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洛陽匾額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張留見
(洛陽理工學院 中文系,河南 洛陽 471023)
匾額的文化功能研究
——以洛陽匾額為例
張留見
(洛陽理工學院 中文系,河南 洛陽 471023)
洛陽匾額不僅數量眾多、內容豐富,而且文化功能十分強大。不論是在褒獎古今楷模、引領社會風氣、教育廣大民眾方面,還是在倡導仗義疏財、扶危濟困、尊老敬賢、修身養性、維護社會和諧方面,都發揮著無與倫比的獨特作用。認真總結和深入探討洛陽匾額的文化功能,不僅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能為當今和諧社會建設提供有益的啟迪和借鑒。
洛陽匾額;文化功能;和諧社會
匾額俗稱匾,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何謂匾額?《辭海》解釋說:“匾額亦作‘扁額’。掛在廳堂或亭子上的題字橫牌。亦單稱‘扁’或‘額’。”[1]扁字也作匾字,額即懸于門屏上的牌匾。中國匾額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漢高祖六年,蕭何就題寫過‘蒼龍’‘白虎’之匾額,算來距今已有兩千一百多年的歷史”[2]。自從匾額誕生以來,它就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不論是官方或是民間,都對匾額十分重視,形成中國特有的匾額文化。匾額有上方所賜,下屬敬獻,常人互贈,自己懸掛等形式,這一上一下,一迎一送,都是有緣由的,都包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送匾之人大都不惜重金求名人書寫,工藝要求非常嚴格,人們對匾額如此看重,說明匾額有著特殊的文化功能,因此探討匾額的文化功能便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洛陽是著名古都,數千年的文化積淀,使之成為蘊藏無數文物的風水寶地,匾額猶如眾多文物中的一朵奇葩,其獨特的文化功能,需要我們認真總結和研究。本文以洛陽民俗博物館館藏匾額為主,結合洛陽旅游景區現存古代匾額,對洛陽匾額的文化功能進行初步探討。
歷代統治者,常以匾額褒獎古代圣人賢者,樹立楷模,教育文武群臣和廣大百姓。關林位于洛陽市洛龍區。中國歷史上有文武二圣,“文圣”指儒學創始人孔子,“武圣”指三國時期蜀國將領關羽。按封建等級稱謂,帝王墓稱陵,王侯墓稱冢,百姓墓稱墳,圣人墓稱林。所以山東孔墓稱“孔林”,洛陽關羽墓稱“關林”。歷代統治者都把關羽作為維護正統的化身,宋朝以來就有15個皇帝給關羽加封授匾,使其亡靈“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身份越來越顯赫。到了清朝,統治者對關羽更是推崇備至,乾隆皇帝親題“聲靈于鑠”匾額。“鑠”是古代的一種樂器,盛贊關羽忠君、義友、仁愛、勇武的精神像美好的音樂一樣傳播四方。慈禧太后親題“氣壯嵩高”匾額,稱贊關羽忠貞、義勇的品質如巍巍嵩山一樣高大雄偉。光緒皇帝親題“光照日月”匾額,稱贊關羽忠、義、仁、勇的高尚品德與日月同輝。
二程故里位于洛陽市嵩縣田湖鎮程村,程顥、程頤兄弟創立的理學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南宋理宗視察太學時,將程氏兄弟神主奉入孔廟,享用祭孔禮儀,圣諭天下公祭。元文宗加封程顥為豫國公,封程頤為洛國公。明代宗詔令二程祠春秋祭祀。清朝康熙皇帝欽賜“學達性天”匾額,稱贊二程的學問、人品達到了最高境界,達到了“性”與“天”齊,達到了性與天的統一。慈禧太后親賜“伊洛淵源”匾額,稱贊二程是理學的創始人,理學之根在于二程,伊洛是理學發源之地。光緒皇帝欽賜“希蹤顏孟”匾額,稱贊二程創立的理學,是顏回、孟子正宗儒學的直接繼承者。
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封關羽、二程,給予崇高榮譽,特別是清朝康熙、乾隆、慈禧、光緒不斷給關羽、二程賜匾,對其進行褒獎,其目的是希望文武群臣及廣大民眾,能像關羽忠于劉備那樣忠于自己,忠貞不貳,為維護劉備政權,不惜以身殉國,能按照二程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的原則,嚴格遵守封建等級制度,做永不反抗的順民。
用匾額表彰某人、某事是歷代統治者顯示恩寵的一種手段,是一種特殊的褒獎方式。《后漢書·百官志》載:“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3]官府對符合封建禮儀的孝子順孫、貞女義婦以及仗義疏財、扶危濟困等能夠“為民法式者”,用贈匾的方法進行表彰,其目的就是為民眾樹立榜樣,引導良好社會風氣。
“貞媲孟母”匾額,是清朝乾隆時期偃師縣縣令贈與張冰之妻張氏之物。此匾額中的“貞”即言行一致,漢·賈誼《新書·八·道術》:“言行抱一謂之貞,反貞為偽。”在封建社會多指婦女守節。“媲”同比。“孟母”指孟子的母親仉氏。相傳孟子少時廢學,孟母三遷居處,改變環境,終使孟子學業有成。長期以來,孟母被推崇為教子有方的賢良母親的典范。
“姑媳同操”匾額,是清朝嘉慶時期如皋縣縣令贈與節孝婦婆媳二人之物。此匾額中的“姑”為多意字,指父親的姐妹,亦指丈夫的母親,這里系后者之意。“姑媳”:婆媳也。“操”:操守,指品德、氣節。姑媳同操,意為婆媳二人能夠和睦相處,都堅守著自己高尚的品德、氣節。
“五世同堂”匾額,是清朝光緒時期汝州主管教育的官員贈與解長春之物。這里的“五世”是指一個家族之內具有血緣關系的五代人同居。在古代,五世同堂是人們非常羨慕而值得自豪的事情。五世即五輩人,自身、子、孫、曾孫、玄孫。同堂,同居一家。人們把五世同堂作為人丁興旺、家庭幸福和諧、生活美滿的象征。五世同堂,子孫同居,既有利于宗法制度的維護和家族利益的實現,也有利于家庭的和睦和社會的安定,同時也有利于贍養老人和教育子孫。
用匾額作為表彰的一種方式,漢代已經確立為國家制度。這項制度為后來歷代王朝所承襲,成為治國安邦、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匾額之所以被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同時也為地方士紳及廣大民眾所接受,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從官府的角度看,是統治者維護國家政權的需要,是政府權力深入民間的一種方式。在古代,政府贈匾十分慎重,有一套嚴格程序。首先是士紳鄉民聯名上書,再由地方政府官員審核并上報中央,經中央政府批準后,再由地方政府舉行隆重的儀式把匾額贈送給受匾之人。這個程序構成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基層社會之間的上下互動,這一互動過程既加速了國家政權對基層社會的深入,同時也溝通了基層社會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贈匾以政府名義進行,它體現了政府對地方的控制。政府利用贈匾這種形式把權力行使到地方,既維護了地方安定,又可以引導一種時尚與習俗,使國家倡導的封建倫理觀念深入民間。
第二,從地方士紳大家族的角度看,他們也希望得到政府贈匾。原因是:首先,在政治上要獲得國家認可的合法權力,擴大家族在民間的影響,鞏固業已取得的民間社會領導地位。這些士紳大家族往往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同時也從事一些公益性活動,成為一個地方實際上的領袖人物。不過這種領袖權力只是民間自發認可,并沒有來自上級權力部門的承認,他們為獲得這種權力而付出的成本也很高。如果能得到政府贈匾,這就表明他們的領袖權力已經得到了國家政權的承認,其民間權力就可以籠罩國家政權的色彩,這對于鞏固其在民間的社會地位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其次,士紳大家族之所以請求贈匾,還有著經濟利益的驅動:一旦獲得政府贈匾表彰,家族就可以享受官戶待遇,免除一些賦稅徭役。
第三,從廣大民眾的角度看,他們也希望得到政府的贈匾表彰,政府通過以給鄉里民間有美好德行的人贈送匾額的方式,為民眾樹立榜樣,這為社會底層人們提供了一種贏得榮譽的機會。政府對諸如勤儉持家、教子有方、全家和睦、生財有道、樂善好施、鄰里融洽等民間良好世風的倡導,客觀上起到了凈化民風、維護地方安定的作用,符合廣大民眾求安康、求發展的基本要求,因此也被普遍地接受。一塊塊高懸于官府門第的“歲進士”“文魁”匾額,更是引導著無數寒門子弟踏上了追求功名的科舉之路,使讀書做官成為寒門子弟改變自己及家族命運的理想之路。
仗義疏財、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體現,鼓勵那些家庭富有之人,用自己的財富去救濟那些生活貧困之人,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是廣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各個社會所共同倡導的一種美德。
“仗義疏財”匾額。此匾額是清朝道光時期洛寧縣民眾所送的功德匾。仗:依仗、憑借。義: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疏:分散、散財給別人,看重義氣。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結棚避暑》載:“長安富家子劉逸、李閑、衛曠家世巨豪,而好接待四方之士,疏財重義,有難必救,真慷慨之士,人皆歸仰焉。”此匾額稱頌匾額主人慷慨解囊、扶危濟困的美好品德。
“焚券高義”匾額。此匾額是清朝宣統時期偃師市西蔡莊村村民為感謝張老先生免除自己債務而贈送的功德匾。“焚券”一詞出自古代的一個典故:齊國宰相孟嘗君食客三千,廣交好友,一次他派門客馮諼到其封地薛收債,馮諼到薛地后,看到那里的百姓生活困苦,就代表孟嘗君燒掉了百姓的債券,免除了大家的債務,替孟嘗君收買了薛地的人心。后來,孟嘗君被齊王罷黜了官職后回到薛地,當地老百姓都非常愛戴尊敬他。后人常以“焚券”喻指廢除債務的義舉。
“惠同麥舟”匾額,此匾額是民國初年偃師市邢溝村村民郭允德送給魏老太公的功德匾。此匾額稱頌匾主人魏老太公助人行善的仁義行為。惠:恩惠。麥舟:惠洪《冷齋夜話》卷十記載:“宋范仲淹遣子純仁至姑蘇運麥,船至丹陽,遇石延年(曼卿),曼卿語及無資改葬親人,純仁即以麥船賻之。至家,向父述遇曼卿窮況事,父曰:‘何不以麥舟與之?’純仁曰:‘已付之矣。’”后人常以麥舟之贈作為資助喪事的典故。
社會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個人的才能也有高有低,讓那些富有之人把自己的財富拿出一部分用以救濟貧民,是任何社會都提倡的,這對維護地方安定、融洽人際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對那些仗義疏財、扶危濟困的富有之人用送匾額的方式進行表彰,既能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情,又是對良好社會風氣的一種倡導。
有恩必報,心存感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于對自己有恩惠之人,用送匾額的方式表達感激之情,對鄉里德高望重之人以祝壽之機送匾表達崇敬之意,是廣大百姓常用的方式。這種方式既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又表達了自己的尊敬之情。百姓之間通過送匾額的方式,既能樹立良好社會風氣,又能融洽鄰里關系。
“春滿杏林”匾額,是清朝同治時期孟津縣民眾送給當地著名醫生周丕顯老先生的匾額,祝賀他八十歲生日。杏林:據《神仙傳》記載,三國時期吳國醫生董奉為人治病,不收報酬,對治愈的病人,只求其種杏樹幾棵,數年后杏樹蔚然成林。后世常用“杏林春滿”“譽滿杏林”等稱頌道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生。匾額上雕刻的壽字及蝙蝠圖案,既表達了晚輩對老者福壽雙全的良好祝愿,同時也表達了患者對醫生的感激之情。
“德壽雙高”匾額,是清朝光緒年間偃師窯溝村村民送給田老先生八十壽辰及夫人八十三歲生日的祝壽匾額。匾額稱頌田老先生及夫人道德高尚而且長壽。德壽,德行和壽齡。《楚辭·天問》:“延年不死,壽何所止?”雙,一對。高,與下、卑對。德壽雙高是贊揚田老先生夫婦不但年高,而且品德高尚,是人們學習的楷模。
“慈竹長春”匾額,是民國初年洛陽市老城區北大街人趙倜送給伯母祝賀其八十壽辰的匾額。匾額以慈竹新舊密結、四季長春的特性來比喻母慈子愛的親情關系。這里以此比喻伯母像母親一樣對待自己。慈竹,竹子名,又名義竹、慈孝竹、子母竹,叢生,一叢或多至數十百竿,新竹舊竹密結,高低相依,若母子相依,故名。因為慈竹的這種特性,常用以比喻母親的慈愛。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人們就一直倡導知恩圖報,譴責忘恩負義。感恩有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懷著感恩的心情去生活,人的行為就會謙遜,就會對外界產生友善。感恩能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4]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強調的是,人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從自身修養開始。修身養性的匾額,主要表白自己的志向并以此自勉,體現出自己的品位與修身之道,大多懸掛于自家廳堂或鑲嵌于居室之內。由于這些匾額主要置于自己家中,往往是自己內心世界的真實表白。
“恭敬忠”匾額。“恭敬忠”是座右銘,用以自勵自勉。強調做人要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荀子·修身》:“體恭敬而心忠信,述禮儀而情愛人。”《論語·子路》載,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至夷狄,不可棄也。”意思是說,孔子的學生樊遲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說,安居在家時要存恭敬之心,外出辦事時要謹慎嚴肅,與人相處時要忠厚誠實,決不欺騙;雖然到了文化落后的夷狄之地,也不可舍棄。在家恭敬有禮,外出嚴肅謹慎,待人忠厚誠實就是仁。作為正人君子,人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忠誠守信,將“恭”、“敬”、“忠”這些品質貫穿于生活的各個方面,不論時間、地點有何變化,做人的基本準則都不能改變。
“永言孝思”匾額。此匾額是鑲嵌于居室之內的牌匾。永言:常言,吟詠。《尚書·舜典》:“詩言志,歌詠言。”孔傳:“謂詩言志以導之歌,詠其義以長其言。”孝思:孝親之思。《詩·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毛傳:“則其先人也。”鄭玄箋:“長我孝心之所思。子孫以順祖考為孝。”《孝經·紀孝行章》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孝經·圣至章》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后漢書》:“夫孝者,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
“芝蘭室”匾額。此匾額系閨閣室所懸掛之匾額。芝、蘭皆指香草,《孔子家譜·六本》:“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聞而不知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論語·子路》:“芝蘭生于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貧窮而改節。”這就是說,蘭花生長在冷清偏遠的山谷之中,不因缺少他人的觀賞而停止芬芳開放,品德高尚的人修身立人,不會因窮苦的境遇而改變自己高尚品節。君子應如蘭花一樣,保持高尚情操,即使面對窮困也不會動搖自我的崇高品性[5]。
總之,洛陽匾額的文化功能是多方面的,作用也十分大。主要體現在褒獎古代圣賢、鼓勵文武群臣、教育廣大民眾,表彰先進、樹立楷模、引領社會風氣,倡導仗義疏財、扶危濟困、維護社會和諧,感恩祝壽、尊老敬賢、融洽鄰里關系,修身養性、自我鞭策等方面。當然,還應該明確指出的是,匾額作為時代的產物,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和階級的烙印,其局限性同樣不容忽視,對此我們應保持清醒的認識。隨著時代的發展,匾額的文化功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但變中有不變的東西存在,這不變的東西才是一個民族文化真正的底色”[6]。這個底色是什么呢?那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所倡導的尊老敬老、仗義疏財、知恩圖報、修身養性等優良品德。探討洛陽匾額的文化功能,不僅有益于深化傳統文化的研究,還能為當今和諧社會建設提供有益的啟迪與借鑒。
[1]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
[2]李艷華.匾額文化初解[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8,(2):130—134.
[3]范曄.后漢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4]管曙光,等.四書五經精華本(上)[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5]洛陽市文物管理局.洛陽匾額(三)[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6]李華偉,等.大眾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河南社會科學,2010,(3):30—33.
G12
A
1007-905X(2012)06-0104-03
2011-03-01
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2011B500);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22400450355)
張留見(1962— ),男,河南伊川人,洛陽理工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研究。
責任編輯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