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菁 李希龍 李 沖
(雙峰縣水利局 婁底市 417700)
雙峰縣位于湘中腹地,為南嶺山地向洞庭湖平原過渡的丘崗地帶,系典型的農業縣。全縣農村人口80.35萬人,占總人口的88.4%;有耕地3.97萬hm2(59.8萬畝),其中水田3.3萬 hm2(49.5萬畝),人平0.036萬hm2(0.545畝)。農業生產以種植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為主,并以糧食生產獲全國先進縣而著名。其中農村電力灌排泵站為農業豐收做出了巨大貢獻。為進一步加強電力灌排事業健康、有序、持續發展,在對電力灌排泵站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進行調研的基礎上,提出相應對策。
雙峰為典型的干旱走廊地帶。水資源短缺,成為制約該縣農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境內年均降水量1 311.8 mm,地表水資源總量為11.743億m3(其中地下水總量1.3 137億 m3,外水徑流量 1.326 億 m3),人均水量為 1 292 m3,僅占湖南省人均水量3 844 m3的 33.61%;可利用的水資源總量更少,僅為3.249億m3。
為破解水資源瓶頸,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縣大力興建蓄水工程,共建水庫220座(其中中型水庫4座,小型水庫216座),有效庫容1.25億m3;加上山塘、河壩,蓄水工程總供水能力為2.954億m3,引水工程供水能力0.297億m3,大大改善了農田灌溉條件。但因境內山地連片、崗丘交錯,仍有40%以上水田和70%的旱土是水庫和山塘無法灌溉到的,只有依靠電力灌排工程進行提水灌溉。因此自1963年8月該縣在洪山殿鎮楊木村建成首座電灌站后,電力灌排事業迅速發展。其發展歷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63~1969年為初級階段。這一階段縣電力灌排建設的重點放在溪口和洋潭庫區,機埠裝機容量一般在55 kW以下。全縣8處裝機18臺439.5 kW的排漬埠,有6處15臺331.5 kW建于此階段。至1967年底止,全縣電力灌排裝機達到47處49臺1 535 kW,占現有裝機容量的5.7%,年均增長29.6%。
第二階段:1970~1986年為高速發展階段。至1986年底止,全縣電力灌排裝機容量達到839處863臺18 213 kW。期內凈增792處814臺16 678 kW;新增裝機占總裝機容量的60%,年均遞增15.7%。全縣12處裝機100 kW以上的骨干電灌站均建于此時期。經過這一時期的發展,電力灌排工程在測水河、謎水河、湄水河及其支流等沿河兩岸的杏子、梓門橋、永豐、三塘鋪、鎖石、青樹坪、洪山、蛇形山、印塘、走馬街、石牛、甘棠、沙塘等鄉鎮呈星羅棋布的狀態,覆蓋面達81.2%。
第三階段:1987~2009年為穩定發展階段。為適應農業生產責任制的需求,此階段的發展以小型電灌站為主,單機容量大都是(7.5~30)kW,一般以組為單位進行建設,以村為單位建設的電灌站相對減少。期內共裝機795處828臺9 101 kW,年均新增36處38臺413.6 kW,新增裝機占總裝機容量的32.7%。
到2009年底止,電力灌排泵站已遍布全縣17個鄉鎮(區)600多個村1 000多個村民小組。總裝機容量達到1 634處27 797 kW,提水工程供水能力 1.49億 m3,使全縣總供水能力提高31.41%;設計灌排面積達到1.75萬hm2(26.26 萬畝),占全縣總水田面積 3.3 萬 hm2(49.5 萬畝)的53%。其中按裝機容量劃分:55 kW及以上的電灌站60處4 562 kW,設計灌溉面積0.35萬hm2(5.19萬畝);(7.5~55)kW的電灌站1 574處23 235 kW, 設計灌排面積1.43萬hm2(21.38萬畝)。按灌排功能劃分:灌溉泵站1 626處27 314 kW,設計灌溉面積1.73萬hm2(25.99萬畝),分別占總處數、總裝機容量和總設計灌排面積的95.2%、98.3%、97.5%;排澇泵站8處483 kW,設計排澇面積0.02萬hm2(0.26萬畝),分別占總處數、總裝機容量和總設計灌排面積的0.5%、1.7%、1.0%。電力灌排泵站的穩步發展,為有效利用水資源、保障全縣農田連年糧食高產穩產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是雙峰縣水利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生產的根本保障。據初步統計,全縣僅糧食生產一項,電力灌排泵站每年產生的經濟效益達2 400萬元以上。
(1)泵站設施老化,配套標準低。
雙峰縣1 634處泵站,80%以上是20世紀60~80年代所建。受當時的生產、技術及經濟條件的限制,這些工程及設備大都存在水工布置不合理、工藝落后、性能差、配套不完善等方面的先天缺陷;加之相當部分電力設施已超過有效使用期限(20~35年)。超役運行,形成嚴重帶病運行狀況,運行效益每況愈下。據統計現泵站常年提水總量為5 200萬m3,僅占提水工程供水能力的35%。且近5年來,每年就有3%的電灌站因機組老化失修難以運行而停用或報廢。長此下去,這批電灌站將會陷入“設備越來越落后,能耗越來越高,效益越來越低”的惡性循環中之中。
同時,泵站的相應配套設施標準不高,簡陋粗糙。如渠道長期不配套,建設標準低,崩垮、淤塞、漏水嚴重。初步統計輸水渠道共長達254km,實際可通水的僅150 km,為總渠道長的59.1%。在可通水的渠道中,除30%為混凝土渠道或漿砌石渠道(約45 km),其輸水利用系數達0.8以上,輸水效益較高外;其余70%為土渠道(105 km),其輸水利用系數只有0.4,且渠道崩垮、淤塞十分嚴重。此外攔污柵柵體銹蝕嚴重、泵站建筑物不全、病險涵閘多等現象隨處可見。
(2)建設投入無源,更新改造難。
雙峰縣1987~2009年利用國家糧食補貼工程資金、省撥事業經費、縣級防洪保安資金及鄉村群眾自籌資金等途徑籌資900余萬元,對 200余處電灌站進行了更新改造,混凝土改渠道55 km左右,占電灌站總渠道254 km的21.7%。改造后,電灌站設備完好率由40%提高到90%,渠道混凝土改后輸水利用系數由原土渠的0.4提高到0.8以上,灌溉效益顯著增加。據對紅衛壩、西牛等幾處電灌站調查的情況表明,改造后一般每畝降低水費(15~20)元/畝,較改造前降低成本30%以上。但因近年來,國家及各級政府在水利投入方面主要傾斜江河及水庫的防洪保安、除險加固及保民生的農村安全飲水等重點項目上,對電力灌排工程項目支持甚少;加之農村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村組統管能力削弱、經營規??s小等原因,以至90%以上的泵站及配套設施無緣更新改造,資金無著落。這其中也有泵站運行管理中的問題。主要是泵站在長期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沒按規定成本收取水費,一般只收取機手工資和電費,最多還收少量維修費;折舊費基本沒收或沒規定提足,遇到大額設備檢修和更新改造都由集體承擔或臨時攤派,這類情況占80%以上。從而使得泵站每年投入更新改造的資金很少,大部分泵站設備無法及時更新。長此以往,年年欠債,造成惡性循環,更新改造的包袱越來越重,任務越積越多。據初步估算,雙峰縣1 634處電灌站,現需更新改造的達1 280處 2.2萬kW,占總處數的78.3%和總裝機容量的79.1%;共需資金5 700萬元,即單位千瓦投資2 590元左右。
(3)運行機制落后,空位管理多。
雙峰縣電力灌排泵站經營按所有權劃分為三類:鄉鎮管理,共7處,總裝機容量13臺1 302 kW。村級管理,約500余處12000kW。村小組管理,約1100余處12 500 kW。其運行模式為:機務承包。僅將泵站提(排)水運行、維護、故障處理等機務承包給機手,其報酬或按 (300~800)元/年、或按小時工資計酬。定員管理。由灌區指(選)定人員負責泵站提水、渠道輸水、田間配水全程管理;水費、機手報酬、工程維護等費用及管理責任由代表會議決定。集體統管。提(排)水期間泵站的運行、維護由機手負責,工資按小時計付;泵站停運時的看守及設備更新改造、渠道維修等均由村組負責。從以上泵站運行模式實踐分析,管理不善是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
一是責任主體不明。除少數泵站仍沿用計劃經濟時的定員管理模式外,大部分泵站沒有固定管理人員和管理制度,日常管理處于空白,甚至造成較為嚴重的失修、失竊現象,使許多泵站在抗災關鍵時刻延時啟動或無法運行。
二是機手素質偏低。泵站機手多為臨時或短期聘用。而有知識、懂技術的中青年人大都不屑于季節性強、報酬低的泵站崗位,以致現有機手年齡偏大、缺乏技能,只會開閘,不會維修保養。
三是灌溉調度乏力?,F泵站基本歸村組集體所有,而農戶因分散經營,所種植的水田作物品種不同、需水時間不一致,很難統一有效灌溉調度。特別是55 kW以上電灌站,如金蚌電灌站裝機115 kW,開挖渠道15 km,灌溉8個村324 hm2(4 860畝)水田,因抽水成本高、灌渠長,調度協調難而已多年未使用。
(1)加強領導,加大政策扶持。
電力灌排泵站在保障農作物需水灌溉及排水治澇、實現旱澇保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對地處丘崗及婁衡干旱走廓地帶的雙峰更是功不可沒。但因其效益主要體現在社會效益上,經濟效益并不明顯,致使社會上普遍存在對電力灌排泵站面臨的危機感和更新改造的緊迫性認識不足,措施乏力。因此,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必須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的高度,充分認識電力灌排事業對提高農業抗災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電力灌排泵站的建設管理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促其發展。要按照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將其納入“十二五”規劃的重點,明確責任與目標,有計劃、有重點地對其進行節能減耗,更新改造。要引導廣大泵站業主自主創新,積極興辦第三產業,利用水面及自有資源進行立體開發,進行水產養殖和花卉苗木種植,以彌補灌溉資金的不足;要加大部門扶持力度,在項目審定、報批以及電價、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優惠。要嚴格泵站站房設施管理,切實做好防盜、防竊工作,并將機電站房、灌溉設施等納入財產保險范圍,維護業主利益、減少業主損失。
(2)有效引導,制定泵站發展規劃。
農村電力灌排泵站點多面廣,效益不佳,很大原因在于其市場經營粗放。要針對泵站工程設施的現狀,結合《水利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規劃 (2006-2015年)》以及目前正在著手規劃的萬千瓦電力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項目等,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和出臺相關電力灌排泵站發展規劃,實行分類指導,優化灌溉泵站布局。對灌溉面積達1 000畝以上的泵站,政府可有意識地作為重點進行改造,以保證改善雙峰“干旱走廊”的現狀。要統籌規劃和實施,防止重復工程,特別是對55 kW以上較大泵站的更新改造,要根據農業生產結構、耕作方式的變化進行規范設計,重新復核灌溉面積、確定裝機容量,提高建設標準;對水系不適和規劃布局不合理的泵站,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調整和遷移;對小泵站相對較多的村,要重新規劃,打破以村組為界限灌溉的局限,通過調整渠系,有計劃地拆并一部分小泵站,納入大泵站的灌溉管理范圍,提高泵站效益。
(3)整合資源,加大泵站更新力度。
電力灌排泵站是農業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份。目前水費只收取灌溉成本費,依靠水費收入無法實現泵站滾動發展。各級政府必須從增加投入著手,實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有計劃地把泵站改造列入財政支持的基礎建設項目,如泵站更新改造、小農水、一事一議、糧食增產以及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同時要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通過以獎代投政策,積極引導農民自籌資金和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建、改造電力灌排工程設施。通過對以上各種資源的整合,形成以國家財政補貼為引導,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并按照“全面規劃、先急后緩、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對20世紀60~70年代興建、年久失修的泵站進行全面改造;對一些能耗高、技術性能差,沒有修復價值的老設備進行更新換代,提高泵站灌溉效率。
(4)推進改革,優化泵站管理機制。
理順泵站體制,積極推進泵站改革,是實現泵站穩定發展的有效動力。應按水利部所頒標準,結合實際,分類指導,整合功能,合理確定方案,建立綜合協調機制,有效推進泵站體制改革。對于規模較大、效益較好且有條件的泵站,實行公益性或準公益性管理;對于規模較小的泵站,可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采取經營權租賃、轉讓乃至拍賣等形式,將其推向市場,融入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管養分離,通過承包,招標等方式將電力灌排工程的維修養護逐步推向社會化、市場化,達到節省費用、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要積極組建以水利站或村委會為主,由業主、農民代表組成的灌區協會,統籌、監督灌溉泵站及渠系的維護和建設,對本區域的電力灌排泵站進行管理和監督。與此同時,要認真落實《水利工程水價格管理辦法》,嚴格執行水費征收標準,做好水費成本核算和收繳工作,按規定足額提取折舊費、維修費和大修理費,完善泵站的自我積累機制,保障泵站的正常運行。要建立泵站系列管理制度,建立科學的投入機制,落實管護維修經費,加快實施灌區續建工程配套,改造和完善一批泵站措施。
1湖北水利廳.湖北省中小型泵站有關情況的調查報告[J/OL].http://www.hwcc.com.cn,2009-04-24.
2姜霞.通州市機電灌排泵站現狀及對策[J/OL].http://www.ntnj.gov.cn/batrical_text.asp?Id=1643,2006-01-04.
3蔣建君.金壇市農村機電灌排現狀分析與對策探討[J/OL].2008-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