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楷
(武漢工程大學 法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低碳社會背景下高??萍紕撔履芰υu價指標體系研究
邱楷
(武漢工程大學 法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低碳社會建設要求高校的積極參與,高??萍紕撔履芰Q定了其參與低碳社會建設的貢獻度。本研究歸納了低碳社會背景下高??萍紕撔履芰υu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構建了一個由2個一級指標、6個二級指標和35個三級指標組成的評價指標體系,用以評價低碳社會背景下的高??萍紕撔履芰?。
低碳社會;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當前,全球氣候變暖已得到了理論和現實的證明,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已受到各國的廣泛關注。在低碳社會背景下,大力提高我國高等學??萍紕撔履芰哂兄匾膽鹇砸饬x。目前,有關高??萍紕撔履芰υu價研究已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重視,有些學者已提出并建立了一系列相關的評價指標體系,對高??萍紕撔履芰Φ脑u價作了有益的探索。這些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各有側重、各具特色,但還沒有一個指標體系得到學界的一致認可。本文借鑒前人研究的成果,從低碳社會建設和我國高校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一套低碳社會背景下高??萍紕撔履芰υu價指標體系,意在豐富這一領域的研究,并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高校自身的發展提供一個理性的研究視角。
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危機以及環境問題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人類開始反思能否用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取代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2003年英國政府發表了《能源白皮書》[1],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概念。
低碳社會與低碳經濟密切相關?!暗吞冀洕堑吞及l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2],發展低碳經濟的目的是為了建設低碳社會,低碳社會的建設又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兩者相互促進、相互推動。因而,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低碳經濟的發展,更應著眼于低碳經濟的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的變革,進而推動低碳社會的建設。低碳社會是指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在全面反思傳統工業社會的技術模式、組織制度、社會結構與文化價值對社會環境破壞的基礎上,以發展的可持續性為首要追求,包括了低碳經濟、低碳政治、低碳文化、低碳生活的系統變革和發展,能夠有效降低碳排放的一種新的社會發展形態[3]。低碳社會具有以下兩個特征。
(一)能源結構以核能與可再生能源為主
以我國為例,我國低碳能源戰略的第一步是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促使能源結構發生變化。第二步是煤的潔凈化應用技術,包括普及“煤變氣”技術等。第三步是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核電的碳排放最低,但由于技術難以掌握以及應用的風險,其使用率并不高。目前,世界各國能源結構的比例中核能平均占16%,發達國家略高,平均占22.2%,而我國計劃到2020年核能發展到5%,因此我國的核能發展潛力很大。另外,我國以風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豐富,風電技術日趨成熟,可以大力推動發展。
(二)生活方式以低碳節能為特征
目前我們所使用的能源以化石能源為主,這些能源的利用都要經過開采、運輸、轉化、終端用戶使用這樣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概只有1/4~1/5的能效最終為終端用戶使用,絕大部分的能量損失在熱能轉換過程中。低碳社會居民的消費行為對終端能耗具有決定性影響,我們要珍惜最后能被我們利用的這一小部分能源,提倡新的生活方式引導消費行為,建立低能耗、高節約的能源消費模式。目前,混合動力汽車、節能建筑等已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就是我們邁向低碳社會的開始。
大學文化作為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對低碳社會建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低碳經濟這一概念引領著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是人類在其漫長的發展進程中重新審視自我發展模式以保證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重要歷史階段。大學作為傳輸文化、訓練思想與培養情感的基地,能以直接的或間接的、顯性的或隱性的方式將低碳社會建設的理念貫穿于經濟發展的基本環節當中,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基礎性力量[4]。低碳社會背景下制定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必須遵循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則,也即“五結合原則”。
(一)系統性和典型性相結合的原則
高??萍紕撔履芰υu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這個大系統由許多子系統組成,這些子系統在空間和功能上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因此,在低碳社會背景下,必須從系統性的角度來構建高??萍紕撔履芰υu價指標體系,充分地考慮各子系統的相關作用。雖然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應從系統角度入手,設計指標體系時應該較為完善,但這并不意味著在選擇評價指標時要面面俱到,或對每一個評價指標都作相同的權重。我們建立評價指標體系,要對評價指標有所區別,一定要選擇那些對衡量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比較敏感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指標,這樣的指標能夠反映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主要特征。
(二)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的原則
對于任何一個指標評價體系而言,科學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科學性也是高??萍紕撔履芰υu價指標體系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要求。因而,以低碳社會建設為背景的高??萍紕撔履芰υu價指標體系的指標設計一定要建立在客觀、規范的基礎上,指標的含義必須明確,不能有歧義,這也為評價的科學性奠定了基礎[5]。另外,以科學性為基礎的評價指標還需要既能真實反映我國高校的科技創新狀況,又能通過現有統計資料和檢索工具直接獲取具體數據,計算方便直觀,能夠確保評價結果的可信度,這就要求評價指標體系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三)動態性和穩定性相結合的原則
在低碳社會背景下構建高??萍紕撔履芰υu價指標體系不是一個靜態的結果,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以及經濟社會的進步,許多舊問題會得到解決。然而,世界是運動的,在舊問題不斷解決的同時,新問題也會不斷出現,評價指標體系的一些指標會隨時間而改變,要隨機對其進行監測,構建的指標體系也要不斷地進行調整[6]。但是,高??萍紕撔履芰υu價有其自身邏輯,在一定時期內一些關鍵指標必須保持相對穩定,目的是保持其自身的特征并區別于其他指標體系,以有利于分析高??萍紕撔掳l展的過程并預測其發展趨勢,而且也有利于知識、經驗的積累和延續。
(四)開放性與獨立性相結合的原則
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的各項指標越來越依賴于區域與外部知識、信息的交流。這一開放性的體系可以在區域外尋找更多的創新合作伙伴,通過省際、區際之間的人才、技術和資金等生產要素的流動,獲得信息、知識和技術等互補性資源。高校科技創新在保持開放性的同時還應堅持獨立性。從某種意義上講,高校科技創新活動是一個獨立的過程,要求有其獨創的科技成果,要求有其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其評價指標體系要盡可能地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在評價指標體系保持獨立性的同時,各項指標也應盡可能地相互獨立、特色鮮明,這樣才有可能用盡量少的指標對高??萍紕撔履芰M行準確的評價。
(五)可比性與易得性相結合的原則
低碳社會背景下設計高??萍紕撔履芰υu價指標體系,要求評價指標可以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既可以同以往的工作做比較,也可以同其他高校的工作進行比較,這樣才能從不同的側面對高校科技創新能力進行評價,并且通過比較對指標體系不斷地提出改進意見。構建高??萍紕撔履芰υu價指標體系的首要目的是評價高??萍紕撔履芰?,最終目標是指導、監督和推動低碳社會的發展。因而各項評價指標應該是可得、易得的,各項指標的計算方法不要過于復雜,計算所需數據也應比較容易獲得和可靠。
筆者結合高校科技創新的實際情況,參考多套評價指標體系,特別是充分考慮低碳社會的內涵及特點,突出了低碳社會的特征和要求,參照上述原則,構建了一套高??萍紕撔履芰C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低碳社會背景下高??萍紕撔履芰υu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高??萍紕撔庐a出能力高校科技創新產出水平高??萍汲晒麛U散能力高??萍紕撔仑暙I率20.學術論文發表總數21.三大索引(SCI、EI、ISTP)收錄論文數22.出版科技著作數23.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24.專利申請數25.專利授權數26.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數量27.?。ú浚┘壱陨峡萍汲晒剶盗?8.當年實到科技項目經費總額29.?。ú浚┘壱陨峡萍柬椖拷涃M30.專利售出合同數31.技術轉讓合同數32.科技成果轉化率33.專利出售當年實際收入34.技術轉讓當年實際收入35.科技創新對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
上述評價指標體系共分為3級指標系統,分別由2個一級指標、6個二級指標和35個三級指標構成。三級指標充分考慮了以低碳社會構建為特征的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各個方面,較為全面。其中2個一級指標包括高??萍紕撔峦度胨街笜撕透咝?萍紕撔庐a出水平指標,將投入和產出作為一級指標進行評估,符合低碳社會重點考察效率的特征,因而該套指標體系不僅可以用于分析和評價高校科技創新績效和科技發展潛力,還可以為構建低碳社會提供理論引導。
除此以外,上述評價指標體系還具有以下3個特點:
1.可比性強。本套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只有2個,即高校科技創新投入指標和高校科技創新產出指標,即只考慮入口和出口兩個指標。雖然筆者也認為如能增加上科技管理能力指標,本系統將更加完整。但由于該指標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不易量化和選取,選取后將對評價結果影響較大,故本指標體系并沒有將這一指標納入。本指標體系是在一個理想狀態下(即各高??萍脊芾砟芰ο嗖畈淮螅┓从掣鞲咝?萍紕撔履芰娙醯挠行侄巍?/p>
2.操作性強。由于本套評價體系只有2個一級指標,反映的是高校科技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系,評價體系相對簡單。在低碳社會背景下,投入和產出兩者關系如何、如何以更少的科技投入帶來更大的科技產出是各高??紤]的首要問題,也是反映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強弱的直接指標。由于只考核投入水平和產出水平兩個指標并且指標易得,評價的操作性較強。
3.可信度高。在高校科技創新投入指標一級指標下有3個二級指標,除考慮科技創新投入能力、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兩個基礎指標外,還設計了科技可持續創新能力指標。本指標體系既考慮了現實的科技創新能力,也關注到了其可持續發展的情況,既符合低碳社會的要求,也提高了評價的可信度。
目前,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點內容,一些學者已提出了一些評價指標體系。但是這一課題的研究要符合科學、合理地評價高??萍紕撔履芰Φ囊筮€必須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的特征。筆者通過研究,初步提出了一套符合低碳社會要求的指標體系,目的是促進高??萍紕撔鹿ぷ鞯难芯坎粩嗌钊耄⒃诮ㄔO創新型國家戰略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下一步可以進行實證研究,限于篇幅,這里不再贅述。
[1]UK Government: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2003.
[2]馮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錠明.關于推行低碳經濟促進科學發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報,2009-04-21(07).
[3]洪大用.中國低碳社會建設初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2):19—26.
[4]李光.論大學在知識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9,(4):8—9.
[5]科學技術部發展計劃司.2008年我國高等學校科技活動分析[R].科技統計報告,2009.
[6]程曉民,葉正波.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03,(12):14—15.
C93
A
1007-905X(2012)06-0040-03
2012-01-10
邱楷(1972— ),男,四川富順人,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副研究員,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科技政策與科技管理。
責任編輯 姚佐軍