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探索(專題討論)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基于人際知覺偏差的視角

2012-04-12 00:14:11俞國良王擁軍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12年3期
關鍵詞:心理信息

俞國良,王擁軍

(中國人民大學 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2)

探索(專題討論)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基于人際知覺偏差的視角

俞國良,王擁軍

(中國人民大學 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2)

人際知覺偏差是在人際知覺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誤讀現象,正性—負性信息的非對稱性、行動者—觀察者非對稱性和人際溝通障礙就是常見的人際知覺偏差。人際知覺偏差是直接導致人際矛盾沖突現象的主要心理原因,其心理機制可以概括為錨定調節啟發,相關研究可以作為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出發點和突破點。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基礎是增進人際知覺的準確性,培養積極健全的心態和人格,掌握增進人際和諧的措施和手段。

人際知覺偏差;人際知覺的非對稱性;和諧人際關系

和諧人際關系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人際關系是當代社會的重要理論和實踐課題。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視角是多方面的,可以是道德倫理的、法律的,也可以是文化教育的。近年來,人際知覺偏差在人際關系領域受到廣泛關注,成為當前社會心理學領域中一個突出的熱點問題。人際知覺偏差現象的研究也為我們探討和諧人際關系提供了全新視角。

一、人際知覺過程中的偏差現象

人際知覺就是在社會情境中個體對他人的表情、思想觀念、態度行為、品格性格、人際關系和行為原因等方面的認知。人際知覺不是一個準確無誤的過程,而是一種充滿了偏差、誤讀和矛盾的過程。人際知覺偏差是直接導致朋友失和、社會愁怨、勞資沖突、夫妻反目、民族紛爭和自卑自殺等社會現象發生的心理原因。人際知覺偏差現象是很豐富的,概括地說,這些偏差包括正性—負性信息的非對稱性、行動者—觀察者非對稱性和人際溝通障礙等。

1.正性—負性信息的非對稱性

在日常生活中,領導屬下之間會相互誤會,不同種族之間會相互誤判,夫妻之間會相互誤解,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個體對于正性信息和負性信息的人際知覺是不一樣的。正性—負性信息的非對稱性就是說負性信息(如說謊、憤怒、侵犯、自卑)與正性信息(如微笑、誠實、自信)相比對形成人際態度(如初次印象)、激發情緒(如喜歡、滿意度)等方面的作用存在非對稱性差異,負性信息對人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的作用更強,由此,也被稱為負性偏差[1]。

負性信息和正性信息與中性信息相比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而負性信息與正性信息相比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巴等人發現,判斷者可以根據呈現39毫秒的面部表情識別對象的危險性,并形成初步印象[2]。負性信息更容易預測關系的惡化或終結,人們對負性信息(如辱罵、撒謊等)更敏感,更容易記住,負性信息對人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的作用更強,這就是負性偏差。受到批評、被朋友拋棄等負性信息比受到表揚、結識朋友等正性信息對個體的情緒影響更強大、持久。婚姻關系中的不快事情(如消極言語、失信行為、性關系不和諧等)與積極事情(如表揚、誠實、性滿足等)相比,更能預測幾年后的婚姻狀況。負性信息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參考因素,“你給我初一,我還你十五”式交往比“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式交往對雙方的影響更強,前者的直接結果就是關系的終結。為保持良好關系,正性信息要超過幾倍的負性信息才能抵消負性信息的影響。對人的一次不禮貌行為引起的后果,約需要五次禮貌行為才能補償,尤其在首次見面時的負性信息會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只有通過增加接觸次數才能逐步化解。

2.行動者—觀察者非對稱性

在人際互動中每個人既是觀察者,也是被觀察者(行動者),觀察者能否準確識別被觀察者的特征直接影響人際關系的特點和走向。行動者—觀察者非對稱性就是行動者和觀察者對人際信息的認知存在性質或數量上的偏差分離現象。人們總是基于自己的眼睛、觀點、信念、態度和心情來理解他人,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種人際關系中的作用,常常認為自己關注對象也是別人所關注的對象。當個體關注自己的服飾、容顏和個性之時,認為別人也是這樣。在吉洛維奇等的實驗中,讓大學生穿著胸前印有一位歌手的大幅頭像的T恤衫,然后進入一個有許多學生的大教室,穿T恤的學生猜測大約一半的同學會注意到他的T恤,而實際上注意到的人只有23%[3]。人們常常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往往會把自己看做公眾注意的焦點——焦點效應;人們高估自己內心狀態的泄露程度,往往認為別人容易識破自己的內心狀態——透明錯覺。焦點效應和透明錯覺容易使人際關系偏離相互融合、相互關注、相互理解和共同發展的方向,容易引發人際關系中的自我保護、焦慮或恐懼等心理現象,進而誘發人際矛盾或人際失衡。

行動者和觀察者歸因的非對稱性就是說行動者和觀察者對人際行為的行為原因的認識存在偏差。麥勒通過對1971—2004年間的173項行動者—觀察者非對稱性研究的元分析發現,對負性信息(如失敗、侵犯行為等)的行動者—觀察者歸因的非對稱性效應顯著,即行動者喜歡把自己的失敗歸因于情境,而觀察者喜歡把他人的失敗歸因于其能力;與負性信息相比,對于正性信息(如成功、助人行為等)的行動者—觀察者非對稱性是反向的,即行動者喜歡把自己的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而觀察者喜歡把他人的成功歸因于問題簡單或運氣[4]。

在知覺他人和知覺自己的過程中,人們常常認為自己的判斷是客觀的,由此過分地夸大自己判斷的合用性;同時,認為其他人的判斷是自我陶醉,由此過分地夸大其他人的認知偏差。這種現象被稱為偏差盲點[5]。普讓尼恩等人的研究顯示,人們總是認為,與其他人相比,自己是獨立自主、堅強正直的,更不容易受到“自我服務傾向”和“自我關注傾向”等現象的影響。內省錯覺和樸素的實在論是偏差盲點的兩個重要根源。內省錯覺就是指人們重視通過內省而獲得信息的價值的傾向。內省信息包括自己的態度、感受和內在動機等,而非內省信息包括環境信息、他人的行為等。內省錯覺的實質是,個體經過權衡認為內省信息(如自己的行為目的、自我概念等)可以作為評價自己的基礎,因此,內省信息的價值比非內省信息的價值更大。人們常常認為自己心目中的世界就是“客觀的世界”,這種思想就是樸素的實在論。樸素的實在論是指人們常常認為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就是世界的全部,自己知道的,別人不一定知道,自己比別人知道的要多;雖然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各有不同,當出現分歧和偏差時,人們常常否認自己的偏差,并把分歧和偏差歸咎于他人。

3.人際溝通障礙

人際溝通是一個你來我往的互動過程,這個過程包含許多障礙、變數和困局。自我中心理解和自我中心表達是人際溝通障礙的具體體現,并貫穿于人際溝通的整個過程。由于交往雙方的信息資源、目的動機、文化風俗、成長環境、社會經驗和人格特征等方面因素的差異,個體在理解他人和表達信息時常出現自我中心的傾向。

自我中心理解具體表現為個體對對方發出信息的誤解和曲解。從信息的接收者來看,“斷章取義”、“添枝加葉”、“以貌取人”和“不求甚解”等信息加工模式導致誤讀他人和曲解他人;高高在上、盛氣凌人、唯唯諾諾等心理距離或地位角色感受模式可以傳遞不同的言語和非言語信息,從而導致信息被歪曲或阻隔。自我中心表達產生的原因是個體基于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向對方發出信息時產生誤說、誤傳或誤斷的現象。自我中心理解與工作記憶的容量狀態有關,工作記憶容量低時(如情緒激動、固執己見時),自我中心理解傾向增強。從信息的發送者來看,信息交流目的不明確,可以導致信息模糊;媒介表達不清晰,可以導致信息失真;傳送信息選擇失誤,可以導致信息失準。從信息溝通渠道來看,選擇不適當的溝通渠道,容易導致信息被削減或延誤;選擇不適當的溝通角色和環境,容易導致情緒紛擾或合作破裂。

二、人際知覺偏差的心理機制

近年來的實驗研究顯示,人際知覺偏差的心理機制可以概括為錨定調節啟發[6]。人們在解讀他人心理的時候常把自我特征或刻板模式作為起點或立足點(這叫錨定),然后再參照他人的背景信息對自我特征或刻板模式進行校正(這叫調節),而且這種調節常常是不徹底的和不充分的。不適當的錨定,不徹底或過度的調節都可能導致偏差。

1.以自我為錨定的人際知覺

以自我為錨定就是以自我特征為參照點來評價他人的態度、能力和個性特征的現象。所謂自我特征就是自己的個性化信息,包括自己的態度、信念、期望、能力、個性等。在模糊的情境中,與非自我特征詞匯相比,人們喜歡用自我特征詞匯描述他人;在某些自我特征上自恃很高的人如友善,往往認為與自己同屬一類人的個體也具有同樣的特征;在面對同一情境時,自己常常認為他人具有與自己類似的動機和目的。這種用自我特征同化他人的現象是很常見的,在中國的古語中就可以找到很多句子,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掩耳盜鈴”等都是以自我為錨定值判斷他人的例子。當知覺者認為自己與被知覺者具有明顯類似特征時,更傾向于實施自我特征錨定。

在錨定調節過程中,自我錨定值的激發過程是一個自動激活的、省時和省力的聯結過程;其調節過程就是個體從自我錨定值出發對知覺對象的特點進行或自動或主動的補充、轉換和調整過程。溫格魯和邦德研究了特質憤怒高者的社會投射的特點。實驗材料是關于攻擊性的模棱兩可并缺少結局的短文。被試的任務是推測短文中主人公的后續行為,并在主試呈現主人公后續行為后,閱讀描述后續行為的文字。主試呈現的主人公后續行為包括兩類句子,一類是有攻擊性的句子,另一類是非攻擊性的句子。結果顯示,特質憤怒高者用攻擊性行為接續模棱兩可的短文,隨后閱讀帶有攻擊性句子的時間較短而閱讀非攻擊性句子的時間較長。這個實驗證實了人們常把自己的習慣思維方式投射到模棱兩可的情景之中,而且當面對與自己的期望不一致的信息時會花更多的時間調整或反思自己的判斷[7]。

2.以刻板模式為錨定的人際知覺

刻板模式是個體對社會成員進行類化的結果。類化就是把具有類似特征的個體歸為一個群體,屬于這個群體的個體都應具有類似的特征。兒童是在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逐步習得的一些刻板模式,例如媽媽、爸爸、老師、男孩、女孩、醫生和陌生人等群體的刻板模式,知道不同的社會群體在同一環境中的表現各有不同,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相應的情緒情感,如喜悅、恐懼、厭惡等。隨著生活范圍的擴展,作為對人群的社會性類別的反映,刻板模式得到了豐富和深化,例如,對英雄、領導人、教授、工程師等諸多社會群體、社會職業、社會稱號等有了更細的認知。

大量的刻板模式存在于成年個體的記憶之中,當知覺者認為被知覺者的某些信息線索與刻板模式之間具有明顯類似特征時,個體更傾向于實施刻板模式錨定。刻板模式可以使個體利用先前的群體特征知識解釋他人的當前行為,并把他人的行為意義化,這是一個同化過程。當知覺者掌握判斷對象的信息較少時,或判斷對象與刻板模式的一致性明顯時,知覺者就傾向于用刻板模式同化知覺對象,認為知覺對象具有刻板模式所具有的特征。卡迪等的研究顯示,人們傾向于認為,與沒有子女的女人相比,有子女的女人更有親和力,而工作能力較差;與沒有子女的男人相比,有子女的男人更有親和力,同時工作能力更強。他們還發現,這些刻板模式影響知覺者針對被知覺者的行為決策和交往方式,例如,人們不愿雇傭有子女的女人,卻愿意關心幫助有子女的女人[8]。

3.錨定調節啟發的實踐意義

依照錨定調節啟發機制,人際知覺者通過自動錨定和隨后的調節來判斷知覺對象的特征。從客觀說,雖然這個過程不一定準確,但對人們的生存都很重要。從生物生態學的角度來說,基于簡單線索(如知覺對象的面部表情或與知覺對象的相似性)的自動錨定,可以使個體的反應更快捷;基于心理理論和相關信息的調節,可以使個體的反應更準確。基于偏差現象的研究結果不可避免地得出人類人際知覺不完美的結論:人基本上是非理性的、自動的和無知的;人們喜歡用啟發式捷徑推斷他人,喜歡用第一感覺推斷他人,對自己所作所為的覺知程度較差。

可以說,錨定調節啟發是產生諸多人際知覺偏差的主要原因,錨定調節啟發具有普遍意義。人際知覺偏差的原因就在于自動錨定和隨后的調節過程上,由此,人們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理解會出現自我中心偏差,這些偏差的原因包括不適當的自我中心預設值、不恰當的價值觀和信念(如人性假設)、不完備的信息、不準確的思維邏輯和低下的認知能力等。因而,減少和緩解人際知覺偏差的核心就是預設合理的錨定值,規范錨定后調節過程。下面的問題就是,基于人際知覺偏差的研究,如何發揚人際知覺中的“準確、積極”方面,如何開發能夠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理念和方法。基于人際知覺偏差現象的研究,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是一項系統工程。

三、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人際協作、社會秩序、社會活力、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基礎。可以說,構建和諧關系是重大的時代性和世界性課題。在組織管理心理學中,人際溝通、組織和領導下屬等問題直接影響組織的效能;在學校教育心理學中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優差生關系等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和兒童的發展;在司法與犯罪心理學中人際關系既是犯罪成因之一,也是感化犯罪分子的重要途徑。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基礎是洞悉人際知覺的特點,明晰人際互動過程的規律,掌握增進人際和諧的措施和手段。

1.增進人際知覺的準確性

一般認為,率真的知覺對象、合適的特質、充足的信息和優秀的知覺者等因素可以促進人際知覺判斷的準確性。率真的知覺對象應是比較“陽光”的知覺對象,若知覺對象是自我監控能力強的人或社會活動力不足的人,那么這樣的知覺對象的可判斷性比較低。合適的特質指的是有的特質容易被識別,有的特質不易被識別,如宜人性在第一印象中就比較容易被識別,而因他人的城府掩飾,如誠信特質在第一印象中就難于被識別。“日久見人心”、“兼聽則明”的意思就是有充足的信息可以改善人際知覺。自我中心理解主要是自動加工過程,而主動搜尋對方個體和情境信息會降低自我中心理解的傾向。合理渲染的背景情緒可以促使個體主動搜尋情境信息,進而可以趨近更加合理的知覺結果,而不恰當的背景情緒會加劇知覺偏差。與“樂極生悲”、“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詞表達的意思相近,凝重的情緒(如悲傷)可以增進心理理論的應用,促進系統地分析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和特征;而愉悅的情緒會減少心理調節的應用,過多地求助于刻板模式,容易輕描淡寫地識別和判斷他人。

個體對他人行為和態度的解讀是從自我特征或刻板模式出發,通過調整自我特征或刻板模式推測來判斷他人行為和態度的過程,因而對心理理論的提升可以提高人際知覺的準確性。心理理論就是個體所具有的解釋行為原因和心理狀態的觀念和能力,就是知覺他人和自己內部的樸素思想。通過加深個體的閱歷和文化厚度,可以豐富和錘煉自己的心理理論,進而增進人際知覺的準確性。作為社會人,個體逐步形成自己的心理理論,心理理論也有精明和拙劣之分。精明的心理理論就是能比較準確地知覺他人的理論。優秀的知覺者需要具備精明的心理理論,需要具有關于性格類型、性格與行為的關系、性格人格與環境的關系等方面的知識,需要具有知覺他人動機的辯證思維能力。與成人相比,兒童在知覺他人時的自我中心傾向更嚴重,但其原因不是成人加工信息更客觀,成人與兒童一樣是從自我特征開始判斷他人的,只是成人更善于后期調整[9]。心理理論和主動調整功能是后天習得的,兒童在4歲以前還不能區分“自己所思”和“他人所想”的差別,之后兒童逐步知道自己的思想與他人的差異是明顯而經常的。雖然成人的基于自我錨定的調整功能可能出現失誤,但這種豐富的心理理論和調整功能確實是成人與兒童的主要區別。

受個人主義文化影響的個體,在人際溝通時更可能表現出高興、失意、率直、自豪和痛苦等情緒行為;受集體主義文化影響的個體,在人際溝通時更可能表現出愉悅、失望、緘默、羞澀、內疚、責任等情緒行為。美國人更喜歡在廣闊的社會情境中展露自我,以表明自己與眾不同,而來自集體主義文化的中國人和日本人的自我展露的范圍很有限,更喜歡換位思考和觀點采擇,更喜歡做情境歸因,能更好地評價自己,尤其是對自己在某一情境下的道德表現和利他表現的判斷更為準確。與個人主義文化相比,集體主義文化(如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強調理解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東方人耳濡目染形成了善于設身處地和換位思考的特點,這有利于充分調整自己的錨定值,有利于準確把握他人的思想和特質。

2.培養積極健全的心境和人格

和諧人際關系的核心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情感融洽和行為協調。誠信、寬恕和共情等個體的積極特征都有助于改善和維系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助于提高人際關系的質量。誠信對自己態度、情感、信念和想法特征的準確表達和承諾,是和諧關系建立的基礎;寬恕是對他人過失的諒解,減少人際危機的一種方法;共情是設身處地地把握他人的處境,有利于判斷他人的行為原因,有利于拉近與他人的心理距離,有利于維系良好人際關系。

心境影響人際溝通過程中所使用言語的風格和內容,進而影響人際溝通的發展。史密斯等人的實驗顯示,在積極情境(如關懷的、激勵的情境)啟動下,負性偏差現象不明顯,也就是說積極情境會減輕或逆轉人際知覺的負性偏差現象[10]。積極心理學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福瑞德瑞克森的研究顯示,經常抱有積極情緒(面帶微笑、團隊興趣、支持他人、同情等)的大學新生,比經常抱有消極情緒的大學新生更容易與同學心心相印,更容易建立起親密關系[11]。處于積極心境的個體在評價人際關系和他人時容易采用啟發式的、整體的、刻板的和概括性的語言,而消極心境容易誘發專注性、系統性和細節性的語言。處于積極心境的個體在評價人際關系和他人時容易專注對方行為的積極方面,而消極心境的個體專注對方行為的消極方面。心境對人際溝通的影響結果是產生不同的人際期望和自我效能感,自己喜歡對方,就更可能認為對方喜歡自己;人緣好的人傾向于低估自己的人緣,人緣差的人傾向于高估自己的人緣。

3.增進人際溝通的準確性

雖然透徹了解他人不一定導致親密,但適當的溝通是通向親密的必經之路。人際溝通就是通過言語和非言語線索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與行為互動過程,就是有目的地傳達信息、表達感情、克服障礙、傳遞信息、激勵士氣或控制行為的過程。自我展露、傾聽和基本共識是克服自我中心偏差的有效辦法。

自我展露和傾聽在人際溝通中起著了解和被了解的作用。自我展露是指個體把個人信息告訴給他人,與他人共享內心感受和信息的過程。親密關系的形成依賴于自我展露。自我展露會增進理解、關心和認同。適當的自我展露可以拓展溝通范圍,使話題由淺入深;可以增加共享程度,使雙方的心理感受由分離到重疊,由此雙方關系也由一般向親密轉化。如果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時缺乏這種自我展露,他會感受到更多的寂寞,難以與他人建立起親密關系。傾聽是對對方的言語和行為的積極主動的專注和理解。傾聽需要全神貫注,要求完整接受他人發出的信息和意義,既能理解思想含義,也能理解對方的情感。傾聽在工作、生活中具有信息功能,可以準確理解對方;傾聽具有情緒功能,可以表示對對方的信任和支持。

對雙方來說,人際溝通需要共識,這些共識包括信任、合作、寬容等。信任是建立、維持和親密發展的基礎。合作是雙方溝通的信息基礎。在人際溝通過程中,雙方都在檢測對方的信任品質。信任就是對雙方是否可信賴和可依靠的確認,信任包含對對方的積極情感因素,也包含對對方的認可等認知因素。在雙方合作的情況下,溝通雙方可以減少信息阻隔,溝通語言和渠道更暢通、更簡捷;在雙方合作的情況下,溝通雙方可以減少情緒對抗,溝通心態和情緒更自然、更愉悅。寬容就是對他人的不足和錯誤的理解和原諒。寬容者能夠對他人的錯誤做雅量歸因,能夠理解他人的處境,寬容是信任的結果,又是合作的基礎。互利互惠、雙贏思考、團結友愛等理念都影響人際關系的品質。

人際溝通過程是一個充滿變化的過程,對這個變化過程的研究可以增進人際溝通的效能。雖然人際沖突可以誘發消極情緒和敵視行為,但人際沖突也可以促進個體的積極變化,即人際沖突可以促使個體調整自己的情感態度,進而降低個體因刻板印象而引發的知覺偏差。我們不能低估調整人際關系的外顯行為的作用。這些外顯行為包括身姿、舉止、表情等動作,也包括關懷、寬容、依戀、侵犯、利他、愛、社會支持等行為。人們在交往中必須借助各種外顯行為來傳遞信息、表達感情,這些外顯行為是反映、建立和調整人際關系的重要依據。人際關系外顯行為的核心是給予和獲得。給予就是給予對方愛、關懷和利益,給予可以提高雙方的幸福感和人際關系的和諧程度。人際情緒調節有助于克服負性情緒、釋放正性情緒,也可以增進人際的和諧。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際關系是人類永恒的交往形式,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人際知覺就是建立、維系和改善人際關系的基礎,人際吸引和親密關系都是在人際知覺過程中形成的,但人際知覺既不是一個完美的過程,也不是一個完全理性的過程。人際知覺偏差是對自己和他人的誤解、誤讀,是人際交往過程的常見現象,緩解人際知覺偏差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問題,需要多種研究范式從多個角度出發系統地進行研究。雖然人際知覺偏差不能被根除,但人際知覺偏差現象的探討為構建和諧人際關系鋪墊了牢固的基石,為我們研究構建和諧人際關系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1]Baumeister R F,Bratslavsky E,Finkenauer C,Vohs K D.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1,(5):323-370.

[2]Bar M,Neta M,Linz H.Very First Impressions[J].Emotion,2006,(6):269-278.

[3]Gilovich T,Medvec V H,Savitsky K.The Spotlight Effect in Social Judgment:An Egocentric Bias in Estimates of the Salience of One’s Own Actions and Appeara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8):211-222.

[4]Malle B F.The Actor-Observer Asymmetry in Causal Attribution:A(surprising)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6,132:895-919.

[5]Pronin E.How We See Ourselves and How We See Others[J].Science,2008,(320):1177-1180.

[6]Epley N.Solving the(Real)Other Minds Problem[J].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2008,(2):1455-1474.

[7]Wingrove J,Bond A J.Correlation between Trait Hostility and Faster Reading Times for Sentences Describing Angry Reactions to Ambiguous Situations[J].Cognition and Emotion,2005,(19):463-472.

[8]Cuddy A J C,Fiske S T,Glick P.When Professionals Become Mothers,Warmth Doesn't Cut the Ice [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4,(60):701-718.

[9]Epley N,Morewedge C,Keysar B.Perspective Taking in Children and Adults:Equivalent Egocentrism but Differential Correc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4,(40):760-768.

[10]Smith N K,Larsen J T,Chartrand T L,Cacioppo J T,Katafiasz H A,Moran K E.Being Bad Isn’t Always Good:Evaluative Context Moderates the Attention Bias toward Negative Inform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90):210-220.

[11]Waugh C E,Fredrickson B L.Nice to Know You:Positive Emotions,Self-other Overlap,and Complex Understanding in the Formation of a New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06,(1):93-106.

編者按:構建和諧社會既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內容,也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而建立和諧人際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件之一。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別從人際關系、群體心理、親社會行為等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視角作出有益的探索,旨在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效應對群體性事件,培養和擴大親社會行為,為社會進步與發展做出社會心理學應有的獨特貢獻。

C4

A

1007-4937(2012)03-0085-06

2012-01-2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0JJDXLX004)

俞國良(1963-),男,浙江杭州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研究;王擁軍(1968-),男,河北魏縣人,副教授,博士,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和社會心理學研究。

〔責任編輯:楊大威〕

猜你喜歡
心理信息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心理Q&A
健康之家(2006年1期)2006-01-01 00:00:00
信息
建筑創作(2001年3期)2001-08-22 18:48:14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
健康信息(九則)
祝您健康(1987年2期)1987-12-30 09:52: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AV天堂| 日韩av手机在线| 欧美亚洲第一页| 欧美啪啪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在线欧美国产|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国产va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一二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亚洲香蕉久久|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69av免费视频| 国产色伊人| 久青草网站|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国产久草视频|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69av在线| 中文无码影院|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影院| 国产91线观看| 99伊人精品|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久久|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丁香婷婷激情网|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无线观看| 91人妻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电影| 免费毛片视频| 成色7777精品在线|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久一在线视频| 色综合国产| www.亚洲国产|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欧美影院久久|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亚洲综合香蕉|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天天综合色网|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大香伊人久久|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