,山平塘整治后需達到以下目標和標準:
(1)山平塘蓄水、放水、泄洪功能正常發揮。全面恢復山平塘的蓄水容積,塘堤穩定、安全,配套完善涵臥管等放水設施和泄洪道等泄洪設施,保證有水能蓄上、灌溉放水能及時輸送、暴雨洪水能及時排走。
(2)生態功能正常。保證水體、土體的自然交換和地下水的有效補給,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保護水體中生物及微生物的生長環境,方便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保證山平塘周圍山體(土體)部分地下水向山平塘滲流的水補給通道暢通。
(3)山平塘工程長效運行機制建立健全。落實山平塘的管護責任主體和維護經費,明確管護責任,保證山平塘工程長期正常運行,發揮工程使用效益。
(1)山平塘蓄水能力建設。合理確定山平塘蓄水容積,蓄水容積計算應考慮年降雨量、集雨面積、徑流系數、復蓄指數、控制灌溉面積、灌區作物種植結構等因素綜合確定。一般塘容確定可采取查分區徑流系數、多年平均降雨量,考慮一定的復蓄指數初步確定塘容,再根據山平塘控制灌溉范圍及作物種植情況進行驗算。山平塘整治應采取清淤擴容和引水,盡可能多地集蓄雨水和引水蓄塘,提高蓄水能力,擴大灌溉范圍。
(2)山平塘塘堤整治加固。塘堤應滿足穩定、安全、防滲、倒濾要求,包括塘堤邊坡穩定、塘堤安全超高、塘堤攔蓄水要求等。原則上游壩坡坡比應緩于下游壩坡,不同的壩高應采用不同坡比,壩高超過5 m的壩應分級設置平臺,塘堤高度應滿足安全超高要求,塘堤不存在明顯滲漏,塘堤較高的應在下游壩坡設置排水溝、壩腳設置排水棱體。塘堤存在邊坡不穩的進行塘堤培厚等措施,山平塘培厚整治原則上應采取前削后填(迎水面削坡,背水面回填培厚),原則上不在新填方土體上現澆砼。塘堤整治應滿足規程規范的相關要求。
(3)山平塘輸放水設施配套。主要指放水涵臥管設施齊全,且運行正常,渠系及其建筑物工程基本配套,輸水順暢。
(4)山平塘泄洪設施配套完善。山平塘蓄水容積相對較小,多屬年調節,應考慮泄洪設施的設置,根據一定的防洪標準,進行產匯流計算,確定下泄流量,設置必要的泄洪道,并考慮消能設計。
(5)山平塘整治的生態措施。保證水體、土體的自然交換和地下水的有效補給,區別對待防滲處理工程措施和邊坡穩定護砌工程措施。除雨水集蓄工程和存在塘堤滲漏的山平塘塘堤采取混凝土或土工膜防滲處理外,其它原則上不采取防滲處理措施。對存在邊坡穩定問題的可采取生態混凝土、生態袋、雷諾護墊、混凝土框架、草皮等生態護坡或漿砌、干砌石、松木樁等護腳處理。山平塘防滲處理時山平塘迎水面襯砌高度到最高蓄水位加風浪爬高,原則上不襯砌到塘堤頂。非迎水面除為塘內防崩塌確需護砌的,只采取護腳或花格塊護砌
(6)山平塘長效運行機制。山平塘長效運行機制必須明確管護責任主體,落實管理責任和管護經費。一般可采取租賃、拍賣、股份合作等方式轉讓山平塘的經營權,將所有權和經營權進行分離,實行灌溉、防汛、綜合經營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
由于山平塘建設工程改造需要資金量大,地方財力有限,尤其是湖南省山平塘建設呈現一種自發自覺、全省遍及、僅限于點和局部開展的現象,迫切需要國家資金加大補助力度作為推手,多措并舉,推動全省山平塘清淤工程改造工作的全面展開。
(1)建立和完善山平塘建設與整治工程的投入機制。
一是運用“一事一議”政策開展山平塘整治建設。由村組集體或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按照村內一事一議開展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籌資籌勞辦法,組織發動群眾投勞籌資開展山平塘建設與整治。
二是政府設立補助資金以獎代補開展山平塘整治建設。增加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補助專項資金的投入規模,落實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山平塘等農田水利建設的政策,新增農資綜合補貼資金繼續安排用于山平塘清淤擴容補助,一事一議獎補資金重點用于山平塘等基礎水利設施建設,從幾個方面加快山平塘建設與整治的建設步伐。
三是推進山平塘產權制度改革開展山平塘整治建設。通過轉讓、租賃、拍賣山平塘的經營權,進行經營權的置換,籌集山平塘整治的建設資金,落實山平塘的管護責任主體,負責山平塘維護建設。
(2)建立和完善山平塘建設與整治工程的激勵機制。山平塘工程點多、面廣、量大,不便于統一組織實施,考慮其受益范圍小,大多屬村組組集體所有,主要是村民自建自管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山平塘整治的管理主體和實施主體應是農民及村組集體。為調動村民興建和整治山平塘的積極性,政府部門可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以獎代投”的方式,由群眾先期實施,政府部門組織竣工驗收后,按蓄水水面,或按山平塘塘容,或按山平塘處數等相關標準進行按實補助,通過“先建后補”,充分調動和鼓勵農民自主建設和整治山平塘的積極性。
(3)建立和完善山平塘建設與整治工程的監管機制。一是項目監督與質量監管。建立項目區村民代表監督、黨員代表監督、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監督、政府有關部門監管、社會輿論監督等多層次的項目監管體系;二是項目技術服務保障。強化鄉鎮水管站技術服務功能,強化縣級水利部門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職能,鼓勵和發展水利中介服務組織,通過有償形式提供服務,健全農民用水戶協會,依靠自身力量進行簡單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三是工程驗收把關。工程驗收是工程投入運行的最后一道把關和補助資金的補助依據,要嚴格驗收把關,保證工程效益發揮、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